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长沙窑:绚丽多彩的唐代文化






[日期:2017-06-06] 来源:陶雅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唐代文化不仅是中国最灿烂的黄金时代,也是当时世界性文化。之所以如此,在于她的兼融并包的开阔胸襟。在我国陶瓷史上,继青瓷、白瓷之后,长沙窑成为彩瓷系列唯一的具有代表性的瓷窑。它的崛起,与安史之乱,以及北人南迁和南方经济文化的兴旺发达有着必然联系。其时间大致相当于8世纪后半期,即安史之乱之际。9世纪中期(即元和至大中年间),长沙窑发展到鼎盛时期,至10世纪(即五代十国时期)趋向衰落。长沙窑的艺术水平虽参差不齐,却是继敦煌石窑发现后,又一研究唐文化的重要发现。

      长沙窑是1956年才发现的唐代古窑址,从窑址所出土的瓷器及残片可分析,长沙窑瓷器的胎,比较松软,呈黄灰色,内含杂质,工匠为求器面的平整,施釉之前,往往加一层化妆土,以求釉面光滑,所以胎釉烧结不甚紧密,会有剥釉及细开片的出现。 还有,多层保护釉也是一大特色。

      主要器型有壶、罐、水注、碗、盘、碟等日常器物较多。以平底或饼底为主,还有较多的动物、人物的玩具或哨子。釉色有青、黄两种,晚期出现白釉。

      最具代表性长沙窑关键字有:短直颈、喇叭口、扁平双并系把手、八角棱短流、模印贴花、圆形块状褐斑、釉下彩绘(严格来说,花鸟等精细图案属釉下彩绘、连珠纹等都属釉上彩或釉中彩)、书法文字。

      从中国扬州开始,沿着陶瓷之路的各地港湾遗址,都发现了长沙窑瓷片,而以位于湖南长沙铜官镇的窑址最重要,这一唐代主要烧制贸易瓷的窑口,始为世人所认识。中国釉下褐彩的出现,约在六朝的青瓷业已发现,后来湘阴窑首先采取块状褐彩、点状褐彩的装饰手法,随后长沙窑大量使用,并从一彩、二彩发展为三彩,开展出瓷器釉下三彩的新式技法,并成为唐代出口贸易瓷的大宗品类。

      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

      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石渚”,就是指长沙窑的所在地。诗中描写长沙窑在烧制陶瓷时,烟火冲天,十分壮观。


青釉褐绿彩山峦纹瓷壶

      此件执壶,唇口,曲颈溜肩,腹部下重,前有管形流。所饰褐、绿联珠纹绘成的重叠山峦。

      以圆图形相接,缀联组成多种图案的联珠纹,是南北朝时期通过中亚传入西域和我国中原地区的。

      唐朝经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西亚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土,逐渐融入唐朝文化。长沙窑瓷中丰富的异域文化,促进儒家、佛教、伊斯兰教文化三者相融共处。这件执壶上的联珠纹,可以看成是西亚文化被中土文化吸收,与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后,创造出新颖的图案。


白釉红绿彩瓷壶

      有人说,长沙窑铜红的烧造成功,开创了彩瓷的新纪元。

      此件白釉红绿彩瓷壶器形较高大,釉色乳白,红绿彩呈色鲜艳、纯正,写意画面抽象、飘逸,其图案既像飘动的彩带又像起伏的山峰,虽是寥寥几笔,却把人们带入无尽的遐想空间。

      红绿彩的着色剂为氧化铜,铜在氧化焰中呈绿色,在还原焰中呈红色。在一件瓷壶要同时烧制出红绿两色、且都要呈色纯正,其火候和窑温把握难道是很大的,因此它十分珍贵难得。


白釉红绿彩瓷壶

      长沙窑胎质疏松,下笔有如宣纸,漂亮的晕彩。


青釉绿彩塔纹瓷背壶

      小口、扁腹。两侧各有两系。正面绘七级佛塔,两边树木高耸入云,反映出“天下名山僧占尽”的佛教盛况。

      佛塔,亦称宝塔,还有称为浮屠。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


酱釉双鱼瓷壶

      仿金属制品。造型由两条鱼组合而成,两侧有直穿式纽,可知其为背壶。

      这种酒壶当时称之为“榼”kē 。

      唐人的饮酒诗中多有用“榼”字的。壶与瓶是清楚的,白居易有首《招东邻》中也有“榼小二升酒,新簟六尺床”的诗句。从白诗中可以知道他饮酒时用的是“瓷榼”,而且“小瓷榼”能盛“二升酒”,折合成现行公制升,唐代二升的酒是1.2公升。实测一下,大约也就是长沙窑一般酒诗瓶的容积。

      白居易的《家园三绝》:
    “篱下先生时得醉,瓮间吏部暂偷闲。

      何如家酝双鱼榼,雪夜花时长在前。”
      其中提到了有双鱼形象的榼,也像是描写长沙窑的器物,因为双鱼形象的盛酒具在长沙窑的壶、瓶中有两种,一种是双鱼瓶,在流的正下方有双鱼形的贴塑装饰;另一种是双鱼壶,两条翻跃挺立的鲤鱼,鱼体肥硕,鱼嘴被巧妙地塑成壶口,两边多半还有背带的穿纽,其实无论是双鱼瓶还是双鱼壶,都可称为双鱼榼。

      白居易的另一首《东城晚归》中又提到其他形状的榼“一条邛杖悬龟榼,双角吴童控马衔。”这次不是双鱼而是龟形的能悬提的榼,也像长沙窑诸多壶、瓶中的一种。龟榼似乎就是穿背带的扁壶,可能由于形状如龟而得其名,易于提携,是长沙窑的壶、瓶中常能见到的一种。

    (唐宋以前的古人称“壶”和“瓶”,与我们今人“壶”和“瓶”的称呼正好相反。古人所谓的“壶”和今人称之为“瓶”的形象相似;反之,唐朝人称之为“瓶”的器物上却有柄曰“錾”,有嘴曰“流”,与今天的“壶”的形象相差无几。)


青釉褐彩题字壶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所提的五常。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者,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故而真实可靠。

青釉褐彩题字壶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

      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出处: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青釉褐彩诗文壶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表达老少情爱或忘年之交。

青釉褐彩题字壶

      反映唐代酒文化的酒壶。这件壶的诗文爽口、书道遒劲。壶为瓜棱形腹,粗颈短流,背部装有一执手。以褐彩在流下腹部题写诗文一首:“去岁无田种,今春乏酒财,恐他花鸟笑,佯醉卧池台。”诗为《全唐诗》卷八五二张氲(yūn)《醉吟三首》之一。张氲为晋州人,学道不娶,武后及玄宗时屡召不赴。尝寓李峤家十余年,栖息洪崖古坛,自号洪崖子。

      前两句是说因为无田耕种,所以现在连打酒的钱都没有了。古代农业社会,人们一旦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就会陷入贫穷的境况,想要买杯水酒解愁,要点散碎银子都感到缺乏。接下来再看后面两句,如今落得这般下场,不止是要躲避世人的鄙视,以至怕遭到自然界中纯洁美丽的花鸟的嘲笑,诗人就只好假装喝醉了酒,睡在池台边,欺人骗世。这首诗的真实目的是要讽刺社会,诗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社会造成,表现出对统治者的极度不满。

青釉褐彩题字壶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多。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潺潺的小溪最终流入大河,深山的鸟儿都栖息在大树上。由于主人对前来投宿的客人招待得非常热情周到,以致小店的客人络绎不绝,宾客云集,主人发自内心的喜悦之情。

      最后一句写出了客人对名店的羡慕、选择以及名闻遐尔的名店效应,故“曲路亦相过”是指客人转弯绕道甚至是远道来投宿的一种景象。

青釉褐彩“竹林七贤”诗文瓷罐

      此件罐饰诗书画于一体,在长沙窑瓷中仅见,也是至今见到的唐代瓷器中唯一的一件。

      罐直颈,口唇外卷,腹部外鼓,平底。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半圆形系,饰褐绿点彩两周,腹部一面以褐彩绘两高士相对而坐。高士头戴高山冠,身着宽衣长袍。另一面书七言诗一首:“须饮三杯万士(事)休,眼前花囗四枝叶。不知酒是黄泉剑,吃入伤(肠)中别何愁。”画与诗之间题有“七贤第一组”5字。底部施釉,长沙窑壶、罐类产品底部一般不施釉,这件施釉,可见当时就已对此器相当看重了。

      “七贤第一组”显然是指画中人物而言,据此而推当有第二、三组等同类器物。

      “七贤”,即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jí)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史载“竹林七贤”放荡不羁,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下,狂歌纵酒,肆意酣畅。其中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 。阮咸饮酒每次与宗人共饮时,总是以大盆盛酒。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娶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以他们的形象绘于酒罐,并题酒诗于上,作为酒器推销广告是再合适不过了。

      罐的用途应有多种,储酒当是其中之一种,长沙窑这件储酒罐口沿外卷,当是便于封酒之用。启封后,酒未饮完,还可以严封保存,待以后再开封。


青釉褐彩“飞凤”瓜棱形瓷壶

      独具特色的唐代白描画,壶上提“飞凤”的,此为仅见。龙凤均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动物,是吉祥的象征。凤又多寓意女性,唐朝女性几度预政,对凤尤为信奉。武则天当政后便将权力最重的中书、门下省改为凤阁鸾台。唐代为皇陵看风水时,“見到金粟山崗有龙盘凤翥(zhù)(翥,即向上飞之意)之势”便认为是理想的墓地。

      唐诗歌中描写飞凤的诗文也很多。壶上的图案画成飞凤正是一种时尚。


青釉褐彩卧狮瓷壶

      唐代的“素描图”,一只雄狮子跃然壶上,双眼注视前方。

褐斑贴花人物舞蹈瓷壶

      舞人没拍到,不好意思。只有一方形塔建筑。

      模印贴花实际上是一种浅浮雕装饰,它在器物装饰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长沙窑窑址中出土了不少贴花的印模,模印贴花一般与青釉褐斑相配,除此之外,就是单色青釉,不见其它彩绘,这可能是为了更加突出主题装饰,贴花内容有舞蹈人物、植物花卉、家禽动物等。

三彩瓷杯、碟、碗

      在乳白釉上,饰绿、褐、黄彩,浑然天成,似大理石纹。

唐长沙窑双鸟纹枕

      此件瓷枕面以黄绿两彩彩绘双鸟及羽状的叶纹,线条十分纤细,但笔触流畅自然,充满着盎然的生命力,彩绘工匠的绘画功力极为不凡,堪称唐代民间艺术的代表作。

      枕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它能使人们在就寝时头部舒适、从而使大脑得到更好的休息。南方夏季天气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寝具以凉爽为宜。于是瓷枕就出现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瓷枕在我国有比较长久的历史,它的出现最最迟不会晚于南北朝,唐代已有许多瓷窑生产,长沙窑就是其中之一。

绿釉带柄瓷勺

      舀水用具。钵形加流及柄,柄中空可装木棒把手,长沙窑中勺仅此件。

黄釉龙柄瓷壶

      龙形鋬手,上半部先施褐釉,再整体上一层浅黄透明青釉。少见。

褐釉兽座箕形瓷砚

      砚如箕形,兽首蹄足。

      砚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的,又称研。东汉以后,才抛开研石,自成一体。六朝至隋最突出的是瓷砚的出现,由三足而多足。唐代常见箕形砚样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持。宋代以长方形抄手砚为特色,砚底挖空,两边为墙足,可用手抄底托起。

      隋唐时期,制砚的工艺有相应的发展。砚的造型由圆形单纯的三足式,出现了圈足、多足、辟雍砚等。最享美名的突出形制是两足箕形砚。初唐,箕形砚四边微弓,较为圆浑敦美。晚唐,渐趋秀挺,四边微凹。箕形砚有圆首、方圆首、花瓣首等形式,又有石质或陶、瓷之分。

青釉褐绿彩羊形烛台

      造形奇特,镂空,有脱釉。

擂钵

      未施釉,在坯胎尚未干透之际,用锥或其它税器划一朵五瓣花纹,内划细网格纹,花蕊为旋涡纹。

      擂钵为制作擂茶的器具。内侧有很多由钵底向钵口呈发射状的纹路(其粗糙程度是为了擂茶过程中增加摩擦力),以擂棍捣磨芝麻、豆子、茶叶等,制作清香爽甜的擂茶。在湖南益阳、常德可见。


唐代印花模具

      模印贴花,是先用泥片在印模上印出花纹,然后趁半湿未干之际粘贴在壶罐等器物的外壁,并在粘贴处加饰酱褐色块状釉装饰。

      长沙窑褐色彩斑贴花器物纹饰特点如下:纹样由模印制成,贴饰于器表,纹样突出器表这一点是模仿金花银器纹饰的立体效果。在贴花纹饰上再罩以褐色斑块,且斑块的大小一般皆与贴花纹样一致,这是模仿唐代银器的局部鎏金。

      长沙窑模印贴花还受到北方唐三彩的影响。贴花装饰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瓷器上就已流行。入唐以后,瓷器与三彩器上尤为多见,长沙窑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有所创新,即在执壶、罐等器的腹贴上纹样后,再在纹样上施一层泥浆一样的彩料,然后施以青釉入窑烧制。这种贴花器出现后便受到世人的青睐,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还远销国际市场。把低温色釉贴花装饰变为高温釉下彩贴花,这是长沙窑在中唐时期引进,吸取以巩窑为代表的北方制瓷技术取得的又一成就。

动物瓷玩

      是长沙窑的重要种类。可系于脖上,或可吹奏,造型浑圆,神态栩栩如生,十分可爱。

      大多用手捏制而成,造型千变万化,趣味十足。用途也不尽相同,比较常见的有雀鸟、猫头鹰、大象、乌龟、青蛙、兔子、小羊、小狗、狮子、猴、鸭、鱼、各种变形动物、各类人物等。
根据用途来决定它的形制,大概可分为三个类别:

      一是哨类:以雀鸟、猫头鹰、象、兔、羊等为多,这类玩具均空腹,腹部一般钻有三个圆形小孔,造型生动有趣,犹如古埙,可吹奏许多乐曲。

      第二类是玩具兼镇纸,这类是实心腹,在玩具底部都有一块方形或圆形底板,这类以狮、兽为多,既可做玩具陈设品、又可作镇纸之用。

      第三类为普通玩具,其中包括狮、骆驼、象、马、骑马俑、兽头、女人头、男人头、戴笠俑、妇婴俑等。

      工匠们极力刻划动物的活拨可爱之处,让天性活泼可爱的孩童产生共鸣,以赢得小孩的喜爱。

青釉褐绿彩瓷缸

      敞口、束颈,施青釉,饰褐绿彩菊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