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惊艳亮相国家博物馆






[日期:2016-03-2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致辞

河南省文化厅厅长杨丽萍致辞

河南博物院院长田凯致辞

礼乐

唐恭陵出土的彩绘陶俑 

春秋时期青铜神兽 

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 

唐代天王菩萨造像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合作举办的“大象中原——河南历史文化展”30日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共遴选河南省各地博物馆精品百余件,包括青铜器、玉器、瓷器、石雕造像等,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其中许多为重大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充分展示了河南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展期为三个月,至2016年3月31日闭幕。

展览第一单元为家园。本单元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遗址、新郑望京楼城址、殷墟、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淅川楚墓群、永城西汉梁王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唐恭陵、北宋皇陵等考古遗址作为贯穿单元的主线,通过都城、宫殿、陵墓和聚落等丰富的古代遗存,讲述河南先民创造农业、城市、国家、文字、礼乐的历程。其中,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龟甲响器等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一批乐器实物,对探求我国音乐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张寨南街出土的乳丁纹青铜方鼎形体厚重,纹饰神秘庄重,是先秦时期颇具代表性的立国重器。“王子午”青铜鼎等淅川楚墓出土的精美青铜器,对研究楚国历史文化、楚都丹阳、楚国与周围各诸侯国的关系和当时的礼乐制度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陶庄园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形制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建筑明器。这些都是本单元展示的亮点。

展览第二单元为寻根。西周时期,针对广袤领土设计了封邦建国的政治体系,“封建诸侯”大体有两种形式,一是对土著方国进行“褒封”,即在服从周王室的前提下承认其国族的存在与延续;一是将同姓或异姓联盟贵族分封到某地,实际上是一种武装拓殖,以便更加稳固地控制某一地区。本单元以河南境内出土的有铭青铜器为主线,探索河南诸侯方国的相关史迹。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很多是文献失载的重要信息,是我们研究周代历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其中分封诸国的国族名称成为后来中华姓氏的重要来源。“应伯”青铜壶、“虢季”青铜铺、“蔡公子义工”青铜簠、“许公”青铜戈、“黄君孟”青铜豆等有铭青铜器是本单元展示的亮点。

展览第三单元为天工。根植于河南腹地的中原文明内涵丰富,器物群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凝聚着河南先民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想象。在数千年的悠长岁月里,匠人们锐意创新,磨砺出精湛的技艺,在青铜铸造、玉器琢磨、瓷器烧造等领域登上一个个工艺高峰,制作出无数巧夺天工的作品。这些精美的器物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承载着厚重深邃的中华文明,彰显着我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气质和审美意趣,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钥匙。国宝级文物莲鹤青铜方壶、“妇好”青铜鸮尊、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玉人、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剑以及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出土的汝官窑天青釉瓷瓶等是本单元展示的亮点。

展览第四单元为文脉。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一体、又不断发展变迁的文明形态,商周时期的礼乐文化是这一文明的精神源头。借助官方教育体系和科举选官制度,发韧于春秋时期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道教共同改造了民间信仰世界,并深刻影响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思想体系。新郑郑韩故城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九鬲二壶,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王孙诰”青铜编钟以及北汉晋辟雍遗址出土的辟雍碑拓片以及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天王菩萨造像等是本单元展示的亮点。

本次展览通过对文物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度阐释,从最早的家园、姓氏来源、工艺、精神世界等四方面将百余件文物组合在一起,来展现河南的历史文化。集中反映了河南省历年重要的考古发掘成果,不仅展出了近十年考古新发现的灵宝西坡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和新郑望京楼夏商时代城址两大考古成果,也是河南省其他重要考古成果的一次大规模展示。其中包括莲鹤青铜方壶在内的国宝级文物、一级文物将近本次展品总量的一半,可以称得上是河南省重器展。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