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元代青花瓷器与元代戏曲






[日期:2012-10-15]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字体: ]

6.三顾茅庐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收藏的带盖梅瓶和英国裴格瑟斯基金会收藏的元青花罐上均有此图,前者通高38.6厘米,后者高27.6厘米。元代也有不少表演诸葛亮故事的杂剧,如《诸葛亮秋风五丈原》、《诸葛亮军屯五丈原》、《诸葛亮隔江斗智》、《诸葛亮博望烧屯》、《诸葛亮挂印气张飞》、《诸葛亮石伐陆逊》等,其中有的有流传本,有的只存剧目,涉及上述史迹的传本仅见一处,为王晔编写的《卧龙岗》,惜只有剧名,未见传本。瓷器上的“三顾茅庐”图绘画得相当精彩,梅瓶上的诸葛亮神情悠然地坐在茅庐内看书,头梳双髻的童子在庭院里扫地,另一侧刘备居前躬身施礼,关羽拱手作揖、张飞紧随其后,画面构图与《三国志平话》中插图相类,但人物形象不尽相同,特别是瓶图中关羽的扇形长胡子就是当时舞台表演时戴的假胡子,十分夸张,关、张两人的插翎之冠也与杂剧中的装束相同,与插图本明显不同。罐中画面绘画得相当精湛,诸葛亮端坐在山石上,侧身聆听家童的报信,其旁立一双手捧书的书童,篱笆外,身着织绣长袍的刘备躬身拜谒,关羽回首作阻止张飞吆喝状,与《三国志平话》中书写的“先生并关张直入道院,至茅庐前施礼,诸葛贪顾其书,张飞怒曰:‘我主是汉朝十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今折腰茅庵之前,故慢我主’。云长镇威而喝之”的情节一致。但画面人物衣饰线条飘逸,神情刻画生动逼真,远较平话中的插图精美,显然不是以平话的插图为粉本,而应与当时流行的杂剧画本相关。

7.江州司马青衫泪图,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法特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梅瓶与日本德川家旧藏,现为日本松冈美术馆收藏的元青花罐上分别绘有此剧不同剧情的画面。梅瓶高35.6厘米、口径5.5厘米;罐高26.7厘米。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此罐梅瓶上所绘图案多被视为是《西厢记》中崔莺莺之母拷问红娘的画面剧情,然有研究者认为,红娘身为丫鬟,老夫人在拷问她时,她不可能像瓶上所绘仕女那样掩面而立,而应该像明人木刻插图中所表现的“拷红”画面那样,红娘总是跪地对着崔母申辩的,因此梅瓶罐上所绘肯定应该不是《西厢记》,而可能应是元代马致远所撰《江州司马青衫泪》中的场景中第二折的情节。

接下来有一个需要弄明白的问题是,元代制瓷工匠在青花瓷器上绘画的这些故事图时不可能事先将不同剧本的剧情记在脑子里然后默画出来,而应是与元代浮梁瓷局所烧制的官窑器一样是依照粉本绘画的。浮梁瓷局的粉本是由将作院下属的画局提供的观点已有研究者进行过探讨,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人员的首肯,那么人物故事图的粉本是由谁提供的呢?开始笔者以为应该是根据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建安李氏刊本《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与元至治年间(1321-1323年)建安虞氏刊本《新刊全相平话五种》(上图下文)一类小说的插图绘画的,然仔细对照后发现,尽管《平话五种》的插图要比《三分事略》的细腻,人物形象也较之生动,但仍不如瓷器人物图生动,人物的衣褶线条更不如瓷器的流畅自如,可见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应该另有摹本。上文论述可以证实,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多与杂剧有关,那么景德镇制瓷工匠用作画稿的也应该与杂剧有关。1980年,中国书店在一部《通志》的书皮中发现了元代(亦有认为是元末明初)刊本《新编校正西厢记》残卷五面,间有插图一幅半,表明元代确实存在根据戏曲剧情雕刻的版画。相同的是在整理出版1908至1909年被俄国柯兹洛夫探险队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掠取的约5000件西夏-元时期的写本刻本文献和约2000件古代绘画、雕塑、织绣、器物等美术品时发现了数件与金元戏曲有关的资料,一是元刻本,为未染麻纸,墨色偏淡,由于时代久远,麻纸已损,但依稀能观察到图案的刻线繁复而流畅,表明元代有相当精细的版画。二是金刻本《刘知远诸宫调》,北曲杂剧即是受之影响形成的,表明在元杂剧之前已有戏曲刻本的存在。三是《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和《关公图》,如果说前两个发现可以表明元代已有将戏曲人物故事雕刻成版画的事例,那么后两幅木刻版画的发现,可以成为探讨元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是否有粉本,粉本出何处的重要依据。俄国学者萨玛秀克在《十二至十四世纪黑水城汉藏佛教绘画》一文中对此作了颇为深入的研究,针对《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其文中称之为《四美图》)指出“没有或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把四个人同时写进去的。这幅版画的一系列特点都让人想到,它定是某个文学原型的再现,须要在戏曲作品中去寻找”。同时她以明代戏剧《四艳记》为例,认为“四个美人命运的戏剧作品,有同时写在一个剧本中的……四幕剧,名为《四艳记》,是已经失传的剧本,也是我们推测这幅版画的素材由来”。针对版画的制作年代,有一些学者视之为金代作品,但萨玛秀克不持金代说,认为“说这幅《四美图》是属于晚一点的年代——元代也是合适的,因为正是十三至十四世纪,被认为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萨玛秀克的观点与中国戏曲、版画的发展更吻合。另一幅《义勇武安王》图(其文中称之为《关公像》)中的人物形态、服饰、神情,及四周陪衬的书有“关”字的大旗与松针、松树枝干等刻画,与青花瓷器的绘画风格完全一致,特别是关羽,三缕美髯,浓眉大耳,束袖长袍,幞头长靴,双拳紧握、双脚斜蹬,神情威武地端坐在椅子上,那装束、那姿态与戏曲舞台形象如同一辙。此《关公像》的制作风格与《四美图》接近, 两件作品的时代自然相同,元代作品的可信性很强,它们的出现,使得《通志》书皮中发现的一幅半戏曲插图(其中一幅为“孙飞虎升帐”,另半幅标目无存)不再是孤例。尤值得一提的是两幅画面均有题款,前幅上部偏左一侧印“平阳姬家雕印”,后幅左侧上部有“平阳府徐家印”,都出自山西平阳的雕版印刷匠之手,只是出于不同工匠之手而已。据查,平阳是古代,特别是元代戏剧活动最活跃的地区,而且也是元代印刷业的中心,此处留存有不少与戏曲有关的文物古迹,此两幅版画虽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但其是当时从平阳制作后流传出去的作品。由于这两幅版画的尺寸很大,其高多在70厘米以上,因此有人分析它们应该是某一戏剧上演时用来宣传的招贴画,但也有人认为当是年画更合适, 有的干脆说是招贴年画,然不管是招贴画还是年画,抑或其他,图中内容取材于戏剧这一点是相同的,同时从刻印的水平看,这两幅雕版印刷画远较元代建安李氏、虞氏的小说插图要高。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图应该是以类似黑水城出土的由平阳工匠特为戏曲制作的印刷画为粉本的。这类通过雕版后再印刷的纸张画便于携带,从北方平阳流传到南方景德镇是十分方便的。景德镇制瓷工匠在以雕版印刷画为粉本作画时,既抓住了版画注重人物神情姿态刻画的特点,又保留了版画上山石剔刻的犀利风格,使元代瓷器上出现了与其他青花纹样别样风格的画面。从而,不仅填补了元代戏曲版画数量的不足,而且也使部分失传杂剧的剧情通过瓷器画面保存了下来。这些精湛作品的问世,表明元代景德镇窑的彩绘工艺已达到了其制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