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北京琉璃河遗址
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始封地和早期都城,是我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少数同时并存诸侯国城址和诸侯墓地的遗址。
将近六十年的发掘历程中,琉璃河遗址一共揭露了四百余座墓葬、三百余座灰坑及车马坑、祭祀坑、夯土建筑等。由考古发现可知,琉璃河遗址的主体被城墙、城壕包围,分为城内和城外两大区域。城内被划分为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城外则为墓葬区(不乏高等级贵族墓葬)。
遗址出土有青铜器、刻字甲骨、玉器、漆器、原始瓷器等大量精美文物。其中伯矩鬲、堇鼎已成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成为北京悠久历史的重要符号。20世纪70年代发掘出的带有“匽侯”铭文青铜器,证明了现今的琉璃河地区就是早期燕国都邑遗址。80年代出土的青铜器克盉、克罍中 “命克侯于燕”等铭文证明了《史记》中关于分封制的记载。90年代首次发现刻有“成周”的卜甲,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重要材料。大量陶器反映出本地土著、姬姓周人和殷遗民等多种文化因素共存的现象。
琉璃河遗址遗迹类型丰富、遗物内涵复杂,不仅是北京三千余年城市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渊源,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1193号大墓发掘现场照片
夯土建筑遗迹
伯矩鬲
克盉
克罍
主要发掘单位
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房山县文教局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谢元璐、黄景略、邹衡、蒋忠义、郭仁、殷玮璋、靳枫毅、冯浩璋、王巍、柴晓明、田敬东、赵福生、刘绪、王鑫、郭京宁、王策 等。
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
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易县城东南2.5公里处,界于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是我国现存较完整、文化遗存极为丰富的大型战国都城遗址。
燕文化是中国古代北方地区重要的一支文化体系,它跨越华北与东北,与其它北方文化交互作用,总终为秦汉帝国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燕下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极大的丰富了燕文化的内容。燕下都遗址规模宏大,保存较好,且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为研究我国东周时期的都城形制、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及人们的社会意识、社会风貌,以及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绝佳的研究资料。
燕下都遗址还反映出战国时期城市的规划理念和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从出土的建筑构件可分析出当时宫殿规模之宏壮,显示出当年燕国的建筑技术和施工组织水平。燕下都武阳台是宫殿区中心主体建筑,是燕王处理政务,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是燕下都遗址数量众多的建筑台基中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的一座。
燕下都遗址出土遗物、遗存数量多,极为丰富多样,城市核心区周围分布着许多兵器、铸铁、制玉、烧陶遗址,表明当时燕都经济文化的繁盛,对研究我国战国时期考古学文化,特别是研究燕国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及与其它考古学文化的相互关系等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考古工作者运用类型学方法对出土的大量 陶器、铜器及其他器物所进行分类排序,可以为燕国所属广大区域建立年代学标尺。
燕下都遗址平面图
张公台宫殿建筑夯土台基
双龙饕餮纹半圆形瓦当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战国铜人像
主要发掘单位
燕下都考古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马衡、傅振伦、孙德海、石永士、陈应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