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讲过,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其中有两件事:晨兴半柱茗香;客至汲泉烹茶。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人物对生活的优雅态度与唯美追求。
苏东坡一生颠沛流离,仕途一直不很顺畅,历史上记载,他曾经四次到过宜兴(旧称荆溪、阳羡)与他的同一恩科进士友人畅叙,并在宜兴的十里洋场留下了很多美丽的传说,他先是对宜兴的山水风光十分仰慕,然后是对宜兴紫砂陶壶一往情深。
苏东坡对饮茶有特别的爱好,在从政之余,他讲究饮茶的雅致性情,一千馀年前的北宋时代,品饮斗茶是士大夫阶层风雅生活的一部分,据说,苏东坡饮茶有四个很高的要求,一是茶叶一定要当时的阳羡唐贡茶(从唐代开始宜兴就有专供皇宫的御用阳羡茶),二是烹茶的水要用上好的金沙泉水(宜兴玉女潭中天然泉水,在离苏东坡的住处蜀山有近二十里的深山中,传说同样体积的水,金沙泉水要比普通的水重百分之二,矿物质含量丰富),三是要用宜兴上乘的紫砂壶,四是必须用桑树叶当柴烧火煮茶,此乃所谓茶事四绝,在今天看来想必太过于奢侈了。
苏东坡曾有在宜兴终老的意愿,“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殆是前缘……”也打算在阳羡“置一小园,种柑橘三百本”,为的是“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由于他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他在宜兴种橘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可他给留下了不朽的名著《楚颂帖》,也称《入荆溪题》,该帖共106字,道出了他对宜兴山水的一见钟情,不过,该帖手迹早已佚亡,据可查找的资料,至少到明代,《楚颂帖》还在宜兴。
现存于宜兴徐文靖祠内的《楚颂帖》碑刻上有明代三朝元老徐溥的一段跋文:“吾乡山水佳胜,昔苏文忠公爱而居之,故其名益着……若此种橘一帖,乃长洲李应祯携以示予……遂用摹刻于石,临视惟谨,不敢失真。”现在各地陆续有出现该帖的石刻摹本,这种民间流传的书帖,让人眼花缭乱,但都与原来的书法面目相去甚远,只能说苏东坡的书法历来粉丝很多,“苏书”人气旺,有市场,《楚颂帖》更是独具魅力吧。
《东坡提梁》绿宝石艺术陶瓷馆藏
传说苏东坡在宜兴蜀山讲学时,曾经设计了一款提梁壶,后世为了纪念他,就称之为“东坡提梁壶”。现在宜兴的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他的书童常常晚上提了一个灯笼为先生照路,有一天他突发奇想,何不照着这灯笼样子做一把紫砂壶。由于当时的饮茶习惯,壶把装在壶身侧面,火一烧, 壶把就烧得乌漆墨黑,而且烫手,很不实用,于是,就有了“提梁”这一创意,提梁式紫砂壶是苏东坡第一个想到的,他从文人的角度,设计了壶把在壶的上部,并用枯树形状做把,他烹茶审味,怡然自得,由此,他写下了“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诗句。
每当茶后,他总要捧着紫砂提梁壶把玩一番,不多久,壶身表面变得古雅秀丽,更觉可爱。由于对紫砂壶情有独钟,他曾写下了“青烟白菜炒米饭,氐壶天水菊花茶”的著名诗句,这“氐壶”就是说的提梁紫砂壶。说苏东坡是设计宜兴 紫砂壶的文人雅士的第一人,只是一种传说或是宜兴人对苏东坡的一段感情,由于宋代的紫砂壶上不留姓名,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一件完整的宋代紫砂壶,也 就无法找到与苏东坡相关的提梁紫砂壶的实物证据。
在宋代,饮茶方式与现在有所不同,当时的茶叶要经过煮沸才能饮用,所以,提梁就显得十分方便与安全,苏东坡的提梁壶,不但讲究力学原理,同是也考虑到提梁的稳固,按照三角力学的法则设计,创造了紫砂壶的一种新的形制,到今天为止,还有许多紫砂艺人在做“东坡紫砂壶”,现在看来,特别是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款式确实有一种历久弥新的力量与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