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王步:青花的料色及技艺






[日期:2016-07-13] 来源:一品雅集  作者:佚名 [字体: ]

 

      青花瓷器色调幽静,花纹清朗,是景德镇瓷器中一种突出的产品。它利用单一的蓝色,分出各种深浅不同的层次,也就是分出若干色阶,和中国的水墨画同样美妙,在世界美术史上郜占有一定的地位。

      提起青花的来源,人们都知道这是景德镇所独创。瓷器画花的方法,本是从陶瓷的彩绘和瓷器的加彩发展而来的。有名的“唐三彩”,西洋人称为虎皮釉,它是绿、褐、黄三种颜色,用一条隔一条的方法来装饰,形成虎斑纹样。到了宋代,抽出配褐紫的钴矿单独烧炼,烧出了呈色发青的色调,这就是瓷器使用青色的开端。同时宋代黄河下游一带的窑厂,发明了釉下绘画的方法,在瓷胎上施以黑色,赭色等绘画,然后上釉烧成,发色清楚稳定,永不脱落,也给景德镇创制青花提供了经验。因此,在瓷器彩绘发展的规律上,一般部是先有釉上彩,后有釉下彩,而景德镇却独特的先有青花,后出现釉上彩绘。不过宋代青花处在创始阶段,发色不鲜明,微呈褐色,有时又散晕在釉下,色料不凝定。到明代,找到了出自南洋的青料--苏泥勃青,经过造瓷工人长期的劳动实践,终于制成了精美的青花瓷器。
 

      研究瓷器者,对于明宣德青花的评价极高。的确,宣德青花发色明艳,色性安定,散晕声瓷器的胎釉之间,青翠披离,画出来以后淋漓尽致,具有水墨画的效果。加之眙土致密而洁白,釉水深凝,器形美观,图案也精细。因有“沉静不出宣德,漂翠诸称康熙”的说法。这是我国工艺美术中一项宝贵遗产,也是景德镇青花之所以冠绝全国。借鉴古瓷优良传统的技艺,也不独青花值得学习,釉下彩绘同样有许多高超的技法,如定窑碗内外装饰丰满的花纹,多不见多,钧釉简单到一片叶子,少不见少。它用树叶粘上生白釉,加入未烧的钧釉盘内同烧,效果很好,名为“满盘海水一叶飘”,因均釉烧得流动变化象海水一样,叶形的生白釉则照原不动,这是前人根据瓷土矿石原料,色彩进行创作的范例。解放后,在党的重视与扶持下,釉下彩的推陈出新取得了很大进展,1953年一批用青花装饰的建国瓷色彩衬托调和,花面结合器型,中外人士一致认为超过了历史水平。已故陶瓷美术家潘庸秉创作的“天青釉云鹤茶具”,汪桂英、王希怀设计的“釉下彩竹节水筒”,也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作品,艺术效果达到理想的巧妙,特别是把青花和釉下彩施之于日用瓷上,使其能够大量生产,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服务,尤为可贵。


      青花发色主要根据青料,明朝青花出名,就由于用的是苏泥勃青,可惜明嘉靖以后这种青料绝迹了,明末清初用的是云南出产的珠明料,珠明料发色稳定,色度适中,也是一种相当好的色料。民国初年景德镇用的做好青料是云南产的李家村料,到解放后我们连小刀刳料也用光了,全市只剩下二十几包小片料,在青料用完之后,我们只有配氧化钴使用。配料本是件最艰巨的工作,何况用氧化钴配成海碧色,作为青花料用,必然有洋味,因为氧化钴本来就是洋料,远不如天然色料优美,它的发色太纯,缺乏含蓄,没有回味,呈色的效果浓烈浮躁,必然有股洋味是不足怪的。面对青料这一实际问题,是不是就没办法解决呢?那也不见得。个人建议可以采用明清的办法,本省的吉安、抚州、赣州、乐平等地,以及浙江的金华、宁波、绍兴等处都生产青料,可以派人前去找寻,加以提炼,做出科学鉴定,这种土料色性安定,使用效果可能不坏。


      青花属于釉下彩,釉下彩较釉上彩的局限性更大,釉上彩画在瓷上,只要注意颜色配好就行。釉下彩画在坯上,不但涉及到青花料色,还关系到瓷土原料性能问题。如果胎骨的瓷土配得不好,就会大大影响到色性的变化,甚至变得奇怪的难看。确如俗话说:“胎里有病无药医。”我们的祖先对原料性能很有研究,往往运用不同瓷土的特点来表现装饰的美,乾隆间“唐窑”利用星子高岭烧后发红这一特性,用它作瓷雕“西厢记送别”的胎骨,莺莺的眼皮施以影青釉。反映胎骨的红、现出莺莺满目血泪汪汪的形象,烘托了“杯酒未尽妾心醉,血泪灰心送君行”的词意。青花直接画在坯上,和瓷土原料关系十分密切。都说明青花瓷的质量,包括青料,瓷土原料,技术设计,工艺技巧等诸问题。


      画青花不同于其他彩类,它不是画在瓷上,而是画在生坯上,用笔必须保持高的速度,做到眼明心细手准,不允许你细描细绘,画时略一停顿,即现笔势凝滞。分水更要求快,否则水份太多,定会损坏坯体。有人问,青花的写意画怎样学呢?这在我国古典画家有不少优异经验,任伯年想画一个瓜,先用凡红在纸上点几点,后以饱含墨红的笔尖沾一浓墨,就此三几笔画成,现出瓜瓤含子,含得紧紧的,并且皮肉俱全,象是刚才切开还在滴水一样,真是神来之笔。这种本领,我想就是我们画青花的人应该认真学习的。青花是先钩线还是先分水?我说两种方法各有长短。先钩线条,在钩了的轮廓内分水,等于填色一样,因有规定范围,宜于绘很整齐的花纹,画的人容易掌握。可是先钩线后分水,往往会将已画的线条触动,使其模糊不清,再者有了固定范围也受拇束,特别不便于表现写意画,因它要分出轻重和阴阳自然的效果。先分水后钩线,画者可以挥洒活泼自如,不受限制,画出来的面生动,线条也保证清爽。不过初学的人不易掌握。总括两种分水方法,前者操作较易,但绘出来的东西比较呆板,不及后者鲜明、活泼。从效果上看来,先分水后钩线是较好的。混水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辨明坯的厚薄,厚坯可以在水笔上吸较多的水分,可以画慢些,薄胎只能吸少量水,必须尽快的混成。二是紧坯松坯各不同,紧坯吸水慢,松坯吸水快,根据紧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三是注意气候变化,炎热天气,手掌有汗粘在坯上,混水会剥料应利用早晨凉爽时光混水,干燥天气,坯胎易起坯粉,混合在料内就会起刺,潮湿天气不易收水,坯胎的骨含水未干,混水容易起泡。这些具体问题,不注意也会出毛病。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