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张志忠揭秘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日期:2015-08-08] 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隋代邢窑透光白瓷杯

        邢窑瓷器作为中国白瓷的鼻祖,是屹立在中国陶瓷史上的一座辉煌的里程碑。而要说起邢窑白瓷的品种,不仅有粗白瓷、细白瓷,而且还有一种叫做“透光白瓷”的品种最为世人所称道。那么,这个所谓的“透光白瓷”究竟是种什么样的瓷器呢?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为我们揭开了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据张志忠介绍,邢窑白瓷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以烧制粗瓷为主。到了隋代开始出现更为精细的白瓷,其中的少量透光白瓷工艺更是达到了登封造极的程度。这种瓷器釉色洁白如雪,表面光润晶莹,瓷化程度极高。出自九世纪中叶古阿拉伯商人苏莱曼之手的游记中,曾写到“中国人用瓷土烧制成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从苏莱曼所处的时代和其描述来看,他在游记中提到的白瓷,极有可能就是出产自邢窑的透光白瓷。
    透光白瓷之所以能够具有透光性,主要因为这种瓷器是采用长石、石英、高岭土三元配方在高温下烧制而成,胎体和釉面融合充分,从而形成了一种接近透明的效果。“透光白瓷也可以说是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胎釉合一的先河。”张志忠说。
    不过,令人颇为费解的是,如此精细的白瓷却在之后的历史舞台中消声觅迹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通过河北省邢台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的隋代透光白瓷片,才让世人得以重新目睹这一白瓷品种的真身。而这一发现也将中国薄胎瓷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十个世纪。
    那么,为什么透光白瓷在当时没有被延续下来呢?据张志忠推断,这很有可能与隋朝后期国力日渐空虚有关。隋炀帝登基不久,便命人在当时原料、工艺都很好的邢窑烧制透光白瓷,专供皇宫使用。可惜,这种不计成本的名贵瓷器成品率很低,产量也极少。后来,由于隋炀帝好大喜功,修运河,征高丽,国力日渐空虚,透光白瓷的烧制也就被荒废了。
    此外,透光白瓷的烧制工艺难度之高,也是后人难以重新将其恢复的一大原因。据张志忠介绍,由于透光白瓷的坯体薄、强度低,在制作过程中极易发生破裂和变形。所以需要制作者具备高超的操作技艺,按照严格的工艺流程进行制作。而最终烧制成功的透光白瓷,厚度仅为1毫米,可谓精细之极。
    如今,作为邢窑传统制瓷技艺唯一传承人的张志忠,已经恢复了邢窑鼎盛时期的多种白瓷,未来他也会将自己的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到研究和恢复透光白瓷上面。张志忠说:“透光白瓷体现了中国古人的高超智慧,其胎釉料配方、烧制工艺至今都无法完全破解,而且越深入研究就越感觉到恢复难度之大。”不过,作为张志忠与邢窑结缘30多年以来的一大追求,他也会继续不断探索,力争能够将透光白瓷在当代重新恢复出来。

邢窑传统制瓷技艺传承人张志忠

        张志忠,男,汉族1963年11月14日生,河北省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顾问,河北省陶瓷艺术大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家、邢窑传统制瓷技艺唯一传承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现任中国邢窑博物馆馆长、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艺术总监。
        多年来,张志忠一直从事邢瓷的研究恢复工作,对古代陶瓷的原料配制、成型、烧成,特别是传统拉坯、利坯工艺技术娴熟,有丰富的制瓷经验。在古代陶瓷工艺与艺术方面亦有颇多成果,2013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作品多次在省级和国家级陶瓷大赛中获奖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葫芦瓶”获中国第九届陶瓷创新评比银奖;“一代天骄”获中国首届“大地奖”(艺术陶瓷类)陶瓷作品评比金奖;“星雨”、“追梦”分获中国第二届、第三届“大地奖”(艺术陶瓷类)陶瓷作品评比金奖;“圆梦”获(2013)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博览会金奖;邢窑“翰林罐”还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在邢窑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先后发表《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隋唐细白瓷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还出版《千年邢窑》、《邢窑研究》等多部著作,被业内誉为“邢窑研究恢复第一人”。

(编辑: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