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景德镇陶瓷:千年窑火今更红






[日期:2014-10-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郭丽君 [字体: ]

 

    穿行于景德镇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中国气派的陶瓷文化元素随处可见,就连一家路边小吃店天花板上垂吊着的串串吊灯灯筒,也是雅致剔透的青花薄胎瓷。
    连日来在这里采访,所能感受到的,是这座千年瓷都、世界陶瓷文化圣地,历经风雨之后,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在文化自强道路上的快步行进。
    从“没落”到“飞跃”
    9月16日,景德镇市解放路上的一栋居民楼里。
    在孙同鑫家客厅满墙悬挂的大型青花瓷板画作品之间,一块由景德镇市政府颁发的“陶瓷世家”大红牌匾显得格外醒目。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这位近70岁的老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来景德镇瓷业的兴衰起伏。
    “这些年来景德镇的变化,简直是难以想象哟!”孙同鑫的乡音甚浓,用缓慢的语速娓娓道来。
    景德镇因瓷成名,陶瓷文化源远流长,陶瓷产业支撑着这座城市走过了千年。但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景德镇传统的陶瓷产业普遍出现效益滑坡、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陷入发展危机。“我和我儿子都是那个时候从国营红旗瓷厂下岗的。谁想得到10年间发展得这么快呢?”孙同鑫感叹。
    孙同鑫的儿子孙立新同样感触很深。孙立新下岗后,一度凭瓷艺南下务工多年。如今,他回到了景德镇,打响了祖传“孙公窑”名号。“原先我在深圳的时候,看媒体提到景德镇就经常用‘没落’‘衰落’这两个词。现在呢,景德镇瓷业日渐繁荣,正在飞跃式发展。”孙立新说。
    孙氏父子的话是个人感受,景德镇官方提供的数据则更为直观。
    “2011年,景德镇陶瓷工业实现总产值192.6亿元,是2002年的11.5倍;陶瓷出口突破1.82亿美元,是2002年的7.9倍!”景德镇市市长刘昌林自豪地告诉记者。
    传承与创新两手抓
    9月17日,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
    “这是清代镇窑,这是明代葫芦窑,这是元代馒头窑……”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兴致盎然地向记者一一介绍。     
    从2009年开始,这个陶瓷历史博览区对景德镇历代典型瓷窑逐年重建复烧,目前正在重建宋代龙窑。陈武平说:“我们走的是一条‘活态传承’道路,在展示中国陶瓷发展史重要一环的同时,又对历史文化进行了保护。”
    在陶瓷历史博览区看古窑,而在景德镇法蓝瓷园区展厅里,看到的则是既显出彩绘陶瓷精湛工艺,又结合东方美学与西方新艺术装饰风格的极品日用瓷。
  “这些年,市里一直强调要自信自强,一手抓传承,一手推进创新,促进陶瓷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开创陶瓷文化繁荣的新局面。”景德镇瓷局会议室里,该局行业管理科科长陆明一对记者说。2002年,为了挽回当时的瓷业颓势,景德镇组建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瓷局”这个政府在编工作部门,陆明一是瓷局的第一批工作人员。
    他介绍,10年间,景德镇着力从实际出发,保护“立市之本、称都之源”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同时,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等,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陶瓷产业,努力实现了传统陶瓷科技化、日用陶瓷高档化、陶瓷科技成果产业化。
    活力来源于开放与交流
    9月15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厂区内。
    这是一家在上世纪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被迫改制的大型瓷厂。如今,它已成为知名度很高的景德镇陶瓷创意产业基地。“刘远长工作室”、“张正海工作室”…… 许多瓷艺名家在此开设工作室,展示精湛的陶瓷技艺。
    前来造访的各界人士固然络绎不绝,而厂区一角的“乐天创意集市”更是人声鼎沸。与各名家工作室“大师云集”不同,这里的“摊主”大多是年轻人,摊子上摆放的各种小型瓷艺作品个性张扬、夸张、大胆,让人耳目一新。
    “现在的景德镇人,已摆脱了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不再固步自封,而是非常注重开放交流。”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少景说,“现在的景德镇,充满了活力。”
    从2004年开始,景德镇每年定期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陶瓷盛会、国际交易平台,促进了世界陶瓷在文化、技艺、商贸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国乃至各地瓷艺精英纷至沓来。
    德裔澳大利亚艺术家戴安娜来到了景德镇从事陶艺创作。她说,对艺术家而言,景德镇是属于全人类的陶瓷圣城。
    上海知名陶瓷艺术家钱大统与夫人把家安在了景德镇。钱大统说,他感觉在自己梦里寻觅的艺术圣地就是这里,这是个可以将自己的艺术终身托付的地方。
    “我们的目标,是将景德镇建设成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世界陶瓷文化之都,独具特色的创意经济城市。”景德镇市委书记邓保生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