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双槐树遗址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中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期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大型建筑基址、中心居址、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版筑的大型夯土地基、4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夯土祭坛、房址、灰坑、人祭坑及兽骨坑等遗迹。
出土了丰富的仰韶文化时期文化遗物。该遗址文化遗存可分为五期七段。其中第一期为裴李岗文化时期,第二期相当于大河村二期偏晚阶段(即庙底沟类型晚期);第三期相当于大河村三期;第四期相当于大河村四期,可分为三段,第五期相当于大河村五期。
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郑洛地区这一聚落群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两处院落建立在大型版筑夯土地基之上,中国古代大型宫殿式建筑与其一脉相承。大型建筑群初具中国早期宫室建筑的特征,为探索三代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重要素材。墓葬区内发现的夯土祭台遗迹,是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有利于开展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周边区域在祭坛文化以至高层礼仪制度方面的比较研究。
彩陶罐
彩陶纺轮
牙雕蚕
双槐树遗址功能布局示意图
遗址建设保护地俯瞰图
主要发掘单位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顾万发、汪旭、任广岭、张吉钦、胡亚毅 等。
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屈家岭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代表性遗址,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辉煌阶段。
屈家岭遗址是湖北考古的起点,1955年2月、1956年6月-1957年2月,分别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是湖北地区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初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此后,出版了湖北第一部考古报告——《京山屈家岭》,提出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1989年,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主要清理了13座油子岭文化晚期的土坑竖穴墓和两期文化堆积,其意义在于提高了屈家岭遗址的年代上限并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主要来源。
2015年至今,启动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工作。第四次考古工作,完善了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即由早到晚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基本涵盖了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阶段。整体把握了遗址的聚落布局和演变,明确了屈家岭遗址点油子岭文化时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主要功能分区。屈家岭遗址聚落等级高,规模巨大,结构完整,文化发展连续性强,影响深远。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及屈家岭文化晚期铜矿石,含铜量高达94%以上,为探索我国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四耳器和筒形器的出土,反映出屈家岭遗址聚落等级的高级且特殊地位。大量出土的油子岭文化时期碳化粟,为长江流域关键地区发现最早的粟作遗存。
彩陶罐
最早的快轮制陶实物——H74出土的磨光黑陶
屈家岭遗址第一次考古发掘场景(局部)
铜矿石
屈家岭遗址的地形及第一次与第二次考古发掘坑位图
主要发掘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 等。遗址发现者、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王劲、张云鹏、林邦存、罗运兵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