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大溪遗址
大溪遗址是长江上游地区最早发现和确认的考古学文化,是大溪文化命名的典型遗址。发现了层位关系明确、时代延续发展的大溪文化遗存,全面反映了大溪文化发生、发展、衰落的全过程,是研究大溪文化及其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早期文明起源等重要问题的考古实证。
大溪遗址处于大溪文化分布在长江干流的最西端,在大溪文化晚期发现了多组与玉溪上层文化共存的现象,为探讨长江中游考古学文化体系与渝东土著新石器文化体系的交流与互动、确认玉溪上层文化的年代、大溪文化内部的管理体系等方面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发现了较多石器制作、玉器制作和骨器制作遗存,部分墓葬还随葬了这部分手工业制作的半成品,农业的种植却发现较少,对于探索手工业分工、与长江中游大溪文化遗址间资源互补、产品交换以及由此反映的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
发现了较多代表早期礼制与文明的玉饰品,墓葬随葬品也反映出墓地成员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为探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及演进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大溪文化墓葬人骨保存较好,提取到了古DNA信息,为开展性别年龄鉴定、同位素分析、社会结构、人群构成和流动等方面提供了理想材料。
彩陶瓶
大溪遗址大溪文化五人合葬墓
大溪遗址考古发掘场景
骨鱼形匕
石人面形饰
主要发掘单位
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陈培绪、林向、杨有润、邹后曦 等。
西藏昌都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可分为早(距今5500~4700年)、中(距今4700~4300年)、晚(距今4300年以后)三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遗址。
遗址内发现有石砌建筑遗迹。出土陶器以夹砂、手制陶为主,罐、盆、碗为基本组合,以小平底为典型特征。石器包括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遗址中还发现有粟、猪骨和投掷石球,说明当时已拥有农业和畜牧业共同发展的生产经济方式。卡若遗址的考古学文化特征体现出与川西高原、滇西北横断山脉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甘肃西部、青海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之间如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等的联系。
遗址揭示了西藏距今5000~4000年前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线索,比较完整地勾勒出藏东的生活方式,是研究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特征、划分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区系、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生业模式的重要遗址之一。
2002年T3发掘现场
2002年T3内灰坑及柱洞
石制品
骨针
双腹罐
主要发掘单位
西藏文管会、四川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西藏博物馆 等。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仁青、欧朝贵、索朗旺堆、甲央、张文生、更堆、小旺堆、陈显双、张才俊、侯石柱、黄景略、刘平修、石兴邦、童思正、冷健、徐明、李虹、邓克平、冉光瑜、王东元、邱宣充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