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林文举作田黄石《梅鹤因缘》薄意随形章 101g
[福建国石2013秋拍]
在“诗书画印”四绝中的印章,是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样式,犹如一朵奇葩。在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林里散发出独特的芳华,吸引着人们进入这千姿百态的方寸世界。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鉴赏领域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深受不少文人藏家的青睐。
图2、汶洋石素方章 8.2×2.7×2.7㎝
福建国石2013秋拍]
印章,它的起源最初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实际要求,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称作“玺”,在物品交换中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到了秦汉时期,秦始皇规定天子的印章称“玺”,臣以下称“印”,印章成为了政治权力的标志,是诚信的象征。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如今的印章正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也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融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艺术瑰宝。
图3、刘北山作芙蓉石寿桃钮章 8.0×4.2×2.6㎝
[福建国石2013秋拍]
在源远流长的印章史上,前后出现了以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为代表的两波高潮。秦汉时期,印章所反映的是制度上的等级性,文字上的统一性和风格上的朴实性。两汉时期,是印章发展史上鼎盛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在继承和完备官印制度的基础上,使印章的规格、印钮的形制及印文的形态更趋统一,而且形成了汉印特有的博大精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以其完善的制度,丰富的品类,规范的文字,自然娴熟的章法以及精湛的技艺,成为后人争相鉴赏、收藏之佳品。而明清时代,自文彭大力推广以来,期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辑梓印谱,迎来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图4、郭祥忍作巴林粉冻福寿如意钮方章 17×3.2×3.2㎝
[福建国石2013秋拍]
更因印章历史之悠长,其品种也精美而纷繁。从古追溯,战国古玺其印文笔划细如毫发,文字有铸有凿。丰富的古玺上还常雕刻着生动的动物图案,宛然如生;秦印在形状上已得到一定的发展,常以正方、长方、圆形以及椭圆等形式呈现,其特色是除姓名、吉语外可有格言入印;将军印又称“急就章”,属汉官印中的一种,乃行军中急于任命以刀刻凿而成;魏晋南北朝印虽在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其书法风格却舒放自如;子母印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人印腹空,足以可见古代印匠技艺之精湛;六面印呈“凸”字形,其风格为带边白文,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纤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悬针篆"的俗名;图案印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除鸟兽、吉羊、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四灵(龙、虎、雀、凤)入印的,这类印又称为"四灵印";自唐宋两代,用于欣赏、鉴藏的印章已逐渐发展,与当时的诗文书画交相辉映。印章更以其丰富的样式、独具匠心的魅力以及厚重的历史感在收藏界获得一致认可与青睐。
图5、潘惊石作荔枝冻石古兽钮方章 8.8×3.2×3.2㎝
[福建国石2013秋拍]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印章的材质与印色也有所差异;宋代时期印章多以铜、玉居多,印色多为红色;至元代其篆文及刻法均有了变化,停笔处略粗,材质也多了木与象牙的选择;明代初期,以石料为材的印章已开始普遍发展,印色也以红色逐渐更替为偏黄色;到明代中后期,以水晶、玛瑙、铜、玉为材的印章也开始流传开来,其印色多以油制为主;清初,印章的形态、字体均以多样化呈现;直到清代中后期,大都以《说文解字》为主体。其材质与印色的不同,也为印章赋予更为丰富的色彩,使其艺术感倍增。
图6、荔枝石素方章 9.1×3.5×3.6㎝
[福建国石2013秋拍]
印章的鉴赏价值包括了材质美与艺术美。不同时期的印章其材质与印色均有差异。其刀法流派也是大相径庭的。而印艺之美则可分化成四个部分:印文、印款、印谱以及印饰。关于印章的鉴别多以观察包浆为主。老印章经藏家把玩,外观圆顺温润,而人为做旧的印章却生涩呆板。对印章的深入探究也使其本身的收藏价值俱增。
图7、田黄石古兽钮章 52.4g
[福建国石2013秋拍]
印章是诚信、权威的象征,更是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印章的保存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印匠精湛的技艺也为中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林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