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福建惠安槐山古窑址






[日期:2015-03-12]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1981年10月,惠安县人民政府于槐山古瓷窑遗址竖立“文物保护单位”碑。槐山窑址共五处,该村境内林厝尾(碑文称“银厝尾”)二处、山仔头二处、许厝一处,系唐至五代古窑,至今时历千余年。
槐山古名“磁窑”与晋江的“磁灶”一样,在唐宋时期陶瓷生产方面极具盛名,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荒废年代已久,窑址今因开荒造田或建造房屋而被破坏严重,地表残存瓷片甚少,只林厝尾一号窑遗址保存较好,范围近500平方米,深二至三米。1980年,晋江地区文管会、泉州市文管会及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调查组对林厝尾一号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共采集标本近百件器物。
据专家对出土物的鉴定,系为唐至五代时期的窑址,即是我区至今发现最早的古窑。
根据调查材料,当年出土的瓷器中,以罐为多,共有三式,另有壶二式及钵、冼、器盖及窑具等:
罐类。第一式圆口、直颈、广肩、深腹、平底。肩部不匀称地附上手捏成的桥式耳四个。施半采由,采由色青中泛黄,有垂采由;腹下露胎,火候较高,制作粗糙。第二式直口外卷唇,广肩四系,深腹平底,施青黄采由,胎呈浅灰色。第三式侈口、短颈、广肩、鼓腹、平底;无施采由,胎呈灰白。
壶类。第一式盘口、直颈、深腹、平底;施青黄绿采由,胎灰白及浅灰色,质坚、器型粗糙厚重。第二式口、短颈,施青黄采由,颈近肩部划有二至三道弦纹,胎灰白,质坚。
钵类。敛口、浅腹、平底。未施采由,胎浅灰色,质松,腹上部划有弦纹一周。
冼类。敞口、沿外卷,深腹、平底,胎呈浅灰色。
器盖。盖身呈伞状形,环形纽盖,面施黄褐色采由,器内露胎,呈浅灰色,纽径约五厘米。
窑具。残垫托,形呈圆锥状,有高矮瘦胖之别。斜壁、空心,近底部有镂孔;质坚,系夹砂粗泥陶,外表阴刻款识一字或两字,如:郑、开、易、西等字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槐山的制瓷工人从二米之深原“窑土”(制瓷原料土)层中挖掘出古船板,经鉴定,它和泉州港出土的宋船一样古老。由此或许可推,槐山古窑的陶瓷发展史与泉州的海交外贸史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的陶瓷产品也许正是借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内外。
据当地村民历代口传,“磁窑”烧制陶瓷的历史上不止始于唐,广不止五处,而是起于南北朝,至唐时盛达99窑之多。据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村民在古窑遗址旁耕作时挖到一个五代时期瓷瓶,高约一尺,所塑花纹历历可见,遗憾的是在迁居时遗失。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槐山村仍有人承袭传统制造经营陶瓷业,今保留有一个瓦窑,主要制作砖、瓦、炉、罐等产品,除本地外,还销往莆田仙游等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古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