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龙泉的“异乡人”——夏侯文大师






[日期:2015-12-24]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佚名 [字体: ]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梅青荷风笔筒》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感谢国家的政策,三中全会后,大家才有了自己的作坊。我认为龙泉青瓷既要面向世界,又要面向广大的劳动人民……”

    已在龙泉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带着浓重的江西口音向记者娓娓道来自己的艺术之路。曾经历过当年恶劣艺术环境及国家恢复龙泉青瓷政策的他,时刻把政策二字挂在嘴边,一双矍铄的眼睛上是两道花白如霜的眉毛,如同一个充满智慧的长者,将其人生哲学,毫无保留地道来。

    夏侯文,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5年出生在江西景德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陶瓷彩绘专业。自从1965年被分配至龙泉县上垟镇浙江龙泉瓷厂技术科任技术员,从事青瓷设计创作后,龙泉便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如今,已在龙泉工作生活了50多年的夏侯文,用自己的人生见证了龙泉青瓷的沉浮衰荣,一路走来尽管充满艰辛但仍无怨无悔。

    “青瓷是中国陶瓷的老祖宗,它是陶瓷之源、之魂,世界的陶瓷史离不开龙泉。龙泉青瓷让我更有用武之地。”代表龙泉青瓷参加完广交会的夏侯文,愈发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与决心。正是这样的气魄,让这个龙泉的“异乡人”成为了龙泉现代发展史的书写人。

    龙泉的“贵人”——设计带来生产力

    夏侯文的到来,给龙泉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和创新,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龙泉青瓷的复兴与繁荣。从铁路杯的设计让全国各省铁道部门蜂拥龙泉订购,到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收到大量出口订单,都是夏侯文和同事们为龙泉青瓷做出的贡献。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的适销对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它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是生产力的体现。对于恢复不久且起步于日用瓷的龙泉青瓷来说,企业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设计人员的贡献的。没有企业的生存,青瓷水平的提高是无从想象的,这是青瓷艺术发展的物质条件。而在当时的国营龙泉瓷厂,只有夏侯文和毛松林两个大学生。他们是龙泉的“贵人”,为低迷不振的龙泉青瓷带来了生产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设计的铁路杯

    最初为龙泉瓷厂赢得生存的活力和空间的是铁路用瓷,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样板,时隔整整半个世纪,至今面对它们,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其厚重大方之气。这也是夏侯文的责任心和创作能力为瓷厂赢得的发展机遇。

    科班出身的夏侯文,拥有系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的设计能力。千百年来,龙泉的民间工艺创造者们,往往只具备个人经验的口授手教的师承方式。即便是技艺再高超的匠人,都无法精准理性地复制自己的作品。而夏侯文在做每个青瓷作品前都会画好设计图纸。“图纸就是遗产”,夏侯文心心念念的便是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

    科班“鬼才”——艺无止境求创新

    “任何手工艺品如果没有创新意识,只是在传统器型和工艺上做文章,顶多只是守成,讲得难听一点,是照老祖宗的东西依葫芦画瓢而已,是摹仿或抄袭照搬。我们做陶瓷的,不能古董化、形式上僵化,死搬硬套、死气沉沉,而是要古典化,讲求推陈出新。”正如夏侯文所言,他自己也一直这样践行着。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龙纹扁瓶》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青瓷釉下彩、玲珑瓷、哥弟窑结合、“色胎绘画”艺术瓷……他的每一次创新,都是青瓷划时代的标记。创新,但是从未脱离青瓷。他的作品让人一看就知道,那是夏侯文的作品。

    青瓷釉下彩的突破,被视为填补空白之举。一直以来,龙泉青瓷的风格是以造型见长,以釉取胜,靠浅浮雕饰为优势,釉下彩则是景德镇白瓷的优势。夏侯文用不同的坯料、釉料、色料对青瓷釉下彩进行装饰,用手工彩绘、喷、刷、各色贴花纸及浮雕与釉下彩结合,经过千余次反复试验,终于研制成功绚丽多彩、品种琳琅满目的青瓷釉下彩。作品在广州商品交易会上一露面,客户就蜂拥而至,首批订货就达30多万件。

    薄胎青瓷的创新减少了工序和原材料消耗,缩短了烧制时间,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古以来,龙泉青瓷的厚重是其一大特点,因为胎厚,容易吸附更多的釉料,也就相对容易显示出玉感的厚釉效果,釉层一般都在1毫米以上,大件器皿可厚达2—3毫米,也正因如此,日用青瓷除了在火车上有不怕碰撞的优势。但在其他场合,使用相对笨重、运输不便的不足也显而易见,因此“薄胎”青瓷应运而生。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龙纹贯耳瓶》 现馆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哥弟窑的成功结合更将夏侯文这位科班鬼才的艺术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哥窑龙纹盘》便是哥弟窑混合的新瓷种,并融合了哥窑肌理绘画艺术。中国历史博物馆专家评价认为"哥窑肌理绘画艺术是创新,是哥窑史上的新纪元。”

    也只有真正内行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难度。传统意义上,龙泉青瓷分为哥窑、弟窑二系。哥窑的特点是紫口铁足,金丝铁线,釉面开片,器形端庄,观之静穆悠深,抚之浑厚华兹,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弟窑则以素胎朱底,缥釉琪丽见长,传世的梅子青、粉青釉色厚如凝脂,青比美玉,为历代藏家所钟爱。合而为一,谈何容易。

    夏侯文是经过了多少遍的尝试,攻克了多少工艺上的重重难关,才找到了这种既适合哥窑胎薄质坚、釉层饱满,又适合弟窑釉色明澈、青翠如玉的中间层胎料和釉料,创制出了哥窑和弟窑相结合的新瓷种。这其中的心血汗水与成功的体验,恐怕也只有他自己可以深切的感受。

    做面向世界、面向大众的青瓷

    “过去的龙泉青瓷是面向世界的,但是现在很少出口,面向收藏市场为主,老百姓买工艺品不多。龙泉青瓷未来的发展要面向世界,面向广大的劳动人民。尽可能做一点价廉物美,经济实用美观的东西。让青瓷真正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是夏侯文对整个青瓷行业的展望。

    龙泉窑在南宋经历过辉煌后,在清代湮没,几乎艺绝人亡。1957年,周恩来总理宣布恢复龙泉青瓷;上世纪90年代国营瓷厂倒闭。上垟溪还在生生不息地流淌,两旁废弃的国营青瓷瓷厂已经被改建成为了中国青瓷小镇。溪水带着夏侯文和青瓷的故事向瓷土诉说,也将思绪带回到那个青瓷复兴的年代。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夏侯文作品 《梅青将军罐》

    新西兰著名作家跑易·艾黎是最早到龙泉瓷厂的外国友人,他在《瓷国游历记》中这样写道:这(“挪威中国文化展”)是一次龙泉青瓷重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第一次亮相,更是恢复海外贸易的一次实力展示,意义非常重大。只是,瓷厂无现成产品,要求全新设计,而此时正处在文革期间,无政府主义盛行。夏侯文二话不说,就把任务接过来了,他一边看参考资料,一边设计,耗时两月,终于将全套图纸及方案报送对外文委审批,获得通过。然后他又亲自参与制作模子,摸索生产用料用釉的配方,与试验组的同志日夜奋斗,终于将展品如期完成。

    相较于当时,现在的龙泉青瓷发展势头良好却反而很少出口。即便是退了休的夏侯文,心里挂念的仍是龙泉青瓷。

    身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的青瓷作品卖得都很便宜,在别人走高价路线的时候,他的作品却能走入寻常百姓家。他觉得真正的艺术品是大家都买的起的,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被老百姓们世代流传。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能体现出美的标准和生活的价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