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邺城考古队的工作以“邺城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创新课题为中心,田野工作主要集中在曹村北朝窑址和邺南城宫城区的勘探与发掘。
曹村窑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曹村北,距邺南城内城东墙约1.5公里。由于地面残存较多北朝时期的釉陶和青瓷器残片,近年来有不少无发掘资质的社会机构和各类人员在这里采集瓷片,甚至进行非法挖掘,对遗址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为了解这一片遗址的性质并进行有效地保护,邺城考古队于2014—2015上半年对遗址区进行了大面积勘探,初步探明了遗址的属性和大致范围。
2014年10—11月和2015年4—6月,邺城队在勘探的基础上先后发掘了五个探方,编号为2014JYNT101—104和2015JYNT105,发掘面积约150平方米,清理出三座北朝时期的窑址。Y1和Y2相向而对,共用一长条形操作沟,沟宽310—370厘米,沟底不甚平整,有晚期砌砖封护的残迹。两窑均由窑门、火膛、窑床和烟室四部分组成,Y2保存略好,窑门弧拱,火膛呈弧扇形,底部有较厚的淤积。窑床略呈弧边梯形,面宽150—280、进深290厘米,底部平整。窑壁用土坯垒砌,表面抹草拌泥。窑顶主体坍塌,四壁边缘尚有残存,可辨为较平缓的弧顶。烟室位于窑床后端,由土坯隔成三个烟道,残高12—72厘米,两侧烟道呈弧形,在上部与中部烟道汇合。Y3位于Y1、Y2西南约24.5米处,掏洞式,保存较好。窑门弧拱,高135厘米,入口处平铺三段完整的筒瓦,火膛弧扇形,内有多层淤积。窑床略呈弧边梯形,面宽160—277、进深276厘米,底部平整。四壁未用土坯砌垒,但局部有土坯修补壁面的残迹。窑顶部分保存较好,高约207厘米。后端烟室外部砌筑部分已残,后壁可辨三烟道残痕,两侧烟道向中靠拢,在地上部分汇合。出土遗物数量较多,种类繁杂,既有火候较高的青瓷器皿残片,也有大量低温釉陶类器物,同时也发现有泥质瓦坯、陶俑及陶模型等,另外还有较多的支钉、“L”形支架等窑具,反映了这一作坊区在功能上的多样性。
2014JYNT101—104发掘全景
曹村北朝窑址的发掘,对我们认识东魏北齐时期邺城陶瓷器作坊区的位置与范围、北朝陶瓷窑的形制与规模、釉陶及青瓷器的烧制特点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5JYNT105Y3发掘过程(与乌兹别克学者现场交流)
邺南城宫城区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倪辛庄村,南部为村庄叠压,北部位于漳河河道内,这里一直是邺城队重点关注的区域,早年曾进行过系统地考古勘探。近期由于村民承包沙厂,对宫城区西北部的漳河内河沙进行大规模采挖,以致北朝宫殿区大面积暴露在外,而当地农户又即将深翻耕种,在此情形下,邺城队在向当地政府和省文物局紧急通报后,于2015下半年对宫城区的西北部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抢救性发掘。
2015年7月,邺城队在勘探发现的202号殿址北部正中和西北角布设2015JYNT1001和T1002两条探沟,前者确认了大殿北部宽约3米的卵石铺砌路面,后者初步了解了大殿的西北角及外缘辅助建筑设施。10月至12月,在宫城区西北区域先后发掘了2015JYNT1003—T1009七条探沟和探方,T1003了解了宫城北部编号204号殿址的建筑结构和地层叠压关系,T1004明确了宫城西墙的位置、走向和跨度,T1005—T1007对探寻邺南城宫城北墙位置提供了新的线索,T1008和T1009确认了宫城内存在不同院落的围合情况以及院墙的建筑特点。出土遗物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的砖瓦建筑材料及青瓷、釉陶和红陶质的生活器皿,同时各探方内普遍发现了早于东魏北齐时期的墓葬和窑址。
2015JYNT1004宫城西墙
2015JYNT1005早期墓葬
2015JYNT1004H2出土标本
截止目前,邺南城宫城区西北区域内已新勘探出6座大型殿址及多条道路、回廊、围墙、排水设施等遗迹,发掘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宫城区范围、建筑布局和文化层堆积的认识,确认了宫城内西宫墙及部分殿堂的位置和结构、宫内院墙及道路的走向和建筑特点,为今后的大规模发掘和宫城区的全面保护以及邺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