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刘小非:紫窑随笔(二)






[日期:2015-05-2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刘小非 [字体: ]

      汝窑遗址出土比汝窑还贵几十倍的瓷器是什么?
      关于紫窑的民间传说,“朱老头的布袋”不是孤立的个例。
      2006年9月平顶山晚报(李霞文 责任编辑王晓鹤)报道:
      清凉寺村……的汝官窑遗址……民国年间,挖到一个青碗能卖10块大洋……
      最值钱的是“铅点碗”,此碗造型精美,胎薄体轻,釉黑如漆,明亮如镜,釉面布满灰色小圆点,底很小,碗口外撇,状若南方人戴的斗笠,非常喜人。当年卖个“铅点碗”大约值500块大洋……
      该村有个叫李遂柱的村民,刨出了一个“铅点碗”。因为他不识货,以20块大洋的价钱,将“铅点碗”卖给了一个古董商。据传,这个古董商把碗拿到洛阳后,大发了一笔横财。虽说李遂柱卖碗卖得很亏,但他用卖碗所得的钱盖了房,娶了老婆。村民风趣地称他的老婆为“铅点嫂”。
      在民国时期,古玩行一定对这种黑釉碗有行内的秘传认识链。有认识链,才有交易链。从出土器持有人到下乡行商,再到店商,再到名店商,直至大收藏家。
      瓷以窑为贵,自古至今,古陶瓷的身价是和窑种对应的,而品种,品质对于古陶瓷身价的影响相对于要小的多。
      “铅点碗”有比汝瓷高五十倍的身价,决不是优质、喜人和稀缺能说得通的。
      人们相信,在北宋徽宗时期,汝窑烧造区曾经存在过神秘的紫窑,而这种传说一代一代地在古玩行内秘密流传,秘密就是古玩商的饭碗,就和魔术的秘密一样,千百年来只有玩的人才知道。
      历史上不排除紫窑被当作柴窑交易买卖的情况,乾隆《咏柴窑碗》所指清宫旧藏黑釉碗和汝窑遗址出土的“铅点碗”应该都是紫窑的不同品种。
      我们看一下乾隆在《咏柴窑碗》中,对所谓几个柴窑碗贵重价值方面的描述:“……未若永宣巧,龙舟落叶斯”。意思是说虽然它没有永乐、宣德瓷器那么精巧美丽,但它上面集中体现了龙舟一样的最高工艺、技术,最高投入的人力物力,及其最尊崇显赫的地位。
      所有这一切都落在这个树叶般大小的碗上。
      这里的龙舟是指皇帝的龙舟,而非民间游戏的龙舟。古时皇帝的龙舟和今天的航空母舰一样,是集国力打造的。
       在中国历史上,集中国力打造瓷器只有宋徽宗时期才会出现。从我掌握的线索来看,这个结论恐怕符合历史史实。在北京大学考古系ED-XRF古陶瓷分析报告显示,紫窑器的胎泥有南方胎土特征。
      从南方运胎泥到北方供紫窑作胎使用,以满足紫窑天玄地黄,黄土接地的需求。看似夸张。但以北宋徽宗时期花石纲等穷奢极欲地滥用国力情况来看,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从河南各个窑口来看,胎色以灰、浅灰、深灰、白、红为基本色,的确没有受的住高温的黄胎土。)
      商人非常知道“铅点碗”的价值,他们不是以“铅点碗”的名头价值来收购的,而是以紫窑或柴窑的名头价值收购的。不然,比汝窑贵五十倍有点说不通。
      “铅点碗”是紫窑窑变的一个品种。
      紫窑黑釉器是单挂釉,釉非常薄,和达到1.4毫米厚才能形成纯黑色的古陶瓷共识不符。它的釉中Fe₂O₃含量达到12.93%,与Fe₂O₃含量最高的武义窑(9%-10%)还要高出很多。
      薄釉的紫窑黑釉器窑变品种和厚釉的建盏窑变品种完全不同。
      日本的曜变天目,从盏的内外曜变不同来看,双挂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这个结论我不敢下得太武断。
      目前只能推测“铅点碗”可能是紫窑的《星斗》品种,乾隆收藏的“色如海玳瑁……”可能是紫窑的《霓霞》品种,布庵收藏的“……黝色……”可能是紫窑的《混元》品种,而朱老头布袋里,碗底有一只窑变眼睛的很可能是紫窑的《天目》品种。
      紫窑随笔将会继续写下去,希望大家关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