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上三汲乡的战国中山王墓为战国诸侯王墓。1974至1978年,河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中山晚期都城灵寿城故址,并先后发掘了春秋战国时期墓葬三十座,其中王陵两座。
中山王墓及6号墓墓室为中字形,南北均有墓道,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而中山王墓椁室内出土最重要的为“兆域图”铜版,正面为中山王、后陵园的平面设计图,是迄今为止世界现存最早的铜质建筑设计平面图。
中山国王墓考古是20世纪我国考古工作者对战国诸侯王墓进行的代表性考古发掘之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出土的大量精美器物充分显示了战国中期中山国手工业生产高度发展的水平,同时也为中山国的历史提供了很多新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铁足大鼎、方壶和圆壶三器,外表镌刻史料价值很高的长篇铭文,共有1099字,不仅确切表明墓主为中山王,而且记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关史实,填补了两千余年来中山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中山国史的重要资料,对中国战国时代研究具有深远影响。从这些随葬品中还可以发现,随着与中原各国的交往,中山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与中原各国渐趋一致,中原的王权思想与礼乐制度深刻影响到中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
错银铜双翼神兽
山字形器
兆域图
中山王墓发掘现场
中山王墓鸟瞰图
主要发掘单位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陈应祺、刘来成、张守中 等。
山西临汾晋侯墓地及曲村-天马遗址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翼城交界的曲村-天马遗址及遗址内北赵村南晋侯墓地为西周晋国都城遗址和诸侯级墓葬遗址。该遗址于1962年发现,次年试掘,1979年开始由山西省考古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合作,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到1994年年底,共发掘12次,领队邹衡带领发掘曲村北邦墓区及遗址,领队李伯谦带领发掘晋侯墓地。如果仅就西周时期而言,该遗址晋文化遗存面积之大仅次于周都丰镐遗址。
考古工作者建立了该遗址较为详细的考古学文化分期编年体系与文化谱系,不仅为晋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年代标尺,也对整个周代考古的年代学研究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天马—曲村遗址的发掘,特别是晋侯墓地的发现,确定了曲村-天马遗址的晋国都城的性质,最终确定了该遗址乃西周晋国都城之所在,解决西周晋国都城问题这一历史悬案。
该遗址不仅墓葬等级齐全,而且已发掘的墓葬多保存完好,这在全国同时期遗址中是极为罕见的,促进了对晋系墓葬,乃至西周墓葬方方面面的深入研究,全面揭示了晋国及周代社会组织结构与社会制度。推进了晋国社会经济状况、军队与武备、科学与技术、文字与艺术等社会状况的深入研究。
曲村-天马遗址及晋侯墓地部分图
主要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等。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邹衡、李伯谦、吉琨璋 等。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又称新田遗址,是战国时期晋国晚期都城遗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至今,考古工作者已开展数十年的工作,其被发现后,考古发掘工作一直是山西省及全国考古工作的重点。该遗址分布面积约45平方公里,截止目前发现有十一座古城址、十三处祭祀遗址、七处墓地及铸铜、制陶、制骨、制圭等手工业作坊遗址,出土上万件精美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侯马晋国遗址的发掘不仅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料,而且对晋都新田时期的文化内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侯马晋国遗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也引起全国学者对“晋文化”的广泛研究讨论,且该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明了晋国晚期都城在侯马,完善了的晋国历史序列,体现了晋国政治、经济、文化、制造业等方面的繁荣发展,为我们研究晋国历史提供了丰富材料。而近几年,根据《侯马晋国遗址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侯马城市规划,庙寝遗址公园、铸铜遗址公园和侯马晋国古都博物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建成,实施了平望宫殿台基保护工程。
侯马晋国遗址平面图
侯马晋国遗址现状分布图
晋都新田遗址发掘现场
铸铜陶范
主要发掘单位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张颔、王克林、杨富斗、吴振禄、田建文、吉琨璋、谢尧亭、王金平、范文谦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