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2019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推荐项目(二)






[日期:2019-12-12] 来源:浙江省考古学会  作者:佚名 [字体: ]

 

小岙墓地遗迹分布图

      绍兴平水小岙墓地考古发掘

      小岙墓地位于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杨滩村小岙自然村,墓地坐落于平水盆地中部一条低矮岗地的中段,整条岗地沿若耶溪东岸,自东南向西北延伸,长度超过2.5公里。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经过一年的田野考古工作,共清理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104座、战国时期坑状遗迹2个,出土文物经初步统计达530件(组)。

小岙墓地位置图

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墓葬M80

平水盆地越国贵族墓葬分布图

两晋南朝时期家族墓地

小岙墓地出土文物

      结合“十二五”期间平水地区越国贵族墓群的调查与勘探,小岙墓地更加直观地揭示了平水盆地越国高等级墓葬的分布规律与葬制特征,为论证平水盆地当为“战国时期越国王陵区”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证据。同时,墓地发现多组不同墓葬形式共存的汉代墓葬,展现了两汉之际宁绍地区墓葬制度的复杂性,为探索东南山区汉代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布局规整、排列有序、形制统一的两晋南朝时期墓葬群,当是以“潘”姓为主的家族墓地,是我省又一处两晋南朝时期家族墓地的典范,为探索两晋南朝时期会稽地区政治形态、潘氏宗族源流以及墓葬制度与营建模式等课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例。唐、宋、明、清墓葬形式多样、时代特征鲜明,充分展示了绍兴地区墓葬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小岙墓地墓葬数量庞大,反映出各时代墓葬的典型性与复杂性,也集中展现了绍兴作为东南“股肱之地”的历史进程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是一部浓缩的“两千年绍兴史”。(供稿: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山头发掘区全景

      杭州市萧山区黄家河墓群考古发掘

      黄家河墓群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蜀山街道黄家河村。

汉墓M208

三国墓M159航拍图

东晋墓M7航拍图

宋墓M1

宋墓M1出土器物

明墓M26全景

明墓M26墓志铭

      截至2019年11月20日,此次发掘共清理良渚文化时期至明代的墓葬224座,其中良渚文化时期土坑墓1座,战国土坑墓3座,汉代墓165座,六朝墓葬14座,唐五代砖室墓5座,宋代墓25座,明代墓11座。共出土文物1756件(组),包括原始瓷器、陶器、釉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石器等,另有1合明代墓志铭。165座汉代墓葬,类型丰富,包括土坑墓、砖椁墓和砖室墓三种类型。土坑墓可分为不带墓道和带墓道两种类型,部分墓葬设有生土或熟土二层台;多数墓葬墓底发现枕木沟,少量墓葬发现排水沟。汉墓中出土大量随葬品,包括釉陶器、陶器、青铜器和铁器等,器形包括釉陶鼎、盒、壶、瓿、罐、罍、陶灶、井、铜釜、盆、锅、铜镜、铜钱、铁釜、铁甑、石黛板、石研黛器等,另外还出土低温釉陶壶、瓷盂等遗物。14座六朝墓中有2座为纪年砖室墓。M159纪年铭文为“凤凰二年七月日造作”,M7纪年铭文为“咸康元年七月六日造”。M7出土16件遗物,包括青瓷罐、碗、盘、香炉、盂、灶、圈、冥币、井、谷仓,等等。宋代墓包括砖室墓和土坑墓两种,出土青瓷香炉、罐、碗、青白瓷盒、铜镜、铁券等遗物。M26明代墓出土一盒墓志铭,志文信息量大,记载了贞洁烈妇周张氏的传奇一生。汉代墓葬的密集发现为当时墓地规划的个案研究提供了详实资料,大量类型多样的墓葬和数量众多的随葬品对研究汉代的葬制丧俗具有重要价值。(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汉唐遗址分布图

      宁波城区西门口汉唐遗址考古发掘为配合

      宁波明州罗城城墙遗址(望京门段)文化公园下沉式广场的建设,2019年5-11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厦门大学在2016-2017年罗城城墙遗址

 民国效实巷

 H59坑底的植物种子

 H80竹编井框

      (望京门段)发掘区东侧开展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现民国效实巷,南宋至明清的道路和居住址,唐代的墓葬和灰沟,以及东汉和东晋南朝的有关遗迹。唐代遗迹主要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两座(M1、M2)、灰坑一个(H57)和灰沟两条(G19、G20)。其中H57、G20似与晚唐明州罗城筑城活动有关。H57位于TN06E04东南角。平面呈长方形,坑壁的东壁、北壁较直,坑内为纯净的灰白色膏泥土,推断为贮泥坑。G20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两端分别被H58及J10打破,其中部向西延伸出与主沟垂直支沟一条;边壁较陡直,沟底较平;沟内填土灰黑色黏土,出土较多唐代越窑青瓷,推断为晚唐筑城的炼泥之处。东晋南朝的遗迹主要有H79、H81和H82。三个灰坑位于台地东北边缘,大小相次,均呈东西向分布,而且大致在一条直线之上,坑底均有疑似植物纤维编织的痕迹,可能是具有储藏功能的某类遗迹。东汉遗迹密集分布于台地之上,可分为长方形和圆形两类。长方形遗迹多呈东西向,长度约2-3米,宽度约1.5米,深度0.6-1.2米,四壁均较陡直且经过火烤,坑内堆积上部约40厘米厚填土为夹红烧土及黏土块的黑灰土,下部约60厘米厚为木炭粒混合灰色稀泥。出土少量砖瓦及黑灰陶,用途不明。圆形遗迹主要为灶或贮藏坑。如H59上层为灰绿色土,含有炭屑、红烧土;下层为较松软的灰黑土;包含物有硬陶罍、红陶罐、砖块、瓦片、南瓜子等。H80内发现一贴壁的圆形竹框,竹筐以厚约0.5厘米,宽约1.5厘米的竹篾编织而成,竹筐内填土清理至约2米处及底,出极少量陶片及一泥质黑灰陶质的圆形陶片。(供稿: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发掘区远景

汉六朝墓葬形制

 汉六朝墓葬出土青瓷器

汉六朝墓葬出土铜镜纹饰

青龙、鱼纹拓片(M36)

      宁波鄞州横溪凰山岙古墓群考古发掘墓葬发掘区

      位于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凰山岙南坡,东距东钱湖约3.5公里。为配合该地块的基础建设,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7至9月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各时期墓葬196座,出土各类遗物近300件(组),年代可从东汉跨越至明清时期。汉六朝时期墓葬41座,皆为砖室墓,平面形制有长方形、凸字形、刀把形等。出土汉六朝时期器物110余件(组),有陶、瓷、金属等不同材质;器形丰富,有陶五管瓶、罐、盆,青瓷罐、盘口壶、多子槅、钵、盏、水盂、耳杯、排水管,铜钱、铜镜、铁器,等等。部分墓砖上有青龙、双鱼等纹饰及“建兴二年”“建衡二年”纪年铭文。唐宋时期墓葬6座,多为船形墓,出土物以青瓷碗、铜镜为主。明清时期墓葬140余座,主要为砖石结构的多室合葬墓,并常见有祔葬现象;出土器物130余件,包括了戒指、耳坠、花片、扁方、耳勺等饰品,部分器物上还见有商家款识。凰山岙墓地延用时间长,体现了长期以来当地居民在葬地选址上的一致性。尽管墓地被扰动破坏严重,但发掘成果依然丰富了我们对当地历史时期丧葬习俗和物质文化的认识。(供稿: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咸淳临安志》“临安县境图”

      杭州市临安区唐宋衣锦城址2018-2019年考古发掘唐宋衣锦城址

      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锦城街道,地处天目山东南侧一处较开阔的盆地中。

临安历史城市平面复原示意图

城墙及排水沟遗存

      该城址是我国历史上南方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是继西湖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等重要文化遗产之后展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又一代表性实物遗存。继2017年发现衣锦街吴越国建筑遗址后,2018至2019年我们又陆续发现了衣锦城城墙、护城河及多处城内建筑遗迹,出土大量瓷片及铜钱、青砖、筒瓦、瓦当等遗物。其中,在原城南小学地块及南侧道路区域的勘探发掘中发现城墙、排水沟等重要遗迹,并揭示了道路、门址、水井、房址、灶等诸多遗迹;在原公安小区地块的考古中,基本明确了该区块地下遗存的大致分布与保存状况,发现大型散水沟及部分台基砖包边。衣锦城的营建可追溯至公元889年,距今已有1129年。根据文献记载,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始筑营垒于临安茅山(即安国山,今太庙山);天复元年(901),正式称此城为“衣锦城”;天佑四年(907),又升衣锦城为衣锦军。城址四周设有墙垣及壕沟,并设迎薰、惠政、望锦、拱辰四门,城内有连通迎薰和惠政门的东西向大街,即今衣锦街。(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遗址全景

      杭州市临安区潘山吴越国建筑遗址考古发掘

      潘山吴越国建筑遗址位于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科技大道北侧,八百里家园东侧,西距临安城区约5公里。为配合该地块建设,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9年12月至2019年4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主殿台基

主殿台基角柱石

吴越国时期穿墙排水沟

      共发现吴越国、宋两组不同时期的建筑遗迹,遗址整体朝向西南,依山坡建造,南低北高。吴越国时期建筑遗迹,包括主殿基址和四周散水、东侧房址、水井及围墙墙基等。宋代建筑遗迹,主要有散水和天井等。出土有较多吴越国至宋时期莲花纹瓦当、鸱吻、板瓦和同时期各类瓷器残片等。潘山吴越国建筑遗址是近年来在临安地区发现的又一吴越国时期建筑遗址。反映了吴越国至宋代房屋建筑风格的融合与变化,对建筑考古和吴越国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供稿: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道源塔基遗址航拍

      平阳萧江镇道源塔基遗址考古发掘

      道源塔基遗址位于平阳县萧江镇桃源村。


道源塔基遗址近景(北至南)

立面花纹砖

道源塔基遗址铺砖

出土瓦当

出土砖构件

      遗址保留有塔身底座及地基部分。塔身底座平面呈六边形,由青砖平铺而成,为须弥座结构,立面雕饰九山八海、覆莲等纹饰,边长3.8米,残高约0.9米。地下基础部分深约2米,应是平地挖坑再填土夯筑而成,上下分为夯土层和夹石夯层两部分。铺砖皆压印有“道源塔磚”或“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字样,出土器物除大量铺砖外,还有较多砖构件、花纹砖、陶瓷器等,此外,还出土有6枚钱币,钱文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元丰通宝”“元祐通宝”,有的钱币系特意放置在基座中心靠近底部的砖层内。综合塔砖形制、陶瓷器及钱币等因素,可以确定道源塔基遗址年代为宋代。道源塔基遗址位于现代寺院资福禅寺前,“道源”为地名,是桃源的旧称。据《平阳县志》记载,资福寺位于道源山,始建于五代,道源塔应为资福寺所建。目前,在塔基遗址与资福寺之间发现一处建筑遗迹,尚有待后续进一步发掘。道源塔基遗址的发掘是浙南地区为数不多的佛塔遗址考古发掘实例,为研究浙南地区宋代佛塔形制和佛教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材料。(供稿: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