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随着德化白瓷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频频走高,越来越多的藏家和爱瓷器爱好者将目光聚集于它。
“BIANC DE CHINE”——“中国白”,这个颇具有东方意境的称谓是17世纪欧洲国家对产自福建的德化白瓷的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中国白”早已成了德化白瓷的代名词,彰显了德化白瓷精湛高超的工艺,也见证了德化白瓷历经千年风霜,远渡重洋,饮誉海外的辉煌历史。
德化白瓷材质独特,瓷质细密,胎釉纯白,洁润滑腻,如脂似玉,在光线的照耀下,可映见指影,叩之则可闻清越悠扬之音。德化白瓷一般以瓶、罐、杯、盘等日用器皿为主,也有人物雕塑以及瓷雕艺术品,几百年来,其作品不仅被港台、东南亚以及英法美等博物馆收藏,奉为至宝,而且也成为当今瓷中之精品,为一些民间收藏家和艺术鉴赏家所看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备受保护与重视的国家级民间工艺瑰宝。
“德化白瓷在收藏品市场上属于中高端艺术品,很多人把它作为一项艺术品投资。它的价钱有几百、几千、几万元的,也有几十万元的。”据收藏和经销德化白瓷的王美然女士介绍。
近些年来德化白瓷在海外拍卖市场上价格频频走高。2012年伦敦邦瀚斯拍出的一件明代“何朝宗印”印章观音像,成交价为52.925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34.58万元),创下了德化白瓷拍卖之最。
德化当代名瓷在收藏市场上也表现不俗。据媒体报道,2007年深圳第四届文博会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拍卖专场上已故大师许兴泰的《渡海观音》拍出了60万元。2009年在中国瓷都德化窑陶瓷名家名作展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坐莲观音》拍得了45万元。
德化白瓷与郑和下西洋
德化白瓷历史悠久,是中国南方古瓷外销海外的代表性瓷器之一。德化窑是中国南方著名古窑,与江西景德镇窑和广州潮州窑等齐名。
德化窑的制陶时间久远,根据文献记载是“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德化窑在元代就已经是很重要的瓷窑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就详细记载了德化瓷器的制作工艺,引起了西方人的兴趣。到了明代,德化窑白瓷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瓷温润乳白,如脂似玉,工艺和胎釉逐渐达到了如火纯青的水平。
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贸易史上写下了不朽的一页。随着海路交通的拓展,位于海上交通要道的泉州港,其地理位置日益重要,德化白瓷通过泉州港大量销往海外,很快蛮声西方世界。
作为一种外销为主的瓷器,德化白瓷在生产过程中,十分注重吸引外来文化,善于投合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因此赢得了广阔的销售市场。近些年的水下考古中,在对“南海一号”、“华光礁”的挖掘中,均发现了大量造型各异的德化青白瓷。德化白瓷堪称是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历史见证。
千烧万捏待釉成
德化白瓷在明代时期,工艺上达到了高峰。明代白釉泛青色,且莹润,胎质多匀净坚细,胎一般较厚重,透亮度高,器足多坚密光滑,器型大多朴素大方,纹饰简练豪放。清代白釉泛青,光泽明亮,胎体不那么匀净透亮,较薄,露胎处多有氧化浅红点,其底足多沾有沙粒,器型较繁复,纹饰纤细繁琐。德化窑瓷雕塑以人物著称,“象牙白”釉是明代德化瓷塑人物的代表作。题材有观音、八仙、寿星、罗汉、关羽、弥勒、达摩、如来、文昌帝、准提等等。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烧制氛围的不同,德化白瓷瓷色略有差异,而分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
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在他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对德化瓷器的生产和销售有过专门的介绍:“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 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
瓷土是德化白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据福建德化白瓷工艺师郑雄彭先生介绍高岭土和长石是主要的两种瓷土原料。
“德化窑白瓷的瓷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瓷土储存时间较长化学成分特殊,可塑性非常强,比较其他地区的瓷土非常适合雕刻人物,烧成后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特别好。”郑雄彭说。
德化窑的制作技法主要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据郑雄彭介绍,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他说:“德化白瓷制作一般要经过泥土加工、成型、烧成三大过程,细化后需要大大小小数十道工序。成型这一部分,就有创意构思、绘制图纸、雕塑泥稿、制模、注浆、脱模、拼接、粘贴、修坯、雕刻、干燥、施釉等一系列繁杂的工序。由于陶瓷制作过程会产生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还必须经过高温烧制,经常会出现变形、开裂等现象,尤其是工艺比较复杂精细的作品,成品率很低。”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除传统的刻花(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印花(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外,在继承的基础上,德化白瓷又新增了堆花(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贴花(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和透雕(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等装饰技法,兼以利用德化白瓷纯白的质地,不施任何彩料却栩栩如生,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
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德化陶瓷一代宗师苏清河,郑雄彭专注陶瓷创作20余载,对陶瓷文化历史、创作技艺传承、现代审美取向等都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些年咬着牙也就坚持了下来”
《金卡生活ReLUXE》:R
郑雄彭:Z
R:您的作品获得过很多大奖,您本人又是福建省的民间工艺大师,请介绍一下您的学艺经历。
Z:我父亲是德化瓷厂的老工人,在他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喜欢陶瓷。初中毕业后,我选择了德化技校陶瓷雕塑专业,那三年里,我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就到一位老师自己的工作室去学习雕塑、去实践。1995年从学校出来后,与哥哥合作创办飞天陶瓷艺术研究所。后来,我参加景德镇陶瓷学院成人大专学习,并到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一年,打下了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最值得庆幸的是,能够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德化陶瓷一代宗师苏清河师傅的悉心指导,让我对德化陶瓷传统、历史、文化、技艺等各方面有了很深的认识。
R:在学艺过程中,有什么记忆比较深刻的事情吗?
Z: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工艺美术的鉴赏与收藏没有这几年这么盛行,工艺陶瓷的价位比较低,发展前景在当时并不怎么被人看好。很多我的同学、其他一些工艺陶瓷从业人员,纷纷转移到需求更大、利润更可观的西洋小工艺陶瓷。看着别人的事业越来越红火,再对比一下自己的清贫与寂寞,有时也觉得很纠结。但因为自己对陶瓷雕塑总是有一份想舍也不了,想放放不下的感情,所以,这些年咬着牙也就坚持了下来。
R:在德化工艺师一般的学艺方式是怎样的?
Z:听我师傅讲,以前德化工艺师的学艺方式就是“师带徒”。现在有两个方式,一种是通过学校的教育,我们德化有两所陶瓷专业院校,一所是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所是德化职业技术学校,每年可培养大量大中专毕业生。第二种学艺方式,还是传统的“师带徒”,陶瓷爱好者通过自己上门求学或别人介绍,到当地一些名气比较大、艺术水准得到公认的“大师”那里学艺。一开始学徒都是协助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基础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帮师傅打下手,做一些修坯、整型等简单工艺;接下来,就是帮忙整体布局、立造型;然后,慢慢进行细节雕刻和神态表现。整个过程,师傅都是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将一些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反复讲解和演示,学徒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校教育和跟老师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我自己都体验过,现在我自己也带徒弟,从最初到现在也能有120多人。
R:德化白瓷工艺上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主要的价值体现在哪?目前和传统工艺相比,有哪些主要的创新、突破或者倒退?
Z:德化陶瓷以白著称,以雕塑闻名,欧洲美术家称之为“中国白”,有着“瓷质温润细腻、晶莹剔透,瓷塑精致典雅、巧夺天工”等特点。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历史文化积淀,德化是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瓷雕从宋代至今从未间断,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二是对外交流贡献,德化陶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之一,在国际贸易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三是学术研讨价值,德化陶瓷在故宫博物院以及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家的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且为镇馆之宝,对于研究、了解、弘扬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及友好往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就目前来说,德化陶瓷艺人大都是传承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进行新材料、新技艺的探索与应用,在原料配方、生产工艺、烧成技术以及现代化设备的辅助运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R:您制作的白瓷的风格是继承传统多一些,还是有一些创新?
Z:我创作的作品以传统人物雕塑为主,也就是继承传统多一些,与明代瓷圣何朝宗以及我师傅苏清河的风格类似。当然,我对陶瓷新材料、新技术也感兴趣,经常配制、调试一些新的瓷种,比如凝脂瓷、凝玉瓷等;也经常尝试新的陶瓷创作技艺,比如薄胎技艺、釉下彩工艺等。这些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多次获得大奖。
R:您作品的造型灵感主要来自哪里?可以谈谈具体作品的创作吗?做一件作品要多长时间,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Z:我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对生活、对社会、对艺术的热爱、观察、思考、感悟。作品的创作时间有长有短,就我本人来说,创作时间跨度最长的是5年,最短的也要10多天。
以作品《凤鸣国瑞》为例,创作过程中,不从既定的概念出发,而是完全融入个人的感受和体验,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自然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我也不例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艺术地表现在作品中,但又不局限于单一的表现方式,而是融合了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美学元素,以神写形,以意取象,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寻求一种新的艺术契合。注重作品内在韵律的体现,强调整体协调与局部刻划的统一,投入大量的情感去感悟那些被物化的自然生态,在泥与火的对话中寻求艺术的灵性。作品《凤鸣国瑞》,意境深邃、优美抒情,凤踏祥云款款飞来,衔如意、披彩衣、簇鲜花,还有那艺术化的“60”字样,每一处都搭配合理,每一处都精雕细刻,使整件作品浑然一体、繁简有序、动静相宜,在自然的空间感与诗意的美感上,凸显思想主题的深刻。在随后举办的第五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争艳怀”大赛,《凤鸣国瑞》获得金奖。
R:您作品的制作方式是手工为主吗? 对同行的模仿您怎么看?
Z:我在创作时都是以手工为主,应该可以说是纯手工雕塑。我们行内有一种说法,就是不怕仿。因为陶瓷的制作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作品内在神韵是作者精神和思想的体现,是怎么也仿不了的。
R:创作一件好的白瓷作品,您认为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Z:一件好的白瓷作品,需要具备这么几个要素:构思是否合理、整体造型是否美观、各个部位的搭配是否协调、雕塑工艺是否精细、所用瓷泥是不是上乘、烧成过程有没有变形,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雕塑工艺,其实这也包括了作品构思、造型搭配、细节雕刻等方面,随着创作者思想的差异、阅历的深浅、经验的不同、技艺的高低而千差万别,这是“大师”与普通工人的区别所在,也是鉴别陶瓷价值的根本之处。
R:如何看待白瓷行业中的商业化问题?商业化和艺术化之间您觉得有矛盾吗?
Z:我觉得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二者是相辅相成,可以相互推进的。比如我们德化陶瓷,随着工艺化水平的提高,在行业内以及全国各地的名声越来越响,购买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从而带动德化陶瓷的商业化进程。反过来,随着陶瓷产品的流通,更多的人认识德化陶瓷,懂得欣赏和鉴别德化陶瓷,分得清质量好坏、工艺优劣,好的陶瓷越来越受欢迎,价值也就越来越高,从而带动了整个德化陶瓷的工艺化水平。
R:您认为德化白瓷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
Z:德化白瓷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原料的缺乏,高档的高岭土存量越来越少;二是技艺传承面临危机,能够沉下心来学习、钻研陶瓷艺术创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更是少之又少,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德化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从业人员紧缺,困扰全国各地企业的“用工难”问题,在德化也同样存在,陶瓷企业招工难直接影响了陶瓷行业的发展;四是知名度仍较低,德化是三大古瓷都之一,是“中国白的故乡,瓷艺术的摇篮”,德化白瓷塑像的艺术成就,是我国乃至世界雕塑史上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然而在全国各地、社会各阶层人士、各种消费市场上,知名度仍较低,人们认同性和市场占有率都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知识结构、审美理念等的不断提高,工艺美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德化陶瓷也将迎来发展的大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