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从“南澳Ⅰ号”沉船中打捞上来的青花瓷,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瓷器中包括数百年来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克拉克瓷”。专家的这一鉴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神秘的克拉克瓷的研究热潮。
源远流长的平和古董
长期以来,关于克拉克瓷的产地,一直是个谜。最初,考古学界根据工艺、风格、纹饰推测,克拉克瓷源自“瓷都”景德镇。可这种国内极其罕见的外销瓷,在景德镇亦很难找到踪迹。逐渐克拉克瓷产于景德镇的说法被否定了。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杨征说:“克拉克瓷两个方面的特点明显不同于景德镇瓷器,最显著的是圈足的地方带着许多夹砂,形成了沙足底;此外,克拉克瓷整个图案比较粗犷、随意,区别于景德镇官窑的严谨风格。”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为寻找名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考察小组到漳州进行调查,阴差阳错地发现这一地区有生产青花瓷的古窑址。之后,当地文管部门开始调查,采集大量瓷器标本与国外的瓷器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克拉克瓷”原产地在漳州的结论。
重现天日的市场新宠
近日,央视直播报道“南澳Ⅰ号”古船中沉睡海底400多年的文物今已打捞上岸,其中大多数为平和窑克拉克瓷。报道后,在平和各界激起了强烈的反响,如今的克拉克瓷再次成为市场的新“卖点”。
“日前央视直播节目,让克拉克瓷真面目全方位地展现在了世人的眼前,平和基地研制生产的高仿真度克拉克瓷再次成为市场的‘卖点’,今天基地接到不少订货的电话,有来自广东汕头,也有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的。”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的主任林俊说,今后要进一步做强做大克拉克瓷产业。
任重道远的再现辉煌之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从根本上说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必须在市场中找出路。只有这样,文化产业才能取得大发展大繁荣。
2008年7月26日,漳州市民间古瓷工艺研究所所长林俊投资100多万元在平和文峰镇成立了漳州窑平和克拉克瓷研究基地,让失传400多年、近乎绝迹的克拉克瓷烧制工艺浴火重生。克拉克瓷成功“复活”了,但如何让“复活”的克拉克瓷成功走向市场呢?
为了防止在历史和传统中兜圈子,克拉克瓷不能只做“阳春白雪”,它应该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将传统工艺与市场有机融合。林俊确定了基本的经营理念:“做适销对路的产品,让艺术走进生活。”依托漳州及平和本土的文化品牌资源,基地主要瞄准了工艺礼品和旅游纪念品两大市场,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低、中、高价位产品。
此外,基地还别出心裁结合平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研制出带有地方文化标志的瓷器,如三平祖师、林语堂、琯溪蜜柚等,这既宣传了平和,也拓宽了克拉克瓷的市场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这项失传400多年、近乎绝迹的传统工艺已浴火重生,得到了传承和认可,克拉克瓷研究基地生产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