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湖南古代名窑:湘阴窑






[日期:2015-02-11]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县,故名。始烧于隋代,盛于唐,而衰终于五代。唐、五代湘阴隶属岳州,湘阴窑称岳州窑,产品仍以青瓷为主,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

湘阴窑主要分布在湘阴县城堤垸一带。南北长150米,深6米左右。窑口产品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如碗、钵、盘、盂、洗、壶、坛、罐等等。釉色以青釉为主,也有酱色釉。青釉莹洁闪光,透明或半透明,多作玻璃质开片,往往上半部施釉,下半截露胎,垂釉如泪。酱釉不太透明,略开片或不开片。胎骨可分为瓷胎、瓦胎和缸胎三种,瓷胎的比重占器物总数的三分之二。大量使用匣钵烧制,这是制陶工艺中的一大革新。

此外,湘阴县铁角嘴一带也有晋唐时期的古窑址,但以唐代制品为主,大部分为壁形足青瓷碗。窑址分布在湘江西岸的铁角嘴以北至吴家祠堂一带,可分为上、中、下三个窑区。

东汉时湘阴青竹寺窑已烧制出青釉碗、钵、盆等。胎色灰白,质地细腻,部分胎壁有气泡,多施半釉。东吴、西晋、南朝窑头山窑、城关镇窑烧制出的器物有青釉洗、盆、罐、壶等,釉色有青、黄、酱等色,部分窑变釉色呈蓝、紫色,装饰方法有印花、浮雕、圆雕等。隋代为湘阴窑的发展时期,烧制的器物有碗、盘、钵、瓶、多足砚等。胎较厚重,有青灰、灰白色。青釉透明或半透明,釉层变薄,施半釉,釉面有开片。纹饰有花草、几何纹及直线印花等,布局对称且富于变化。唐、五代时期,湘阴窑改称为岳州窑,烧造技术水平成熟,器物以碗盘为主,釉色更趋青绿。胎体更轻薄,玻璃质感更强且开细碎片纹,剥釉现象仍然存在。故陆羽在《茶经》中评价唐代六个瓷窑的茶碗称:“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