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柴世宗赞美上贡的越窑秘色瓷,这么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从而扎稳了柴窑的根(而不是越窑)。而到了明万历年间,徐应秋《玉芝堂谈会》所述五代秘色瓷,就是柴窑。为秘色瓷与柴窑划上了等号。
清代的乾隆讲:“李唐越器人间无”因为他看了《宣德鼎彝谱》明明写了内库藏‘柴、汝、官、哥、钧、定’,当于不见有柴窑瓷器。他又知道柴窑是越窑(万历至乾隆只是百年时间,乾隆是个很爱古文化艺术的皇帝,他不管在古瓷,古书画都提御诗词)。所以他只叹:
“李唐越器人间无”。那么一叹,加深民间传颂:“柴窑片瓦值千金”。再由民初考古山馆《说瓷》一书,第一介绍柴窑亦指明东窑是仿柴窑的。什么窑都说,单不说越窑,难道他们柴窑 也懂?广窑也懂?单单不懂大名鼎鼎的越窑吗?不!他们也是知道的,不过越窑的时间太长了,由汉一直到北宋历千年之久,因此他们只载了五代设立官窑专烧宫用秘色瓷与贡窑,这段时间的越窑呼之柴窑罢了。
综合历史留下资料与不断的出土文物和窑口的发现提供了大量的考古证据。不难看出越窑与柴窑的深远关系。既然五代越窑秘色瓷与柴窑都是在五代期间,又为什么以前赞越窑的诗句这么多?后世只留下一句“柴窑片瓦值千金”呢?而在以后说瓷的记录中,说柴窑的就没有越窑的记录,说越窑的就没有柴窑的记录。因此可见越窑秘色瓷与柴窑这两词是通用的,就是同一件东西。加上万历年间,徐应秋明确指出,五代秘色窑就是柴窑。这可信性极高。
所以在此,恳请各位瓷学家先进行详细研究一下,是否可以把流浪了千年的柴窑给回它一个归宿呢?照我个人看来,我们祖先传下来有柴窑一物,我们也不可以推翻它。但是越窑的历史太长了,由汉、三国、晋、六朝、隋、唐、五代、北宋。上林湖是由五代吴越钱氏设立官窑秘色瓷,臣庶不得使用。直到北宋立国亦派【御前承旨官】赵仁济去管理窑务,因此在未有设立官窑前的越州窑称之为越窑。而五代后设立官窑,臣庶不得使用的秘色瓷为柴窑,这就是便于民窑与官窑之分了。
由五代开始到北宋早期的秘色瓷,就是沉睡了千年的柴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