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璀璨瓷国明珠 传播青瓷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






[日期:2020-08-06] 来源: 龙泉青瓷  作者:佚名 [字体: ]

 

 
      徐朝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手工艺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使。

      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

  中国人对于一些颜色,有着世世代代的执着与迷恋,青瓷之“青”,就是其中一种。千峰翠色出龙泉,两千多年前,浙江龙泉人就开始不断叙写着造青的传奇历史。无论是层层叠叠的青釉色泽,还是深浅交错的瓷片纹理,还是圆润独特的器型轮廓,龙泉青瓷总是精准的撩拨着国人关于“美”的感官。

  对于那些上了年份的青瓷,人们常常称为有着“火气褪去”的深沉馥郁。而在这如玉亦如露的翠色中,又何尝不是藏着“火气褪去”的历史风烟,是东方文明中最静谧悠然的一笔,隐藏着国人超然世外的生活意趣与从宋朝绵延至今的中式美学。

《青釉菱口碗》

    青瓷匠人非他莫属

  有着千年传承的龙泉青瓷,也曾随着历史变迁,而兴衰明灭。新中国文化发展的60多年,也是龙泉青瓷重生的60多年。在现代龙泉青瓷史上,徐朝兴这个名字已经深深的印在龙泉青瓷的发展历程里。他是国家公认的龙泉青瓷非遗传承人,也是时代的大师、泰斗,是龙泉青瓷界“祖师爷”级别的人物。龙泉青瓷这个玲珑小物,被他研究的彻彻底底、出神入化。

      1956年,徐朝兴刚刚读完小学,由于其家庭成份的原因,徐朝兴的求学生涯被定格了。但是对于一位勇于追求生活的帅酷青年来说,这一点并不能算是阻碍。喜欢青瓷、喜欢与泥巴打交道,13岁的徐朝兴开始跟随龙泉著名青瓷艺人李怀德学艺。当时的瓷厂是原始的土作坊,产品是一般的瓷器,生产设施和普通的砖瓦作坊也差不多。在作坊里,炼碗泥、揣泥坯、揉泥巴,脚上是泥,手上是泥,脸上和头上也沾着泥。徐朝兴不怕苦,不怕累,手脚勤快,不到两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制作一般陶瓷具的基本技能。

      瓷厂转为生产龙泉青瓷是从1958年开始的。当时,为了复兴龙泉青瓷,龙泉瓷厂在省内专家、优秀工人和民间艺人中选拔了8人,组成仿古小组,开始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恢复和仿制工作。徐朝兴与师傅李怀德同被选入仿古小组。试制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在1959年国庆前夕研制成功。青瓷弟窑产品的研究成功,让徐朝兴信心倍增,并在他年轻的心灵上锁定了对青瓷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甚至大胆推陈出新,尝试用新产品设计和科研工艺美术相结合,创造了第一件摆进艺术殿堂级的作品——玲珑灯。1956年到1996年,经过40个春秋的磨砺,徐朝兴完成了从泥土匠人到艺术大师的华丽转身。

  徐朝兴的经典作品有1.3米的大花瓶,也有直径52cm的迎宾大挂盘,他的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凝聚着手工艺人对于材料、对工艺、对思想表达的执着追求。“1.3米的大花瓶,是当时在艺术上的一个创新,我们模仿古人,但也希望在传统的基础上做出一些特色,这个大花瓶,在烧制的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了它的运输,当时我是趴在地上完成的图纸,而且是两张图纸拼在一起,画出的这个花瓶。”徐朝兴兴奋的说。那个时候还是在80年代,没有现代的烧窑,还是使用传统的煤窑,制作如此大的花瓶,从泥料配方到施釉都有极大的困难,几个人反复思索,反复试验研究,终于让他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回忆当初,徐朝兴忘记了重新创造的艰辛,只记住了共同解决困难的乐趣。

《52公分迎宾大挂盘》

徐朝兴大师绝技——“跳刀”

  徐朝兴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活不止是创造,还有他在制作工艺上完美的“跳刀”技术。在一个胎薄如壳的坯体上要刻下数万乃至十几万波线或印痕,使烧制的瓷器带有不可思议的美丽纹理,不得不说是龙泉青瓷界的一大奇迹。徐朝兴制作的跳刀青瓷没有机器压制的僵硬,处处充满了柔韧与手工之美。

《灰釉跳刀菱口碗》

  他在高速旋转的坯体上抖动着特殊的刀具,有些甚至是自制的,用“剐”、“刻”、“拉”等技法,将千“线”万“点”通过特殊的排列与组合划刻在坯体上,形成奇特的几何造型。坯体上的斜纹在他的抖动之下,由短到长,由密到疏,犹如精密仪器的雕刻,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回味的空间。徐朝兴介绍说,制作一只碗,至少要“抖”个成千上万刀。“我一般都是清晨5点钟起床工作,一直到早上8点多,这段时间空气好,人刚刚休息过精神状态好,心无杂念,这样才能抖出好的作品”。

《灰釉仁者寿挂盘》

    凝魂之釉 通神之形

  想要了解龙泉青瓷,需要先了解龙泉青瓷的哥窑和弟窑。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生产龙泉青瓷的哥窑,与官窑、汝窑、定窑、钧窑一并称为“五大名窑”,名气非常之响;弟窑是传统意义上的龙泉青瓷,青瓷开创以来一直烧制的都是弟窑品类。哥窑的特点是胎薄釉厚、釉面开片,布满龟裂的纹片,被称为是“瓷中珍品”;弟窑特点胎骨厚实、胎釉青翠、瓷器表面光润纯洁,被称为“青瓷之花”。哥窑瓷器和弟窑瓷器的区别在于,哥窑为开片瓷,弟窑不是开片瓷。哥窑青瓷在烧造过程中,因为瓷胎膨胀系数比胎釉膨胀系数大,烧成之后的青瓷表面布满像裂痕一样的纹路,本来这些裂痕是一种缺陷,但是因为出现了“金丝铁线”的效果,形成了一种残缺美。

《哥弟窑结合三环瓶》

  80年代,徐朝兴将哥窑和弟窑做了完美的融合,做出了《哥弟混合三环瓶》,让龙泉青瓷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哥弟混合三环瓶》整个造型设计为透空环形,口肩部配置二只耳环,在工艺上采用洒浆法,突破了哥窑、弟窑历来不能混合制作的传统,把哥窑泥与弟窑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经1310℃的高温烧制而成。《哥弟混合三环瓶》简洁大方、自然质朴,既有哥窑釉裂纹片的青灰淡雅、色泽变幻,又有弟窑的釉色丰润,晶莹如玉,这种极富文化内涵的装饰手法,让釉色和形态“诠释”了传统,又超越了“传统”。

  无论是哥窑还是弟窑都拥有美丽的色彩和形态。不同于白瓷可以在器皿身上作画,青瓷需要保证自己颜色的美感。徐朝兴说:“无论哥窑还是弟窑,都需要保证它的釉色。看龙泉青瓷的好坏,就要从它的造型和釉色入手。造型就是神态,就是神,就好比在街上看到一位女子,身材苗条,就会忍不住地多看一眼。之后再去看她的五官是否标致。釉色好比气色,对于青瓷而言,同一种青色,也可以通过釉色的厚薄而发生变化。”就像弟窑非常珍贵的粉青和梅子青色,它能体现柔和、饱满、细腻和一个工匠的手法和品质,做出好的瓷器就要有上乘的釉色和形态,这是工匠精神的魂,也是龙泉青瓷的魂。

  到现在为止,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五大历史名窑里恢复的最好的一个,它的从业人数也因为社会的进步拉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青瓷技艺需要发展,更加需要继承,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徐朝兴的妻子、儿子和儿媳,都在他的感染下在青瓷行业里兢兢业业的工作。儿子徐凌和儿媳竺娜亚已经在陶瓷界初露头角,作品“手足情”、“江南春(微博)”、“梅子青”和“秋韵系列”分别在全国陶瓷设计评比、上海工艺美术精品展和杭州西湖博览会上获得金、银奖。

  《灰釉绞胎罐》徐凌作

      儿子徐凌的作品不同于传统青瓷,加入了一些非常现代的理念,这也是徐朝兴非常乐意看到的。他说:“他们受到的教育与我不同,龙泉青瓷需要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满足现代的审美,更好的发展龙泉青瓷。”百花齐放,是艺术鉴赏的终极目的。已经做了60多年龙泉青瓷的徐朝兴时刻都抱着学习的心态,将龙泉青瓷发扬光大,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工作繁忙,但是他仍然抽出时间,给喜爱龙泉青瓷的青少年学生上课,“做青瓷,要从娃娃抓起,尤其在非遗传承方面,创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与古代的龙泉窑产品一样,现代的龙泉青瓷享有极高的声誉。或许世界的变化飞快,但东方文化传统里最深处的情感,仍然深刻着慢生活与手工的痕迹。一双双工匠的手,所承载的故事,隽永深邃,千年之美与大师传承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东方神话,也让世人见识了地道的中国造物之美。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