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最早遗存距今7000年左右,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6000-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中心,对于探索长江中游在早期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家河遗址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开展考古发掘的遗址之一,是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已走过60多年的探索历程,是区域文化序列与谱系构建的重要支撑。同时,发现了大量见证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资料,并在探索人地关系、生业技术、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1950年代中期首次发现与发掘、构建区域文化序列,到1980年代后半期通过聚落形态探讨社会组织,再到文明进程研究,石家河遗址走过了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符合考古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与我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石家河遗址因其丰富的遗存内涵,紧跟学术前沿,在不同阶段都做出了应有的学术贡献。
邓家湾发掘(1987年)
肖家屋脊发掘(1990年)
陶塑品
套缸及缸上符号
玉器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河考古队(由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组成)、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门市博物馆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王伯洪、张云鹏、王劲、严文明、孟华平 等。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
玉蟾岩遗址文化面貌具有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转变的过渡特征。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揭露了铺垫碎石的居住面,铺设“白灰土”的防潮面以及多个平地烧火的灰堆等生活遗迹。出土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器、陶器、骨器、角器、蚌器、装饰品、动植物遗存等多个种类。遗址中出土的动物化石数量丰富,大部分标本仍是比较新鲜的状态。这些动物遗存大部分为人类食用所致,是狩猎经济的反映。鱼类标本的存在说明遗址上的人类也已开始了渔猎经济,是湖南史前时期首次出现的渔猎文化。
玉蟾岩遗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进步的文化特征,是见证湖南远古历史过程中辉煌篇章的一朵奇葩。遗址中早期陶器和水稻遗存的出现,是标志着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改造自然的两大创造性行为事件,不仅表明湘南地区是我国最早发明制陶工业和最早开始向稻作农业方向转化的地区之一,也再一次证明中国南方是水稻农业的发祥地,为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之一,为人类农业文明做出过重要贡献。该遗址的发现为探讨陶器起源、农业起源的世界性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考古证据。
骨铲
碳化稻谷
玉蟾岩遗址白灰土剖面
玉蟾岩遗址出土亚腰形器
玉蟾岩遗址发现烧火堆
主要发掘单位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道县文物管理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吴志宏、袁家荣、严文明、奥弗·巴约瑟夫(Ofer Bar-yosef)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