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焦作柴战柱——揭开绞胎瓷美丽的面纱






[日期:2016-09-14] 来源:《党的生活》  作者:程健君 [字体: ]

 

      我钟情绞胎瓷,不是因为她的古朴奇妙、瑰丽多姿,更多的怜惜她的含情默默、表里如一。唐宋以来,随着一个个窑口的灰飞烟灭,绞胎瓷如玉女般深藏闺中,很少有世人目睹她的芳容了。近百年来,神垕钧瓷、汝州汝瓷、开封官瓷复烧成功,争奇斗艳。绞胎瓷因烧制技艺复杂而无缘争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1世纪初,焦作汉子柴战柱揭开了绞胎瓷美丽的面纱。


      曾几何时,河南焦作是富有盛名的瓷都。焦作,就是“焦家的陶瓷作坊”。当阳峪,就是唐代诞生绞胎瓷的山村。当阳峪绞胎瓷以黑白或褐白两种以上颜色的泥土相互绞合而成,各种纹饰由胎而生,内外相融,不可复制。到了宋代,这种闪动着灵光的美妙瓷器大放异彩,达到了白如雪、润如玉、薄如纸、声如罄的艺术境界。“靖康之变”后,当阳峪炉熄火灭,精美绝伦的绞胎瓷技艺从此失传。上世纪30年后,国内外的一些陶瓷专家纷纷来焦作当阳峪考察,致力于绞胎瓷的恢技艺的恢复,却但都难如人愿。焦作本地,也有不少艺人不声不响地进行了十多年的烧制试验,也都先后无功而返。绞胎瓷,梦幻般美丽,又似乎梦幻般遥不可及。

      新世纪初,柴战柱实现了众多陶瓷专家几十年的梦想,让暗淡了六百多年的绞胎瓷在他的手中重放光芒。

      1964年,柴战柱出生在焦作。自幼喜爱画画的他对艺术品有着一种超乎常人的喜爱和执着,这种喜爱和执着起初表现在对字画、古玩、陶瓷等艺术品的收藏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外地一位藏友那里认识了绞胎瓷,认识了自己家乡一枝独秀的绝活儿。土生土长的柴战柱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家乡还曾是全国的四大瓷都之一,还有那样的宝贝,不免一时语塞颜赧。

      回到家,柴战柱变卖了所有收藏,一头扎进绞胎瓷的研究中。然而,困难似乎是不可逾越的,因为绞胎瓷失传已久,有限的资料除了对绞胎瓷外观的描述外,釉料配方、制作技法以及烧制方法均无处可查,而为数不多的古瓷残片也像谜一般神秘。

      随着研究的深入,困难越来越多。绞胎瓷是用两种不同成分的瓷泥糅合拉坯成型,烧制时收缩率不同,极易造成开裂,常常导致整窑产品全部报废。这也是许多前辈们没有迈过去的坎儿。 

      为了攻克这个经世难题,柴战柱带领他的团队一遍遍多次配方,反复试验。经过一年的刻苦攻关,温度曲线、釉色和釉料配制、泥土温度、收缩率差异等关键问题逐一解决。

      2002年4月28日,幸运之门终于向柴战柱打开。这天零时,第一件复制成功的绞胎瓷出窑了!几天后,中央电视台通过《早间新闻》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个消息。我国古陶瓷专家称赞:“复活绞胎瓷,堪为瓷艺之幸、焦作之幸、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失传了六百多年的绞胎瓷终于重现世人面前,前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对此,柴战柱并没有乐而忘形。他思忖着:传统的绞胎瓷是以黑白或褐白两种以上瓷泥糅合而成,色彩和技法相对单一,纹饰也只有十几种。作为后人,如果只是踩着祖先的脚印往前走,永远也走不出前人的背影。在他们的不断探索下,绞胎瓷的纹饰逐渐由原来的十种增加到目前的百余种。仅主要纹饰就有自然、方格、V字、风车、圆柱、十字、羽毛、三角柱、点状、大理石、编织条形、菊花、绕条、卷状、扭转折叠纹等十六种装饰技法。 

      在造型上,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艺术特征巧妙结合起来,从传统的以枕、盂、钵、球、盘、杯等生活用瓷为主发展为形态各异、美轮美奂的绞胎艺术观赏瓷。

      几年来,柴战柱和他的团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四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开发出七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的绞胎瓷产品。同时也将镂空雕、浮雕、彩绘等创新的雕刻技法和艺术手段应用在绞胎艺术瓷的创作之中,其创作的作品以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形式新颖、造型独特,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青睐。  


      瓷如人,人如瓷。绞胎瓷美丽外表所蕴含的表里如一、相互融合的美德感召着每一个赏阅过他的人,就像柴战柱在一首诗中写得那样:“泥一层、釉一层,身向窑火炼纯青,出炉明如镜;书一景、画一景,造化万物现神情,识瓷悟人生。”这,也许就是他在探索绞胎瓷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的原动力。

柴战柱向中国瓷网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展现绞胎拉坯技艺

      柴战柱,2008年被河南省人事厅评为高级工艺美术师;2009年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工艺美术大师。当阳峪绞胎瓷技艺已进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作者:程健君,本名程建军。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