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璀璨悠久的文明,更见证了一代代中国考古人执着的探求精神。这100个项目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在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中国早期国家诞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等重要学术研究的成果,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代表的磁山文化是第一处以河北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发现于1972年,从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遗址进行三个阶段的考古发掘。
其发现改变了过去所谓“彩色陶器”和“单色陶器”的文化面貌,确认了一支早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上溯至8000年左右,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新石器时代形成“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比较完整的系列和链条,拉开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考古的序幕。
磁山遗址窖穴里发现丰富的粟和黍,确认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粟和黍作物,将粟和黍人工培育、种植的时间大大提前,磁山遗址也被确立为“世界粟的发祥地”。
遗址发现动物骨骼丰富,经鉴定,存在大量家鸡、家猪、家犬等骨骼,对家畜、家禽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该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骼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家鸡,对家鸡的驯化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85年磁山遗址发掘工地现场(向西)
家猪、家鸡、家犬骨骼
磨制石器与骨器
陶盂与支脚组合
武安磁山遗址全景图
主要发掘单位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孙德海、高建强 等。
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
西阴村遗址发掘,是“国人从事考古发掘工作的第一次”,是中国考古学者以重建上古史为己任,借助田野考古探索中华民族历史的第一步。西阴村第一次发掘,不但使李济获得“中国考古学之父”的赞誉,而且还培养出后来成为“中国考古层位学的里程碑之作”之一的梁思永。
遗址最早发现于1926年,当年的10月、11月,我国考古学先驱李济先生主持发掘了该遗址。西阴村发掘科学、精细,李济先生创造了一种“逐件把出土物的位置与参考点之间的三维距离记载下来”的“三点记载法”,这些操作方法仍为现今考古实践遵循。首次发掘,收获有二。一是彩陶,陶器上的花纹与别处不同,李济命名为“西阴纹”。“西阴纹”是中国史前彩陶中值得研究的一类纹饰,构图均衡洗练,图与器结合恰贴,时空特征非常明确。二是蚕茧,出土的半个人工切割下来的蚕茧,是研究养蚕起源与丝绸史的重要实证。这半枚蚕茧,李济还请国学大师王国维看过,1928年,他将蚕茧带到美国,专家们也鉴定为家蚕祖先。
1994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面积为576平方米,发现了分别属于庙底沟(也有人称为“西阴文化”)、西王村III期、庙底沟二期和商代二里冈时期的文化遗存,以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其中的庙底沟文化可分为早、晚两部分,年代从该文化的较早阶段一直延续到全盛时期,是山西南部仰韶中期的中心之一。
1926年西阴村灰土岭发掘前的情形图
1926年西阴村遗址发掘现场图
蚕茧
浅腹盆
主要发掘单位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等。发掘领队及历年主要发掘参与者:李济、袁复礼、范文谦、田建文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