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隋唐时期德清瓷窑址概况






[日期:2015-02-06] 来源:中国古陶瓷研究  作者:朱建明 [字体: ]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京杭大运河南端。德清境内隋唐瓷窑址是县博物馆开展文物普查以来新发现的四十余处古窑址中的重要部分,笔者曾多次实地探查了这些古窑址,并对采集遗物进行了初步整理。现就隋唐德清窑瓷业概况及与其相关的问题概述如下。
      一、地理环境及窑址概况
      隋唐瓷窑址分布在县城以北七公里处的洛舍、龙山两个乡约七平方公里范围内,地处东苕溪下游沿岸。地形为天目余脉的丘陵山地与杭嘉湖平原水乡交接地带,松处竹茂密,湖塘港叉星罗棋布,主要河流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东麓,由南而北经这里汇入太湖,并与大运河贯通。窑址所在地原料、燃料可就近开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
      已发现的十四处古窑址中,分布于洛舍乡境内的计有:何家坝村市元头窑,张家湾村下东山窑,砂村东山窑、塘头窑、章家桥村龙头山、前山、宅前等窑。属于龙山乡境内的计有:洋口村东山窑、窑田里窑、施宅村窑墩山窑、王母山窑,以及东坡牧场周围的南山窑等。
      这些古窑址大多数保存较好,堆积丰富。位于东苕溪畔东山的塘头窑,地势优越,与下东山。市元头窑相望。下东山窑的堆积及地表散布的遗物几乎遍及整座小山,并延伸到东苕溪河岸。以上古窑址堆积的产品有青瓷、黑瓷两种,并有一定数量的褐彩青瓷,器形有壶、罐、碗、盘、钵、盏、砚等,使用的窑具也基本一致。
      二、器物与窑具
      此期瓷器胎呈灰色或青灰色,也有少数砖红色胎的。原料的加工欠精细,胎内夹杂有较多的颗粒。但胎的瓷化程度较好,质地坚致,基本不吸水。瓷的釉下基本不施化妆土,釉色分青、青黄、青绿数种,釉面匀润、光亮,大多数釉面有开片。黑瓷各窑均有,数量也多,有的色黑如漆,釉薄处或口沿等容易流釉部位则微微带黄。由于装烧的原因,大多数器物的内外施半釉,内、外底无釉处有垫痕。器物的装饰极其朴实,除有的碗口沿外壁褐彩外,譔刻、划花等极少见。窑具可分窑床垫座与间隔窑具两种,种类较多,以适应各种形态和大大小小的器物在装窑时的需要。
    (一)器物
   

    ⒈ 碗 按不同形态可分六式。
    Ⅰ式:侈口,深腹,饼形足,腹壁斜弧,足根外沿刮削成斜角(图:1、2);
    Ⅱ式:直口腹中部分以下弧收,饼足,有的足根外沿刮削一圈,器形随时代早晚,略有不同(图:3、4);
    Ⅲ式:直口或口微敛,浅弧腹,底平有的微内凹,有的青瓷在口沿至上腹部外壁施条状或斑块状褐彩(图:5—7);
    Ⅳ式:直口,有的微敛,圆唇外折,弧腹,腹由深到浅,底由饼形足到平底(图:8—10);
    Ⅴ式:口外撇,折腹,折腹处形成凸棱一道,有饼足与平底两种,有的口沿外壁加褐色条彩(图:11—13);
    Ⅵ式:撇口,腹壁斜出,浅腹大底,有平底、饼足两种,少数饼足的中心部位挖去,呈玉壁形底,但大多数只在足中心施弦纹一道,弦纹内的底部并未挖去,显示了玉壁底开创阶段的景况。釉色以青釉居多,酱褐釉次之。酱褐釉瓷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普遍,青瓷碗内底偶见划花装饰(图:14、15)。
   

    ⒉ 盘 有四式。
    Ⅰ式:为高足盘,口微侈,浅弧腹,下装喇叭形宽圈足,足根外撇(图:1、2);
    Ⅱ式:直口、浅腹,下腹向内斜收成平底,外底微内凹(图:3、4);
    Ⅲ式:直口,内口唇外翻,浅腹,下腹向内聚收,平底较小(图:5—7)
    Ⅳ式:口微侈,折沿,曲腹较深,平底(图:8、9)。
   ⒊ 盏 分三式。
    Ⅰ式:直口,弧腹,有平底、饼足两种(图:10—12);
    Ⅱ式:直口或微侈,有的圆唇外折平底或饼足(图:13、14);
    Ⅲ式:撇口,折腹,腹中形成凸棱一道,饼足(图:15);
    ⒋ 盏托
    盘形,浅腹,平底,盘心有小碗状的托圈。
    ⒌ 灯盏、灯座
    灯盏为敞口,浅腹,平底,器内按环形钮一个。灯座中部为直筒形把,上、下附浅盘一个,底盘较大,既可使放置平稳,又可承接灯盏上落下来的灯油和灰(图:16)。
    ⒍ 盒
    直口,口沿有母口,可置盖,浅弧腹,平底,有的微内凹,盒有大有小,调查时没有拣到盒盖(图:17、18)。
    ⒎ 钵 可分二式。
   Ⅰ式:直口,弧腹,平底,口外壁划弦纹(图:19);
    Ⅱ式:直口 ,外翻唇,上腹近直,下腹斜收,小平底,上腹饰弦纹二道(图:20)。

    ⒏ 罐 形式多样,分五式。
    Ⅰ式:直口,溜肩,椭圆形腹,平底工,颈肩交接处,装有对称的半圆形耳二个(图:1); 
    Ⅱ式:浅盘口,束颈,球腹,平底微内凹,肩部有四个半环形耳 (图:2);
    Ⅲ式:敛口,圆唇外折,深弧腹,肩部有对称的半环形立耳二个(图:3); 
    Ⅳ式:直口或侈口,筒腹或弧腹,有的肩部有拎包式耳,也有堆贴S形耳的,此种耳中部与罐壁贯通,有的青瓷罐外壁施褐色彩斑(图:4—7); 
    Ⅴ式:球形罐。敛口,球腹,平底(图:8)。
    ⒐ 盘口壶 分二式。
   Ⅰ式:浅盘口,口沿外撇,粗短颈,深弧腹,平底,肩部有半环形双复耳一对,或等分地装饰半环形耳四个(图:9、10);
    Ⅱ式:深盘口 口沿外撇,整个口部呈喇叭状,粗颈,颈部有凸棱数道,深弧腹,肩部有四个半环形耳 (图:11)。
    ⒑ 鸡首壶
    深盘口,口部外壁的下沿有尖棱一道,束颈,溜肩,弧腹,肩的一端贴鸡首状堆纹,与腹不通,相对的一面双股泥条把,把柄僵直,上端与盘口衔接,把与鸡首之间的肩部安对称的双耳 (图:12)。 
    ⒒ 注壶
    只采集到口、流 部 等殘件。
    ⒓ 圆砚 
    砚面平坦无釉,四周围以深凹的水槽,兽蹄形足达15—20只,形成密集的一周。
    (二)窑具
      ⒈ 垫座
      此类窑具都放在窑床上,其上装坯件,它的功用是将坯件垫装到窑内烧成较好部位,以提高正品率。多为筒形,垫座顶部为圆饼形,托面平整,其下装筒形座,器壁有孔或指窝痕,底部直或外撇,质地粗糙,其中一件外壁刻有“姚菁”二字(图:13—16)。
      ⒉ 间隔窑具
      扁圆形,顶面有平或下凹之分,底部略束,形式多样且多见刻划文字,有“六”、“七”、“八”、“己”、“尔”、“丁”“又”、“兰”等。另有大量的泥珠(图:17—27)。
      三、烧造年代
      德清窑烧造历史未见文献记载。隋唐瓷窑所生产的Ⅰ式盘口壶与嵊县隋大业二年(606年)墓、衢州市隋墓所出土的盘口壶完全一致,这种又被称作盘口四系瓶的器物在隋代安徽淮南窑也有生产。Ⅰ式碗,Ⅰ、Ⅱ式杯、钵,Ⅲ式罐等,与衢州M5隋墓出土的基本一致。Ⅱ式盘口壶与镇江M1唐墓所出六系盘口壶相似,该墓“伍超松地劵”有延载元年(694年)纪年。鸡首壶的造型与兰溪唐永徽二年(651年)墓出土的一件比较接近。Ⅲ式碗的外壁用褐彩作条状或斑状装饰,同类器物在衢州M38、M39唐早期墓,兰溪市初唐香溪窑等均有出土与生产。Ⅳ式碗的足底部位中心部分有的已挖去,呈玉壁状底,并出现少数划花装饰,壁形底与划花是在中唐时期才出现的。另外,隋唐德清瓷窑所生产的高足盘、多足圆砚等也与隋唐时期的江西丰城罗湖窑、江苏宜兴涧潨窑、浙江象山窑等所出的一致或相似。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初步将德清这些瓷窑址的相对烧造年代定为隋至中唐时期。
     四、几点体会
      ⒈隋唐德清窑是六朝窑的继续与发展。制瓷作坊由六朝时期的今县城周围地城山、焦山等地沿东苕溪向北转移到了洛舍、龙山乡的丘陵地带,原料、。燃料的取用和交通运输等条件更加优越。从现有资料看,此时制瓷作坊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超越了前期,瓷业更加繁荣。早期器物的造型多少还保留了六朝的风格。盘口壶的盘口缩小,颈部用凸棱、折棱作装饰,器形修长。鸡首壶制作简略,与六朝时期的鸡首壶引颈高冠,再配以龙柄的优美造型相比已大为逊色,至中唐时被注壶所替代。圆砚兽蹄形的数量增多,砚面平坦无釉,四周围以水槽,形如“辟雍砚”。唐代盛行饮茶,作为茶具的杯类形式多样,叠烧时因放在顶端,所以部分器内均满釉且无垫痕,可见人们对它的重视和喜爱。罐类形式多样,高足盘等为前所未见的新器形。隋唐瓷器的这种演变大致与其它地区同期窑口相类似,反映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黑瓷仍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品种,采集的标本证明,这一时期仍采用青、黑瓷同窑合烧的方法。至中唐黑瓷的质量明显下降。纵观德清窑发展全过程,可以发现它仍以生产青瓷为主流。
      以前由于没有对德清古窑址进行系统调查,它的盛衰历史长期不为人们所了解,并一直以为始于东晋,结束于南朝,共一百多年。汉代瓷窑址的发现证实了它形成于东汉,而其渊源可追溯到商周,从已发现的许多原始青瓷来看,当时窑场范围较大,沿续时间较长,并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制造技术。六朝至初唐是德清窑的鼎盛期,中唐以后逐渐衰落,造成这种衰落的历史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⒉隋唐德清窑的盛衰现象耐人寻味,促使德清窑在这一时期生产发展的原因有:
      ①隋代结束了南北分裂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特别是公元六世纪末大运河的开通,全国经济中心重心转移促使江南经济进一步繁荣,如扬州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商品貿易的集散地,所谓“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及。“江火明沙岸,云帆碍浦”。瓷器是人们和活必需品,产品以扬州为主要贸易市场是十分理想的。浙北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其路线之近,运输成本之低为越窑等窑口所不及。因此这一时期浙江的瓷业重心偏重于浙北的德清,以及江苏南部的宜兴等地;
     ②德清窑产品在质量上缺乏竞争对手,因而在民用市场得以畅销。隋至初唐,越窑正处低落状态,宁波地区七个市、县古窑址资料证明,属于隋代的几乎没有,初唐的所占比例也很小,而大部分是中晚唐以后的。在扬州唐城手工业作坊遗址、扬州唐代木桥遗址出土的青釉褐彩双系罐、褐彩青釉钵(碗)、青瓷辟雍砚等与德清窑址所出完全一致,有可能是德清的产品。朱伯谦先生在扬州古陶瓷班讲学期间带回的一件褐彩青瓷标本可以确认是德清窑产品。以前把在扬州出土的隋至唐早期的瓷器或标本都说成是越窑的产品是不完全切合实际的。同时也不能排除这期间德清窑瓷器从扬州以其它形式流出国外的可能性。
      唐代晚期大运河严重淤塞,而镇(江)扬(州)河段的变迁和淤塞等于扼断了扬州至江南运河间的咽喉,这对德清窑产品的销量是很不利的。中晚唐明州港的开发,促使越窑瓷业迅速复兴,其产品除大量通过明州港销售以外,另可沿海岸线至长江口抵达扬州,不受运河淤塞的制约,另外,长沙窑瓷器也大量倾销到扬州。
      中唐以后,对外贸易瓷异军突起,各主要窑口在瓷器质量上有很大改进,越窑在胎釉和烧成工艺上都有改进,质量进一步提高。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使人们耳目一新。国内市场上,人们对产品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比较,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质量比较低劣的德清窑产品无论在国际、国内市场都已经失去了竞争的能力,而逐渐趋于衰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