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三)






[日期:2021-03-27] 来源:浙江考古  作者:佚名 [字体: ]

绍兴宋六陵遗址考古发掘

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2018年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组织发掘了一号陵园遗址和二号陵园遗址。一号陵园遗址范围内,基本确定了一号陵园的中轴线建筑和园墙范围,并探明了该陵园内攒宫墓穴的具体位置与规模。二号陵园位于一号陵园东侧约120米处,2019年主要揭露了一处大型夯土台基,并初步发现了台基两侧的回廊结构,为2020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绍兴南宋皇陵南陵区航拍

2019~2020发掘区域航拍

2020年的工作以2019年发现的一号台基(F1)为出发点,分别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进行扩方发掘,在遗址南侧揭示出了一处规模更大的夯土台基和东侧回廊台基,以及西侧回廊的局部,并由此明确了两座台基之间的大型庭院的范围。

二号陵园初步平面图

夯土台基(编号F2)位于一号台基中轴线以南,两者间距24米。F2遭到严重破坏,除北侧保存状况较为清晰外,东、西、南三侧均残损严重。推断F2面阔约50米,进深约25~30米。台基表面残存部分砖构磉墩基础,结构与F1的磉墩基本一致,但体量较小,边长仅1.2米左右。F2东西两端与东、西回廊完全连通,包边条石也在与两廊的连接处折而向北,一直连接到F1东西两端。

两回廊与F1间距各约7米,其间各有一长条形夯土带与F1相连,夯土带外侧亦有石构包边的痕迹。东回廊保存较为完整,南北全长约50米,东西残宽3米多。西侧回廊残损较为严重,但与F2连接部尚较清晰。回廊内壁包边石与F2北壁包边石共同围合成一个凹字形封闭式院落的空间,面宽达45米。

台基上层填土内出土了大量散落的砖瓦构件,类型与近年来所见基本一致。瓦当纹样多数为不规则花卉纹,对称莲瓣纹极少见。回廊东壁外,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龙泉窑青瓷和吉州窑白地黑花瓷残件,胎、釉品质均较高。

经过发掘,我们对二号陵园的整体建筑布局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虽然尚未完整框定二号陵园的整体范围,但可知其空间尺度远大于一号陵园。鉴于目前二号陵园的两座大型建筑内均未发现龟头殿石藏遗迹,初步判断该组遗址应为某帝陵攒宫的辅助陵园——下宫遗址。这也将为我们下一步完整揭示该帝陵的上、下宫陵园结构打下重要的基础。(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二号陵园F1全景

二号陵园F2台基北边缘

二号台基、西回廊与中央庭院

F2 磉墩

瓦当

瓷碗

高足杯

临安天目窑遗址考古发掘

敖干2号窑位于 “天目窑遗址群”分布区内敖干水库西北侧,是一处烧造时间较长、产品类型多样、堆积丰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宋元时期瓷窑遗存。龙窑窑床位于山谷西北侧坡地,依山势而建,坡度约为6-9°,方向约为北偏西20°。

发掘区整体航拍图

2020年度主要的发掘对象为龙窑和产品废弃堆积,发掘面积500平方米。

龙窑于山坡上开凿而成,长21.4米,宽2-2.7米,分室建成,前后共8间。窑室面积由北向南逐间扩大,产品主要分布在后三间窑床上。西侧窑壁保存较好,窑壁残留有一到三层砖,东侧窑壁较残,多数仅余一层砖。窑床底部普遍垫一层黑色沙土,部分方在黑色沙土下还有高岭土的痕迹。窑头处内收,呈刀把形。窑尾处清理出排烟道共19个,未发现烟囱痕迹。除龙窑主体部分外,对龙窑东侧的废弃堆积也进行了全面的发掘,产品废弃堆积主要集中在山谷东南侧,呈馒头状隆起。

龙窑航拍图

隔墙(由北向南摄)

窑内产品(由南向北摄)

该窑址产品以青釉碗、盏类为主,灰、白胎,大多数为青黄色釉,少量饰刻划花、凸棱。明火叠烧于窑床之上,黑釉瓷器多叠烧于青釉瓷器上。窑具有窑柱、垫圈等,以窑柱为主。

敖干2号窑是天目窑址群首次进行的主动发掘项目,是黑釉瓷器的主要烧造址之一,其分室结构是当时民窑烧造技术进步的典型例证,为进一步了解天目山窑址群的具体面貌提供了新材料,为未来的发掘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是反映浙西地区茶禅文化和研究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例证。(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敖干2号窑采集:15窑壁

Y1①:24 黑釉碗

Y1①:27黑釉盏

Y1①:16黑釉盏


D1①:15青釉盏

D1①:14青釉碗

永嘉马鞍山元代龙泉窑遗址考古发掘

2020年4月,为配合杭温高铁建设,温州博物馆联合永嘉县文物馆对永嘉马鞍山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

马鞍山窑址位于永嘉县三江街道南岙村马鞍山南麓,西距楠溪江约1.5公里,南距瓯江约4公里,在其北侧不过500米处即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坦头窑址。本次考古发掘工作揭露面积近230平方米,揭露出龙窑1处(不同时期窑尾3处)、储泥池1处。

龙窑全景

龙窑斜长35.5米,内宽约2.2米,窑墙残高为0.2米~1.6米,底部由砖垒砌,上部则由匣钵垒砌,部分窑墙直接由匣钵从底部垒砌而成不见砖块。窑床可大致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坡度为16°,后段坡度为12°。储泥池位于龙窑东侧,平面呈圆形,由匣钵垒砌,内径约为1.5米,深约1.2米,底部铺有块石。

三个不同时期窑尾

通过现有材料我们初步判断,马鞍山窑址年代为元代中晚期,产品特征与龙泉东区窑场较为相似,产品类型包括盘、碗、洗、高足杯、炉、小口罐、粉盒等等。在苏太仓樊泾村元代遗址和福建平潭大练岛元代沉船中发现了与马鞍山窑址相似的双系小口罐,故推测马鞍山窑址也有部分产品为外销瓷器。(供稿: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储泥池



双鱼洗

平阳雅山明代吕氏家族墓地考古发掘

吕氏家族墓地位于温州市平阳县昆阳镇雅山社区马鞍山北麓。2020年平阳宝龙世家项目建设时调查发现,经国家文物局审批同意,10月至12月,温州博物馆主持进行正式考古发掘。本次工作共清理土圹砖石墓5座13室,发现砖、石墓志10方,出土铜带扣、铜发簪、环形金吊坠、铜框木雕带板、铜步摇等各类文物13件(组)。根据墓葬形制、位置分布、志文内容及《吕氏宗谱》的相关记载,基本可以确定为吕洪及其父母、子孙前后五世共18人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跨越正统至万历的整个明中期,前后延续近一个半世纪。

平阳吕氏家族乃名门之后,根据墓志及宗谱记载,其祖上可追溯至宋代名臣吕公著、吕祖谦。平阳吕氏以吕洪成就最为显赫。吕洪(1417-1485),字大正,号晋斋,平阳城西白石里人,是温州地区著名历史文化名人,方志多有记载。吕洪一生为官清正,风裁凛冽,历任广东道监察御史、江西巡按、云南按察副使、广东按察副使、按察使等职,政绩斐然,颇得圣意民心,辞官后致力于地方文脉传承。

吕洪墓前神道原本设置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文臣武将等墓仪石刻各一对,墓表立碑铭5方,用度符合官阶,不逾礼制,惜已不知所踪,本次调查多有发现。另外,为表彰其功绩,雅山村曾有为吕洪所立“经魁”“进士”“峨豸”牌坊三座,在平阳县城白石河与市心街曾有为其所立的“绣衣”与“廉宪”牌坊两座。

吕氏家族墓地的发掘,较为完整的展现了明代平阳吕氏家族的兴衰与传承,堪称明代品官家族墓地的经典案例;墓地格局清晰,长幼有序,单体墓葬内位次排列独具特色;墓葬封埋深邃,结构清晰,用料考究,随葬品完整成套;出土的墓志多数志文清晰,记述详细,补充了《吕氏宗谱》记载的缺失,并纠正了部分讹误,为浙江地区明代家族墓地格局、墓葬形制、丧葬习俗、平阳地方史和中国吕氏宗族谱系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依据。(供稿: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吕案夫妇合葬墓正视

吕洪夫妇合葬墓全景

吕洪墓志铭

吕云鹗家族合葬墓俯视

吕云鹗家族合葬墓正视

吕云鹗墓志铭

平阳明代吕氏家族墓地航拍

平阳明代吕氏家族墓地全景

云鹗妻冯氏墓志铭

绍兴阳明故里遗址考古发掘

绍兴市王阳明故居遗址位于绍兴古城西北侧,西小河历史街区内。因早期扰乱严重,王阳明故居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仅包含石门框、饮酒庭、碧霞池和观象台4处单体遗迹,其余区域尽为现代民居所叠压。

遗址位置示意图

2020年5月中旬起,为配合绍兴市阳明故里环境整治与开发利用工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阳明故居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截至目前,遗址内共发掘揭露了南北向分布的呈中轴线对称的两进院落,基址范围清晰,结构较为完整。

建筑基址分布图

第一进院落:发掘出门屋西界墙以及部分石铺地面,门屋进深约17米,东西跨度约32米;一进大厅(F1)南北进深19米,东西面阔约32米;前月台进深3.75米,东西跨度15.5米;后月台进深5.5米,东西跨度6.9米。

第二进院落:院落进深19米,东西跨度约32米,保存了部分庭院石铺地面;连接一、二进两座大厅的甬道一条,以横向石板铺成,长13.9米、残宽2.2米;二进院落西南角发掘清理出一条石构排水暗沟(G1)以及部分砖铺地面。二进大厅(F2)面阔与F1相同,进深达20.8米。经初步扩方发掘,F2的北侧中央也发现了疑似倒座抱厦的基础。目前沿中轴线向北做扩方发掘,发现了部分三进院落建筑基址,并在三进院落东南角发掘清理出一条石构排水暗沟(G2)以及部分石铺地面。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考古发掘工作,以期完整揭示王阳明故居的全貌。

排水暗沟石铺地面

三进院落建筑基址

排水暗沟及石铺地面

王阳明故居遗址的考古工作,初步明确了王阳明故居的核心建筑基址,为阳明故居遗址的保护、利用以及建设提供基础的学术支撑;首次揭示了阳明心学传播地的真实面貌,对增加绍兴历史文化内涵,深化阳明心学文化遗产价值的展示和利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富阳新登县城遗址考古发掘

新登古城为杭州市市级文保单位,是目前浙江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为配合新登古城有机更新项目,受市园文局委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上半年始对古城更新一期工程范围内相关区域进行系统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并在城门发掘、城墙城河解剖和揭示古城建造历史的唐、宋、明清时期遗迹发掘等方面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本次城门的发掘主要涉及南、西两城门,其中南城门保存相对完整。发现明清时期南城门的门洞、城门外道路、马道等遗迹。南城门门洞宽2.8米、纵深8.2米。残高0.65-1.76米。门洞两侧以长条石砌筑,沿地势从外至内逐渐增高。门洞内道路以条石呈台阶状砌筑。马道遗迹位于城门东西两侧,距城墙外侧约1.5米,发现相互叠压的两层马道遗迹,均以鹅卵石铺砌。城门外道路遗迹位于城门与城河之间,也发现上下相互叠压的两层路面,均以鹅卵石铺砌。上层路面残长34米,宽2.4-2.6米,中部以两列较大鹅卵石横向铺砌,将路面分为三幅。路面两侧有作为护坡的石板,呈斜坡状。下层路面主要位于南侧部分,位于上层路面之下约0.25米,方向略有偏差。路面残长9米,残宽1.4米。

通过对北门东侧缺口处进行局部解剖,发现城墙由外到内由三部分组成。最外侧为条石包边层,中间为土石混砌层,内侧为生土和夯土层。进一步证实了新登古城依山而建、单边城墙的独特建造方式。

通过对城河的局部解剖,发现城河一侧的驳岸和两排用以加固驳岸的木桩遗迹,木桩排列密集,直径6-10厘米不等,两排木桩的间距为4.5米。

于南城门内侧发现有砖铺路面遗迹,路面用砖横向错缝侧砌而成,中间以砖顺向侧砌分隔。残长2、残宽2.4米。砖规格长30、宽8、厚5厘米,初步判定年代应为宋代。于南门门洞下发现被明清城门所叠压的砖砌建筑遗迹,砖规格为长34、宽16、厚6厘米,年代应为唐末时期。

此次勘探和发掘揭示了古城南门和西门的结构和面貌,基本明确了城墙城河的建造工艺,为古城的复建和展示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据《咸淳临安志》记载,唐大顺二年,杜棱因山建城,周二千五百七十一步。清道光三年《浙江新城县志》记载,宋天禧五年重修,明嘉靖三十四年因倭寇重建,并将城墙范围缩小。本次考古发现的唐、宋和明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迹客观揭示了古城的建造兴衰史,印证了文献中对古城的记载,反映了新登古城的历史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城河驳岸与木桩

城门外道路遗迹(南-北)

城内宋代道路遗迹

城墙侧面图

城墙结构

马道遗迹

南门唐、宋、明清三个时期遗迹位置和关系图

南门遗迹(北-南)

南门遗迹(南-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