背景: 阅读新闻

非遗大课堂——洪树德教授讲述“珠光青瓷烧制技艺”






[日期:2019-01-25] 来源:台海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12月22日上午,省级非遗传承人、厦门美协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委员洪树德老师,在厦门市文化馆讲述“珠光青瓷”的非遗故事。

      洪树德,1940年生,福建同安县人。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宋代名窑“珠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传承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2013年,洪树德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

      作为珠光青瓷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洪树德教授潜心研究汀溪窑珠光青瓷13年,终于让失传近800年的珠光青瓷“复活”。2011年,珠光青瓷烧制技艺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欣慰的是,他的女儿洪冰晖和外孙女陈嫣继承了衣钵,三代人接力“守窑”,不断延续本土陶艺复兴梦。

      珠光青瓷,这个以日本茶道"开山之祖"村田珠光命名的日本皇室“御用物品”深藏着中华民族洒脱率真的古朴情怀。但它却在人们视线中消失了近千年,如何找寻这段中日文化交融的记忆呢?

      禅茶之“祖”成就珠光青瓷之美名。

      上午9点半,讲座准时开始,对着台上的盏盏青瓷和台下专注的目光,仿佛千百年历史就在眼前不断交互。

      珠光青瓷的“身世之谜”

      “茶与禅的结合,是茶道形成的一大关键”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洪树德在陶瓷方面的研究已经60余年,他深谙陶瓷雕刻之道及其背后的意义。

      珠光青瓷,公元15世纪,相传日本一位高僧名叫村田珠光,喜好中国茶文化,特别喜欢使用的茶具是一种中国茶盅。

      这是一种枇杷黄色、釉润、深腹、敛口、小圈足的小碗,碗口以下弧状内收,器内壁刻划有简笔花草,间配“之”字形篦纹,器外通体刻划折扇纹,在日本也叫猫爪纹。

村田珠光(1423-1502)

      村田珠光被后世称为茶道的"开山之祖"。

      生于奈良,幼年在净土宗寺院出家,因为违反寺规被轰了出来,此时,日本禅宗的重要人物,大名鼎鼎的"聪明的一休"——"疯僧"一休宗纯,正在京都的大德寺挂单,珠光闻名前去拜师参禅,这是茶道形成史上一个重要事件。

      日本禅意茶道盛行时,恰好就是中国的南宋时期,同安窑业所产瓷器质密、胎体坚硬,有玻璃光泽,并带有晶莹剔透的冰裂纹,釉色素雅、装饰独特,很有特色,曾大量出口日本,受日本人的喜爱。

      水乃茶之母,器乃茶之父。“茶汤圣祖”村田珠光认为中国同安窑生产的褐黄釉刻划花碗瓷器素雅大方,与他的茶道文化很契合,就用这种碗来喝茶,还把自己喜爱的一只碗送给当时的一位将军。由于他的推崇和推广,人们便把他所喜爱的产自同安窑的这种碗称之为“珠光青瓷”。

       ——“珠光青瓷”的由来


     
      台上娓娓而谈,台下听得津津有味。在传统衰落的边缘上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在现世的浮华与焦躁不安中,有人愿意用一生去做一件事,自然也有人愿意不辞劳苦,前来聆听古意。
 

珠光青瓷的复原之路

      珠光青瓷的来源离不开茶道与禅宗的结合,而珠光青瓷的“复活“,则离不开洪树德老师不懈的探索。

      洪树德教授说:“我一生只做陶瓷这一件事情,虽然做不完但会一直做下去。”“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是洪树德教授陶艺人生的真实写照。

      1998年,洪树德考察了厦门同安的汀溪窑旧址后受到极大震动,决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结合传统古法对同安汀溪窑的珠光青瓷进行恢复性烧制。

      1956年,同安修建汀溪水库,意外发现大片的窑址,经陈万里等专家调查考证,确定了流传日本的“珠光青瓷”产地是同安县汀溪窑。

      1998年,祖籍同安的洪树德教授首次探访汀溪窑址,被漫山遍野的青瓷碎片和其温润的釉色与精美的刻划技艺所震撼,下定决心要恢复这种家乡的传统技艺。

      2012年,经过多年的努力与近千次的试验,洪树德教授成功烧制出枇杷黄釉色的珠光青瓷,并成功将其申请为福建省非遗项目。

      2017年,在十余年的沉淀之后,洪树德教授带领团队研制的珠光青瓷技艺已趋于成熟,同时并丰富了多种青瓷釉色,使汀溪窑系青瓷得以完整的重现。

汀溪青瓷残片

      历史上素有“南青北白”之说,汀溪窑在珠光青瓷烧制上的艺术造诣是别处无可比拟的,因为汀溪窑的珠光青瓷釉色纯正,纹饰多样,线条婉转流畅、洒脱奔放。最具禅意的是,汀溪窑珠光青瓷胎粗,修足草率,圈足很不规整,给人自由、宁静的感觉。

      在课堂上,洪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当年探访汀溪窑址时的震撼,”这么漂亮的东西让它消失掉,对不起我们的祖宗。“

雕刻卷草篦纹、喷釉上色、烘干、烧制

      没有一个步骤是不难的,成品率约在半数左右。为了不让祖宗的好东西消失,洪树德想尽了一切办法。讲堂上洪老师还以郑板桥之妻“人各有体”的例子表示,在恢复珠光之路上自己妻子对尝试不同釉色的过程中产生了极大帮助。

洪教授的孙女陈嫣讲解珠光青瓷的刻划技法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宋元时期的珠光青瓷,器型较为单一,基本上都是杯、盏、碗等小件的实用器型。如今洪树德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不仅将同安窑这个原本的民窑,做成如官窑一样的精致,更是不断丰富珠光青瓷的器型与纹样装饰,甚至在釉色上也不断尝试创新,进一步将完整的同安汀溪窑系呈现在当代。

珠光青瓷碗残片

洪树德制作的珠光青瓷

      活动现场,还有一位在汀溪遗址考察了5次的听众拿了自己珍藏的汀溪遗址碎片前来交流。

      每一次非遗大课堂上都会有这样的爱好者,有全民的倾情参与,这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一起动动手,感受千年银城的脉动,为了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珠光青瓷”笔不周而意周“的刻法所传达出的洒脱奔放与自由。

      洪老师还和孙女陈嫣特意准备了湿胚,并现场教学教授大家珠光青瓷的雕刻技艺。

      陈嫣原是天津大学经济系学生,后来因为放不下与陶瓷的情节而放弃了高薪的职位邀请传承起这项”终日与泥巴打交道“的工作。在实践的环节,陈嫣老师分别雕刻三种花样向大家介绍着雕刻珠光青瓷的精髓。

陈嫣老师向大家介绍

珠光青瓷的雕刻要领

      非遗大课堂一直都很强调动手的环节,因为我们认为,只有亲自动手了,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些非遗技艺,与你产生了真切的羁绊与共鸣。

      最后,我们以一段老师的感言来结束今天的非遗之旅:
“我是同安人,又是研究陶瓷专业的,同安曾经有这么好的珠光青瓷,如果不把它复原,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这,便是最纯粹的匠人。

      他们也许从来不会考虑什么是工匠精神,也许脑子里连这个词都不会有,他们做这些事情,也许出于生计,也许是震撼于时光的力量,也许是听从内心的安排,又或者只是某个微不足道的心愿。但他们都在默默无闻中承载了我们国家历史的温度。也因为他们,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历史。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