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人捧起精美瓷碗吃饭时,欧洲人还在使用“stoneware”(陶器);直到中国瓷器传入欧洲,欧洲人才知道原来世上还有如此精美的器物。他们根据“昌南(即景德镇)”的汉语发音,称它们为“china”。从此“中国”便与“china”画上了等号。
从看见中国瓷器第一眼,欧洲人就渴望亲手制造出“中国瓷器”,并为此进行了长达几百年的不懈尝试。当精美绝伦的中国瓷器在欧洲出现,立刻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即使它的昂贵价格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负担得起,也无法抵达欧洲人对它的热情。中国瓷器在欧洲供不应求,催生了中国和欧洲之间繁忙的海洋贸易。满载着中国货物的欧洲货船,源源不断地从东方驶向欧洲各大港口。
据不完全统计,仅18世纪就至少有6000万件中国瓷器销往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产品却面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的窘境。由此所引发的巨大贸易逆差,导致了欧洲各国皇室的金银大量外流。欧洲人既割舍不下精美的中国瓷器,又无法坐视这种持续“失血”的状态,谋求中国瓷器本地化生产便成唯一的选择。
皇家道尔顿
瓷都景德镇
早在罗马帝国时代,铅釉陶技术就从埃及传入意大利;之后,锡釉陶技术才从中东传入意大利。靓丽的皮相让它很快赢得了欧洲人的“芳心”,并借着文艺复兴的思潮辐射到整个欧洲。此后很长时间,锡釉陶一直是欧洲上流社会的宠儿,直到中国瓷器悍然“入侵”才终止了它的霸主地位。
皇家哥本哈根
欧洲人围绕中国瓷器的种种荒诞猜想想要制造出精美的中国瓷器,首先得要弄明白中国瓷器的秘密。对于光华流转的中国瓷器,天性浪漫的欧洲人有着种种不靠谱的猜想。归纳起来大致是两种思路:中国瓷器光洁透明,似乎与玻璃有些说不清的暧昧;中国瓷器价格昂贵,素有“白金”之称,似乎与炼金术有关。
欧洲人一向不缺乏说干就干的实践精神,“山寨”中国瓷器的运动很快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陶艺师们使用玻璃技术制造“中国瓷器”,并取得了一定成功。15世纪,威尼斯的安东尼奥玻璃蓝彩陶问世;16世纪,德国威斯烧制出了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陶。之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相继出现了红陶、高温彩色釉陶以及白釉蓝彩的“类瓷器”。与以往的锡釉陶相比,这些使用了新工艺的产品光洁透明,颇有点中国瓷器的味道。但正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旦将它们与中国瓷器放在一起,差距就显示出来。17世纪以前,所谓的欧洲瓷器实际并不是真正的瓷器,而是陶器或者软质瓷。
陶艺师们忙乎的时候,炼金士也没闲着。1560年,位于意大利乌尔比诺的弗拉公爵炼金实验室开始了“炼瓷”的尝试。炼金士的“炼瓷”之路并不顺利,几经尝试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参与“炼瓷”行动的,还有塔斯卡尼大公法兰西斯科一世。他继承爵位之后,就命令美迪奇家族旗下的工厂烧制中国瓷器。在一没技术、二没配方的情况下,美迪奇家族的工匠们发挥奇思妙想,尝试用沙子、玻璃、水晶砂、黏土等各种原料烧制出釉色透明的中国瓷器。结果可想而知,大多尝试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即使勉强烧制成功,成品也惨不忍睹,不但釉色混浊还含有大量气泡。
罗森泰尔(Rosenthal)
这一次次的失败让欧洲人意识到:没有秘方就无法烧制真正的中国瓷器。那么如何才得到秘方呢?他们将目光投向远隔重洋的中国。
漂洋过海的洋间谍窃密景德镇
殷弘绪不是中国人,而是地地道道的欧洲人。“殷弘绪”是他的中国名字,洋名字叫“佩里·昂特雷科莱”。他跟随白晋一起搭乘“安斐特里特”号来中国,身份是法国教会派出的传教士。白晋是法王路易十四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为法王康熙帝的隔海友谊架起了桥梁。殷弘绪与其他传教士一起,于1698年在广州登陆。他的官派传教士身份,为他在景德镇从事“间谍”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欧洲人认识中国陶瓷,是从德化瓷器开始的。德化瓷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象牙白”著称,是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德化瓷器流传到欧洲之后,它的象牙白釉被称为“中国白”。德化瓷器虽然有名,但德化从来就不是“瓷都”,因为它的主业始终是农业,烧制瓷器只是它的兼职。真正的瓷都是在江西景德镇。1004年(宋景德元年),欧洲人虽然能烧制高温硬质瓷了,瓷厂也一家家建立,但因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岭土,瓷器的品质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媲美。
威基伍德瓷器
廷下令在此地烧制御瓷,底款均为“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与德化相比,景德镇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工业城市”,烧制瓷器是它的根本所在,住在这里的也大多是制瓷工匠。殷弘绪在写给法国教会的信中提到,在这里“有—万人千户”,有3000座窑,“到了夜晚,它好像被火焰包围着的—座火城,也像一座有着许多烟囱的大火炉”。景德镇是名副其实的瓷都,代表当时中国制瓷技艺的最高境界。也是因此,这里才会被殷弘绪盯上,成为获取中国瓷器秘密的突破口。
中国社会一直是人情社会,人脉有时会比能耐更重要。殷弘绪虽然是一个高鼻子的洋人,却深知人情来往的重要性。他的一生中做过两件轰动欧洲,甚至世界的大事。第一件大事是将人痘接种的方法传到了欧洲,从而结束天花没法预防的历史;第二件大事就是深入景德镇的窑厂,破解了困扰欧洲长达几百年的秘密——中国瓷器的秘密。这两件事都是走人情办成的,前者是他用礼物结交宫廷御医,弄到了人痘种和种痘方式;后者是他搭上了江西巡抚郎廷极的关系,通过进贡一批法国葡萄酒,讨得康熙帝的欢心,得到常驻景德镇传教的差事。
中国老百姓怕见官,只要是官府派来,天生就有一种敬畏之情。顶着官府办差的招牌,这位高鼻深目的洋大人得以自由出入景德镇的大小窑厂。中国瓷器最核心的秘密,毫无遮蔽地暴露在他的面前。1712年,一封记载着中国瓷器秘密的万言信,连同原材料样品,漂洋过海来到欧洲耶稣会奥日神父的手里。殷弘绪在信中写到:“制瓷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白不子的颗粒非常微细光滑,高岭土则是一种微微发光的特殊山土,掺水之后黏性大,一旦经过高温焙烧就变得非常洁白。将这两种材料加以适当调配,就能达到“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
“精瓷之所以密实,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土。高岭土可比作瓷器的神经。”“在这以前,英国人或是荷兰人曾经把白不子买回去试图烧造瓷器,因没有使用高岭土,终未成功。”……1716年,《科学》杂志上刊发了殷弘绪的万言信。从此,中国瓷器的秘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制胎法,不再是秘密了。欧洲人都知道想要烧制出真正的中国瓷器,必须先找到神奇而又神秘的高岭土。于是一场寻找高岭土、制造中国瓷器的热潮,席卷了整个欧洲。
高岭土成就了法国的“景德镇”除了烧制中国瓷器的原料配方外,殷弘绪还详细揭示了胚体的成型、釉料的处理、彩绘的方法、窑的结构和烧窑的燃料等制瓷诀窍。此信一经刊发,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挡欧洲人烧制中国瓷器的道路了。但事与愿违,好些年过去了,欧洲人学习制瓷的热情一直没减,却始终没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是万言信里所提及的配方或诀窍有问题?还是在景德镇里仍有未揭示的秘密?为了解开这谜团,殷弘绪再次回到景德镇展开调查。这次的调查结果也被他写信寄回欧洲。随信附上的还有高岭土的样品。他在信中再次提到“石是瓷器的肌肉,而高岭土则是瓷器的骨胳”。他不但对前一封信说所说的内容作了详细补充,还破解了金彩、色釉瓷、紫金釉、龙泉瓷、黑釉、红釉、窑变等技术特点和制作要领。在前后两封信的启迪下,欧洲人终于茅塞顿开。
德国梅森瓷
最先取得成功的是严谨的德国人。1708年,炼金士伯特格在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的资助下,经过无数次配方实验,终于成功烧制出三炉色白透明的“中国瓷器”。国王下令建立迈森皇家瓷厂,专门烧制“中国瓷器”,即高温硬质瓷。继德国人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奥地利人也成功烧制出了真正的高温硬质瓷。奥地利皇室随即也在维也纳成立皇家瓷厂。为了迎合欧洲市场,两家皇家瓷厂所烧制的高温硬质瓷都带有中国元素。
欧洲人虽然能烧制高温硬质瓷了,瓷厂也一家家建立,但因为一直找不到配方中的高岭土,瓷器的品质仍无法与中国瓷器相右图:欧洲人认识中国陶瓷,是从德化瓷器开始的。德化瓷器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象牙白”著称,是中国白瓷的代表。
利摩日瓷器
转机出现在1768年,法国中部一个叫“圣提勒”的小镇上。圣提勒小镇位于圣·依希丽斯山丘上,隶属于利摩日。利摩日是法国南部上维埃纳省的一个城市,距离巴黎409公里。黛莱特是镇上一位外科医生的妻子。她偶然发现自家院子里的白色黏土具有增白功效,就用它来替代漂白粉洗衣服。这消息一传开,立刻就引起相关人士的注意。实验证明,从白色黏土中所提炼出的瓷土天然纯正、洁白无瑕,是优质的制瓷原料。一直苦苦寻觅高岭土而不得的欧洲人,终于被“馅饼”狠狠砸到了头。高岭土的发现使烧制完美的中国瓷器成为了可能。利摩日因为高岭土而成为法国的“景德镇”。它的陶瓷与珐琅的技艺闻名欧洲,“利摩日出品”成为高档欧洲瓷器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