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看沧桑巨变;一座窑,见文明传承。
往事千年。吉州窑作为江南地区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曾经无比绚丽地见证了吉安乃至江西文化尤其是陶瓷文化的辉煌和荣耀。“先有吉州窑,后有景德镇”誉走四方。
曾几何时,这里曾经的喧嚣与繁华落幕,24座古窑包开始沉睡,一塔一观,成为这里最安静的注脚。惜别往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风吹进吉安大地,本着对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吉安市县两级政府将庐陵文化传承之笔,点醒了这座沉寂千年的世界现存最大的古窑包遗址群,吉州窑再次唱响千年古窑绕梁之音……
古窑新貌——保护与旅游相融,千年古窑掀开“面纱”
是什么样的文化孕育了如此灿烂的文明,是什么样的环境为吉州窑的发展提供了如此良好的氛围?
走进吉州窑。伫立东昌宋街——一条长1800米的仿古街,看木格窗棂、飞檐翘角、青砖黛瓦,仍能感觉到无所不在的陶都遗风。那些闪烁着艺术华彩的陶器在心头倏忽而至,仿佛又听见了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吆喝声,重现古镇当年“锦绣铺有几千户,百尺层楼万余家”的繁荣景象。
永和镇西侧两公里,24座古窑包如岗似岭,分布其间。遗址内窑包、窑床与寺塔、道观、亭榭、取土而成的池塘等交织在一起,水光山色,相映成趣。
如今,我们的肉眼凡胎已无法看到苏东坡、黄庭坚、杨万里当年踏着匣钵和窑砖铺成各种图案的小道游历时的洒脱,但此时络绎不绝的游人却给予了这里最动人的诠释。
地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百姓的精神家园。“面对祖先馈赠的财富瑰宝和生动的文化表情,我们庐陵人更当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大力度种植延续优秀地域文化。”市委书记王萍在一则文化手札中这样写道。
正是这种自觉与担当,市县两级政府“难为而为之”,于2011年底启动并倾力建设吉州窑遗址保护工程,涵盖吉州窑博物馆、吉州窑遗址公园、考古研究中心、陶艺展示中心、东昌宋街改造及环境整治等建设,既恢复宋元吉州陶瓷盛景,又增添一处旅游佳地。
漫步吉州窑博物馆,仿佛走进了宋元社会的历史画卷。整个建筑屋面像错落有致的窑包和不规则的窑棚,墙体上排列整齐的小窗口就像是观火口。“吉安望邑”、“古镇永和”、“千年窑火”、“抟土成器”、“器行天下”等8个展区,形象再现了千年吉州窑陶瓷历史文化的起源、发展、变迁,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吉州窑专题博物馆。
吉州窑遗址公园,整个景区的核心区。走过高耸巍峨的牌坊式大门,婀娜多姿的永和湖像玉带一样呈现在人们面前。吉州陶苑、陶冶坊、清都观、舒翁轩、环秀轩、本觉寺塔、龙窑,各成情趣,错落其间,散尽了历史的云烟,铺开了清晰画卷,让人心扉沉浸在陶瓷文化的脉脉流韵中。
在吉州窑陶艺展示中心,不时可见游客在其中体验互动。洁白的瓷土在辘轳车上欢快地旋转,灵巧的双手在瓷土上弹拨着美妙的旋律,就在这千年不息的韵律中,一只只充满生气的碗、盘、杯、瓶出现在眼前。在鼎盛时期,吉州窑曾聚集窑工10万之众。然而,不断流逝的时光将吉州窑定格,吉州窑陶瓷烧造艺人们早已化作烟尘,但那些完整保留下来的陶瓷精品却获得了永恒。“为守望这千年的文化,我们主要坚守了两个字:一个是‘减’,做减法建设,规划所有项目,都得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所有规划外项目,一律外迁;另一个是‘古’,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尽力恢复宋元古风。”县委书记刘洪说。少少两个字,“减”出了恒久,“古”出了风韵。
古今交融——保护与镇区相促,千年古镇焕发新姿
自吉州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项“铁政策”就是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房。
一方面要对历史文物保护,另一方面又要对百姓的生产生活兼顾。为此,当地政府采取吉州窑遗址保护区与永和镇建设区分开的策略,大胆提出在遗址保护区两公里以外建设新镇区的思想。如今,历时两年多建设,永和镇古迹保护开发和镇区建设古今交融、古为今用,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有人说,这里是个千年古镇。因为这里本来就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厚重,宋代更有“天下三镇”之一的称谓。除24座古窑包之外,还有明清建筑117栋以及历代名人在此游历、讲习、会友留下的许多诗词歌赋、遗迹名胜等。传承古风,当是永和镇区建设的最深沉的脉络。
也有人说,这里是个新兴城镇。古镇新韵,让这里圩镇商埠林立,通街油路整洁,大手笔的博物馆、文化广场、桥头古村等现代化园林景观移步即景,彰显着小城镇建设的独特魅力。
站在镇规划图前,仿佛进入了时间隧道。沿着时间的长廊,游走上千年,过去、现在、未来,一个发展新空间、一座魅力生态镇展现在人们面前。
科学长远的规划、持之以恒的决心,优先发展新镇区。永和镇按照一个行政区、一个商贸区、一个精品住宅区、一个生态休闲小区、一条示范景观大道的建设思路,重点拉开框架,完善功能布局,提升城镇品位,集聚人气,构建东有住宅区、南有休闲区、西有商贸区、北有安置区、中有行政区的城镇建设格局。
“永和镇吉州窑遗址保护工程将文物保护与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古村保护相结合,一举多得,独具魅力。”市委王萍书记在市流动现场会上点评道。
“天目”一叶浮于水,千年古镇焕发新姿。一幢幢具有浓郁庐陵特色的仿古建筑错落湖边,与古朴精致的宋街、大气典雅的吉州窑博物馆等以及周边古民居交相辉映,不仅让千年庐陵文化可触摸、可感知,更带给为了吉州窑保护事业离开故土异地安家的永和百姓深深的自豪感、再生的归依感。“现在住着四层庐陵风格的新房,外面就是个大公园。”说起现在的生活,肖秋发喜笑颜开。曾在保护区内有一栋楼房的他,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拆除建筑并搬迁至新镇区安置小区。肖秋发把永和镇的发展比成“前世与今生”。他说,“对我来说,现在的新城就(下转二版)(上接一版)好比今生,而古镇则好比前世。我回顾前世,把握今生,展望未来。”
古陶新传——保护与产业相生,千年窑火映红江天
吉州窑遗址公园内,一排低矮的作坊里,吉州窑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吉州窑技艺传承人之一伍映山正在忙碌,轱辘车一转,一团白净细腻的高岭土就在他手里变幻出各式造型——碗状、瓶状。
而在文化广场另一侧一栋仿古建筑里,留日博士刘晓玉也在布置她的创作室,“这里就像是一个陶瓷文化圈,工作室设在这里,文化交流氛围更浓,也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或利用古民居、或利用旧厂房,逐步揭开美丽面纱的吉州窑吸引了当代一批陶瓷艺术家在这里建立工作室。
像著名吉州窑陶瓷研究专家、吉州窑技艺传承人之一刘品三,等等,他们当中很多都被部、省、市文化部门授予了“手工制瓷技艺优秀传承人”称号,是吉州窑传统制瓷技术的“活化石”。刘品三更与女儿刘晓玉一道,演绎出父女共同研究创作吉州窑的佳话。
无论是来旅游或是学习制陶,人们都能在寻常巷陌中看到这些陶艺大师进出,见证他们的创作过程,这里俨然成为人们休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文化是魂,产业是根。也许是千年的文化积淀唤醒了复兴陶瓷产业的梦想,或是不断注入的新鲜艺术血液催生了富民产业的崛起。
吉州窑始于晚唐,兴于五代,极盛于南宋,距今有1200多年历史。其产品种类繁多,釉色齐全,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民族艺术色彩,尤以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堪称一绝、闻名世界,日、韩、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多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
保护千年古窑,重燃千年窑火,不仅承载着吉安市县两级政府对庐陵文化的“保护梦”,更承载着复兴本土产业、推动产业富民的“百姓梦”。
为此,我县在吉州窑遗址保护区附近两公里处规划了占地2000亩的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集陶瓷技术研发中心、创意设计中心、文化体验中心、产品会展中心、企业交流中心、人才聚集中心多位于一体。
“将文化保护与创新经济模式有机结合,将文化体验与参观游览有机结合,将艺术家创作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将文化艺术与时尚休闲有机结合,做到旧址保护活态化、体验化、创新化和产业化。”挂点项目的县委常委、纪委书记郭钰山说。
如果说吉州窑遗址保护让千年窑火重燃有了重要根基,那吉州窑陶瓷产品的科研开发,则是窑火燃旺的“点火器”。为此,我县启动了与陶瓷产业园齐驱并进的另一个手笔——打造集创作、制作、营销为一体的吉州窑创意产业园。“让吉州窑成为陶瓷大师云集之所,灵感迸发之地。”郭钰山说。
据悉,依托吉州窑陶瓷文化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园,我县将力争用5—10年时间,将园区建设成为容纳3—5个吉州窑陶瓷文化龙头企业,培育10—20家吉州窑骨干企业,打造5个省著名商标以上的品牌,培育50家左右中小企业,扶持100家左右大师工作室或个体陶艺坊,年产值达100亿元,税收6亿元,可解决2—3万人就业问题的产业园区。
于传承与保护中提振文化自信,于发展与创新中实现文化自强——吉州窑千年不熄的窑火,在新的历史时期,燃烧得愈加旺盛炽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