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因为伯乐不仅要有相马的睿智与眼力,还要有举荐后辈的气度和胸怀。以发现中青年工艺美术人才,推动工艺美术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中国文联民协名家收藏专业委员会举办“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度提名奖”,为工艺美术界的名师巨擘和他们所举荐的后辈英才构筑了创造神话的高雅圣殿和广阔空间,伯乐与千里马将交相辉映在这史无前例的演绎中。
中国紫砂陶器在国际间闻名以来,将近有五百年的历史,在浩瀚的中华文化史上有着瑰丽的地位。紫砂陶器造型之美,形制之多,文化气息之丰富,在陶瓷领域别具一格。作为一个以人为本的行业,中国紫砂陶器业的繁荣需要众多的陶瓷人才。目前我们的陶艺人才可谓星光灿烂、人才济济,但是从业人员中确实存在浮躁之风、急功近利的风气。长此以往紫砂陶器业何以长久不衰?人才何以颖脱?作为“土”与“火”的艺术,陶瓷从原料配方,成型工艺、釉色釉料以及装窑烧成都大有学问,需要有人攻关研究、不断创新,而这方面的人才似乎更是我们的缺项。各种人才培养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而对已有人才的发现我们更要擦亮眼睛!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曼生壶”达到紫砂工艺成就的艺术高峰。“曼生壶”的成功之处在于“名工名士,相得益彰”,紫砂技艺与书画精粹的绝妙结合,也提示我们应该给相关行业人才的技艺融合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时至今日成功的经验对我们的伯乐与千里马们依旧有深刻启示。
从来梦想是奢侈的。年轻人的梦想是一个链条,每一个真实都是梦想的延伸,这梦想延伸便是大师后辈融为一体,艺海中相簇相拥,人世间纵横捭闺,呼风唤雨,石破天惊。这正是此次年度提名的重大意义所在。作为国内收藏界的专业刊物,对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兴盛责无旁贷,特别开设了“伯乐与千里马”栏目对提名奖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我们愿不遗余力地为中国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鼓与呼,为“千里马”脱颖而出展示自己提供最为广阔的舞台。
愿更多的千里马扬蹄奋飞! 愿中国工艺美术行业人才辈出!
穿越了八百年的时光隧道,紫砂带着满身的温润款款而来。聚笼了氤氲缭绕的茶香,气韵灵动,媲美金玉,成为多少人锲而不舍追逐的梦!很难想象一种艺术门类会兼容如许复杂的气质,它化普通陶土为神奇艺术,从民俗的工艺手段中催生文人的品性与气度,在大俗与大雅间交织出独到的风韵。现代著名的紫砂陶刻装饰艺术大家首推任淦庭,如今众多的陶刻工艺师都出自他的门下。当今的陶刻大师当首推任淦庭的高足——谭泉海。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享誉国内外的宜兴紫砂艺术大师谭泉海,真正品味到了这种兼容并蓄的气质与风格。今年69岁的谭泉海(字石泉),自1958年起师从著名紫砂陶刻艺人任淦庭之后,潜心学习紫砂陶刻以及与陶刻密切相关的书画艺术。他苦练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名家碑帖,尤喜郑板桥、赵佶瘦筋体,善仿陈曼生笔意。1975年人中央工艺美院进修陶瓷美术装饰设计,得到梅健鹰、杨永善、张守智、陈若菊等教授的指导,并随白雪石教授实地写生……他擅长书画装饰、金石篆刻、书法绘画,花鸟、山水、人物俱佳,作品构思新颖,风格清新洒脱。在长期从事陶刻装饰工作中,细细揣摹曼生三刀法,郑燮书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力求晋唐碑刻神韵。陶刻用刀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作品多以俊秀细腻见长,亦不乏粗犷奔放传神的佳作。
在采访过程中谭先生提到了紫砂陶刻的最高境界,称紫砂作品本身就是由陶文化、紫砂泥的不同品质两部分组成的。多种元素、不同的文化理念融进紫砂作品,其中就包括陶刻。为什么好的陶刻作品让人感到得体?因为陶刻者从古代碑刻等传统艺术中吸取了营养,刻上后给人融为一体的感觉,作品不跳、和谐、饱满,有对比感。作品“南瓜壶”上有诗云“案头犹闻瓜莱香”,就是这个意思。切壶、切茶、切诗画,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作品密不可分的有机组成。这就是紫砂陶刻的一种最高境界。
陶刻装饰是用“刀”作笔来体现的。谭泉海大师说:用刀的快慢、浮沉、宽窄,会显示不同的效果。因此刀的大小、角度、利钝、厚薄须按不同的文字和图形要求磨到不同的程度。所以磨好刀是起码的基本功。陶刻的刀法有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以及涩刀、迟刀、轻刀等各种技法。陶刻用刀借鉴石刻为多,形式体现为几种不同的底,例如三角底、平底、“升箩”底,善于表现楷书,像曼生壶上的刻法;琢砂底善于表现碑刻的韵味,比较有力度,内圆底、外圆底善于表现篆体。显得饱满。……总之要根据各种不同的字体来采用多种不同的用刀方法,才能表现出不同字体的书法韵味。谈及谭大师陶刻作品的风格,他说:“紫砂陶刻的不同风格实际上是陶刻者本人见长某种书法和绘画的风格及本人的文化素养,再融入自己的爱好。”他本人还是比较喜欢细腻、俊秀、有内涵的作品。要说他的风格,说清新俊逸还是比较贴切的。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以镌刻多变的刀法,表达陶刻线条的趣味和美感,将书法、诗词、画意装饰简约凝练于紫砂陶上,这不仅需要书画和紫砂造型的双重造诣,还要有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腕力功夫。谭老师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千寿千禧世纪瑞祥双耳凤头瓶”,这件作品的奇绝之处在于瓶体上雕刻的一千个不同体的寿字,高约50厘米,瓶的造型古朴端重,敦厚大方,两旁一对风耳相对称更显稳重感,主题汇集唐、宋、元、明、清各大书法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薛涛等大家的不同书体的寿字于一体,计一千,寓意世人千寿千禧、和谐相待、世纪瑞祥。此件作品荣获德国1984年的“莱比锡春季国际博览会”金奖,第一次为中国紫砂赢得了声誉。
紫砂陶刻这样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是需要传承的,谈及此事,谭泉海大师意味深长地说:“没有扎实的用刀基本功是不行的。我师从任淦庭先生起步时,先练磨刀就要学三个月,再练上下左右的刻。还要练线,长线条、深度、力度、光在外、毛在外,要操纵自如,要学京剧大师梅兰芳,兰花指都练十年功。笔笔见刀、刀刀见笔,才是功夫,才是紫砂陶刻的真谛。年轻人要接好班。要多花点时间来练基本功,多花点时间来追求自己的风格,走自己的路。他还提倡年轻一辈要始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还是要练好手中的刀。”谭泉海有两个女儿,都继承了他的陶艺事业,大女儿学了7年,二女儿学了5年,她们还拜高师学做紫砂壶,而谭泉海给她们搞设计,他们一家成了紫砂陶艺之家。谭泉海说,宜兴的泥土属五色土,含金量高,所以做出的紫砂壶含有特殊的成分,看上去有一种珠光宝气的亮泽。因此,大量的中国宜兴紫砂壶出口日本,在香港和台湾更是成为收藏品,所以紫砂艺术不愧称作是中华民族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