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汝州风穴寺窑址的发现与研究






[日期:2015-02-09]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朱文立 [字体: ]


汝州风穴寺窑址

      笔者在几十年对汝瓷的研究和对汝州窑址的寻找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虽然有些资料对鲁山段店窑、黄道窑以及临汝窑有些记载,但都不能说明唐宋时期汝州制瓷业的辉煌。从1989年开始,笔者一直致力于在古汝州城内寻找有没有真正的汝官窑遗址问题,直到2012年,先后找到了汝官窑文庙遗址、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北宋官窑早期遗址、将台街柴窑(疑似)遗址,证实了清代有关史料记载汝窑、柴窑、北宋官窑出自汝州是正确的。这三大名窑为什么都出自汝州?汝州风穴寺窑址的发现才使这些迷案得以破解。
    风穴寺窑址的发现
    大约在2003年,汝州有一些古董商拿了几片做工非常精细、厚薄在2.5mm左右的瓷片和一三角条饼状的直钉架让我观看。我十分惊奇,这些东西过去从未见过,在国内外属首见,它究竟出自何处。经过查找,原持有者说是在某县城搞建筑时挖掘出的。2013年秋,我和马万全同志在风穴寺附近山上寻找陶瓷原料,他告诉我,风穴寺可能有窑址。于是我俩进入风穴寺山门,山门迎面长满树木的高大土堆脚下,裸露着被人挖掘的几十片匣钵片和烧焦的窑壁耐火砖。其匣钵做工薄而精细,且相当一部分是桶式匣钵。但没见到瓷片,所以不好断定这个窑的性质。直到2014年春天又一次到风穴寺窑查看,才见到几片青釉瓷片,其中有一片是器盖残片。原来在2003年古董店见到的瓷片正是风穴寺窑址出土。由此,风穴寺窑址露出了冰山一角,令我震惊。 


中国瓷网总经理、绿宝石艺术陶瓷馆馆长朱东明随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在风穴寺窑址考察


    三角条饼装支架、窑壁砖

    风穴寺窑址的研究
    风穴寺窑址的发现破解了汝州制瓷业的诸多悬案,对汝州制瓷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对出土匣钵的研究
    出土匣钵
    风穴寺窑址出土的匣钵做工非常精细,且普遍薄,是鲁山段店窑、郏县黄道窑、宝丰清凉寺窑、汝州文庙窑、汝州张公巷窑、汝州将台窑以及众多临汝窑都不能及,并且用的原料和上述所有窑用的原料都不同。并且出现那么多桶式匣钵,显然是烧制工艺品用的,有可能是皇家用窑。
    (2)对出土瓷片的研究
    出土瓷片
    出土瓷片厚度在1.5——5mm之间,做工也是普遍薄而精细,就清凉寺窑、文庙、张公巷、将台窑都不如它精细,其他民窑更无法和它相比。
    (3)瓷片的釉色是青釉。由于施釉非常薄,如白瓷釉那样薄宋时汝州范围所发现的所有窑口的釉都比它厚。有的灰蓝色瓷片用80倍显微镜看其釉的内部泡粒结构和文庙窑、清凉寺窑、将台窑天青釉相似。风穴寺窑的青釉显然不如上述各窑釉色成熟,也说明了风穴寺窑要早于上述各窑。
    (4)风穴寺窑掩埋于巨大的土堆之下,所以直到现在才重见天日,由于它的重要,所以废弃后有意掩埋。
      综上所述,(1)汝州风穴寺窑有可能是五代至隋、唐某个皇室用窑,废弃后有意掩埋。(2)汝州风穴寺窑为后来汝州的将台(疑似)柴窑、文庙汝官窑、张公巷北宋官窑以及其他民窑的诞生打下了基础。(3)汝州穴寺窑有可能改写中国陶瓷史上唐代南青北白的格局。
      风穴寺窑即将发掘,待发掘后它的真面目才会大白于世。

本文作者简介:

朱文立,1946年出生于河南汝州,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河南省分会理事、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理事、现任河南省汝州市朱氏汝瓷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
        朱文立大师自1976年以来,一直从事汝瓷研制工作。1987年研制成功了汝窑天青釉,1988年6月通过了轻工部鉴定,填补了我国“汝窑”这项空白,使断代几百年的汝官瓷再现于世,并载入《1990年中国技术成果大全》;1993年主试完成了省科委下达的“宝丰清凉寺汝官瓷的仿制”攻关项目,并通过了省科委的鉴定。1994年荣获“联合国技术信息促进系统”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8年8月获“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被平顶山市委、市政府授予“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古陶瓷科学技术讨论会”,发表论文120余篇,被誉为“汝瓷第一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