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李建东| 鹤壁窑钧釉瓷考略






[日期:2017-11-29] 来源:李建东  作者:李建东 [字体: ]

  鹤壁窑钧釉瓷始于金代,繁盛于元代。在金元时期鹤壁窑以生产日用钧瓷为主,其品种丰富多样有碗、盘、碟、盏、杯、盒、盆、钵、罐、壶、瓶、尊、缸,还烧造有筷子笼、油漏子、汤壶、蒜臼子、墨斗、器盖、器托、枕,佛(道)前的供器,如焚香的熏炉,还有祭祀的贴兽面双耳三足香炉 、八卦香炉,以及文房用品琴炉、案炉、水滴、笔洗等等,元代鹤壁窑已成为了中国钧釉瓷的烧造中心和集散地。鹤壁窑钧釉瓷代表器物有“张”字纹盘、单柄洗、双桃连座洗、六方倭角印花洗、人物形水滴、八方龙首杯、葫芦形执壶、寿桃形执壶、梅瓶、花口双耳镂空卐字连座瓶、鸡心罐、荷叶盖罐、荷叶筋纹碗、菱花口碗、菱花口盘、盏托、渣斗、扣盖钵、鱼篓尊、灯笼尊、佛塔、如意形枕、人物塑像等。鹤壁窑考古发现和民间收藏的金、元时期的钧釉瓷与禹州钧官窑对比是不分伯仲 ,从器皿到釉色都已超越了其诸多窑口,堪称钧釉瓷窑系的经典之作。笔者长期关注鹤壁窑瓷文化的挖掘与整理,今撰文对其钧釉瓷进行一次梳理,让人们全新的认知一下鹤壁窑,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鹤壁窑钧釉瓷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

  鹤壁窑钧釉瓷器考古文献记载,1954年9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派杨宝顺先生,1955年4月故宫博物院分别派陈万里、冯先铭先生来鹤壁窑址进行考察,杨宝顺先生撰写的《汤阴县鹤壁古瓷窑遗址》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7期[1]。杨先生考察了鹤壁集四个区域:丁字沟、陈家村、拐子坡、邓家村,初步调查,遗址瓷器主要有白、黑、黃及钧瓷,其年代约当宋、金、元三个时期。1963年出版的《中国的瓷器》一书,书中载有“金代鹤壁就产钧瓷”[2]。据鹤壁窑1963年11月的发掘报告《河南省鹤壁集瓷窑遗址发掘简报》(执笔:赵青云、李德保),在第六段元代初期出土的瓷器中,记载“蓝色釉|·||式碗和||| 式的盘均带有钧窑的特征”[3]。1982年8月河南省博物馆和鹤壁市博物馆先后在鹤壁集羑河岸,鹤壁矿务局一矿新建住宅楼工地发掘中,在元代文化堆积层下的二层中,发现有为数不多的金代钧釉瓷残片[4]。

鹤壁窑钧釉瓷发展应为金元代时期,元代其烧造技艺已具完备,在河南钧窑系中(鹤壁、浚县、淇县、安阳、新安、临汝、禹县、郏县、宝山、鲁山、内乡)属重要窑口之一[5],因今浚县和淇县现归属鹤壁市管辖,均划属于鹤壁窑,可见其在河南钧窑系中的地位。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的出川哲朗先生在《关于官窑类钧瓷器的制作年代》一文中明确提出"鹤壁集窑是元代仿制钧窑瓷器的中心地","现在我们之所以说元代的钧窑瓷器是仿钧瓷器,是在以钧窑为北宋之物这个结论为前提下的说法"[6]。笔者非常赞同出川先生的看法,是与其不谋而合的。
  鹤壁窑钧釉瓷器让世人众所周知,是源于2000年4月开工建设的鹤壁市盘石头水库。盘石头村附近的盘石头瓷窑址的惊现,大量的土石方下钧釉窑瓷片的问世,闻名全国考古界和收藏界,使得鹤壁窑元钧釉瓷器名噪一时。
  鹤壁窑烧造钧釉瓷比较著名的窑口,有鹤山区的鹤壁集窑 、 崔村沟窑 、高家窑、砂锅窑、龙卧村窑 ,山城区的寺湾村窑 、水泉村窑 、西窑头窑 ,淇滨区的盘石头村窑 、赵峪村窑 ,淇县的西掌村窑 、黄洞村窑 、前嘴村窑 等等,分布鹤壁的广大区域 ,已发现不下五十座大小专门烧造钧瓷的窑址(笔者认为以鹤壁集为中心,素有“四十五里烧造坡”之称,应在数百座以上),从窑炉结构上看,大的窑场采用马蹄形窑(多为白釉、黑釉、青釉、钧釉均兼烧),小的窑场釆用馒头窑。一般情况下依坡地而建,烧一两次如因窑体破裂随之而弃,就地再挖一馒头窑再烧之。钧釉瓷为两次(甚至多次)入窑烧造,先素烧(温度在930~960C)再施釉(采用双层复合釉工艺),再复烧(温度在1250~1280C)的方法。由于烧造火候难以把控,或高或低,如窑体发生跑风漏气现象,其烧造的釉变淡而发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从遗弃的灰坑中,可发现跑釉、缩釉、窑裂、窑粘等等残次品。鹤壁窑工在长期的烧造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吸收、融合,重新改进、创新,掌握了还原火焰窑的烧造技术,烧造出了五色斑斓变化无穷的釉色,有于烧造温度和釉内矿物质等多种元素裂变的原因,器皿中呈现出积釉、流变、色斑等流纹和图案,有道法自然之韵味,中国画泼彩的意趣,其千变万化,艺术之魆力,可谓大美不可言表。

  二、鹤壁窑钧釉瓷金代与元代的主要特征
  金代是鹤壁窑烧造业鼎盛期,传承北宋的技艺仍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兼烧黑釉,少量的黄釉。开发了高档细白瓷的烧制,其釉色莹润,胎质细腻,胎壁极薄,仅1毫米俗称蛋壳瓷。这一时期还创烧出鹤壁窑独树一帜黄釉大盆,口径在40至50厘米之间。内壁划三组卷草纹,内底以莲花、荷叶、卷草、牡丹、游鸭、鱼藻、兔纹、鹅纹、文字纹等等图案装饰。青釉瓷和钧釉瓷也始于这个繁盛的时期,虽然烧制数量少,但是制作规整,釉色纯正,外施釉至足底,底足施一层酱黄色护胎釉,器形主要有碗、盘、洗居多,釉色以天蓝、 天青、 月白为主。
   金代鹤壁窑钧釉器:
   1、盘,分一式。可复原。圆唇微敛,浅腹,口沿外斜敞,沿有月白釉渐变为灰青釉,盘内有紫红鱼籽纹和蚯蚓走泥纹。圈足矮短,内有同心圆。口沿处施铁线釉,腹内外壁施灰青釉,外施至圈足处,足圈上施一层酱褐色釉,同心圆中留有部分釉痕。口径20厘米,高4厘米,足径10.5厘米。
   2、碗,分一式。不可复原。斜弧腹,圈足微斜,足墙内低外高,青绿釉,外施釉至圈足处,足心施釉。内外开蝉翼纹,足圈上施一层淡淡的褐色护胎釉。足径6.5厘米。
   3、洗,分一式。可复原。天青釉,斜腹,腹内外壁施满釉,洗心部有窑贴。平底,底部有浅浅的同心圆。周围残留五个支钉痕,底圈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底圈16.5厘米,高6.1厘米,口径27厘米。(龙卧窑出)
  4、瓶, 分一式。可复原。月白釉梅瓶,短束颈,口残。溜肩圆收,胫部外撇,圈足呈下喇叭口状。釉不到底,有垂釉现象,瓶体有灰紫斑纹。圈足无釉留有砂钉痕,足内深2.2厘米,高32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8厘米。
   5、扣盖钵,分一式。可复原。天蓝釉,子口内敛,口沿无釉呈淡淡的褐色,器上有乳钉装饰。直腹,下腹圆折,外壁釉至足圈,圈足上施护胎酱釉,内高外低。器高8厘米。
   6、盏托,分一式。可复原。天青釉,杯口沿残缺,口呈淡黄边沿,杯内挂紫色斑,盏托直径7厘米。高圈足内敛,圈足无釉,足外撇,呈黄白胎。高6厘米,口径约6.8厘米,足径3.7厘米。
  7、器托,分一式。灰白釉,圆孤唇,上下口径一致,中部空洞通透, 底部有酱色护胎釉一圈,立面部呈凹圆轮状,厚3厘米,口径11厘米,内径6.2厘米。
    8、盆,分一式。不可复原。天蓝釉,圆弧唇,沿边留有浅褐色釉,内外壁施天蓝釉色,斜壁深弧腹凹底。施釉近底圈,矮圈足上有淡淡的护胎釉,高7.2厘米。

  元代鹤壁窑白瓷虽然到了衰落期,但钧釉瓷从金代技术沉淀,到了元代其烧造技术、施釉技法以及多种元素的试验和掌控,其釉变日益成熟,迎来了烧造钧釉瓷的繁盛期。
  元代鹤壁窑钧釉器:
   1、碗,分四式。
   I 式:月白釉,圆唇直口,口部釉呈黄绿釉色,斜弧腹,外壁施釉近足处,圈足稍外撇,内高外低,圈足外有旋刀痕一匝。高7厘米,口径17.2厘米,足径6.8厘米。
  ll 式:棕褐釉至腹中发射为天蓝釉,内壁有紫蓝色斑,花口,腹内呈现荷叶筋纹,外施釉至足圈,足圈露胎呈火石紫红色。高8.6厘米,口径25.7厘米,足径7.2厘米。
   lll 式:月白釉至口沿处天青釉,菱花八瓣口,腹内呈叶筋纹,内壁有三处点状青绿色斑。口径27厘米,足径10厘米。
   lV 式:灰蓝釉,圆唇弧腹,内壁有缩釉点,外壁呈瓜棱状,施釉近足。高12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8.8厘米。
  2、盘,分五式。
  I 式:青灰釉,花形敞口,斜腹圆折,平底。内心印有花瓣纹饰,外施釉至底。高3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9.2厘米。
   ll 式:可复原。天青釉,折沿,酱釉口,平腹,圈足呈火石紫红色。外施釉近圈足,足内低外高。高3厘米,约口径17厘米,足径6.4厘米。
   lll 式:可复原。青灰釉,花形敞口,平腹斜收,圆弧底。内壁有缩釉点,有紫蓝斑窑变,呈日月形状。施釉至外沿处,底部留有足圈旋刀痕。高2厘米,口径13.1厘米,底径4.1厘米。
   lV 式:灰蓝釉,圆唇腹部斜收,大圈底。外壁施釉近足圈处,圈足微外撇,内有同心圆,内外呈鱼子纹开片。高3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10厘米。
   V式:天青釉,折沿,唇边略微上凸与内口呈淡黄色,器腹内有紫红釉窑变酷似“斤”字一般。外壁施釉满釉,圆弧折收,底部留有豆大的支钉痕。高3厘米,口径18.4厘米,足圈12厘米。
  3、碟,分三式。
   l 式:褐黄釉,口沿外敞,斜腹圆收,碟心有褐绿色斑点窑变,外壁施釉近底足。高1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5.1厘米。
   ll 式:豆青釉,唇沿外折,斜腹鼓心,外壁施釉近足处。高2.2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4.9厘米。
   lll 式:可复原。灰釉,圆唇外折,斜腹圆心,外壁施釉近足,灰白胎,圈足内低外髙。高约2.1厘米,口径11.4厘米,足径4.6厘米。
   4、杯,分二式。
  l 式:可复原。月白釉,花口,施釉不至底,外壁直微收呈棱状,开片自然,釉色莹润,香灰胎,底足露胎,呈火石紫红状。高4.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9厘米。
   ll 式:可复原。天青釉,口沿呈黄绿釉渐变为天青釉,腹斜圆收,外壁施釉不到底,胎呈黄红色,窑变呈兔毫斑状。高4.1厘米,残囗径约8.2厘米,足径3.7厘米。
    5、钵,分一式。可复原。 天青釉,圆唇直沿,腹底斜收,钵内留有桃心形露胎(这些刮掉的釉面处,是有意为之,是专门为叠烧小器留的胎体,使小器物底足罝其上,避免叠烧器物之间的黏结)外壁施釉近足处,圈足露胎。高5.8厘米,口径约11.5厘米,足径5.7厘米。
    6、瓶,分一式。灰蓝色釉,敞口卷沿,颈部贴塑双耳,鼓腹连座圆束腰敦。外施釉近底,底边露胎呈灰白色。高11.5厘米,口径4.1厘米,座径5.8厘米。


笔者通过对多处鹤壁窑烧造钧釉瓷遗址的考察,并对大量钧釉瓷标本的分析对比,归纳出金元时期鹤壁窑钧釉瓷的主要时代风格为:
  金代烧造的主要特征,其釉色温润、 内敛、纯净、典雅,以纯正的天蓝釉、青蓝釉、月白釉为主。器形主要有碗、盘,外施釉至足根,足底部施一层酱褐色的护胎釉,制作上更显得格外精致。(图1)烧制工艺上,底部采用五枚支钉和环状垫圈,钉痕比较粗大,并在两器间垫有小衬块瓷泥烧之,(图2)还派生出器物与器物之间垫支石英砂粒的砂堆叠烧法,基本采用覆烧和圈叠烧法装烧。
  元代烧造的主要特征,其釉色五彩纷呈,窑变斑色极其丰富,如挂红、紫、蓝、绿等色斑。这一时期器形多种多样,除了碗、盘,还增设了钵、炉、瓶、罐、枕、尊、壶等器形,挂色斑的器物增多,大部分出现在碗、碟、盘、钵的内壁和罐、炉、瓶的外壁上。在工艺上还使用模具压制技术(图3) ,制作花口叶筋碗,外施釉不到底,有垂釉和积釉现象。香炉、连座瓶等器型上使用宝相花、饕餮兽面、盘龙等贴塑装点,炉腿有的采用兽形腿装饰。元代早期圈足垂直不外撇,足心旋突不明显 。元代中后期圈足外撇,足心旋突,圈足及足心无釉。烧造工艺上,普遍使用垫饼支烧,主要采用覆烧法和砂圈叠烧法,采用一匣叠摞的多烧法,以提高产量;或者采用一匣一器的单烧法,以提高质量。 
  金元时期鹤壁窑把成熟的唐宋时期装饰工艺,继承并创新,运用于钧釉瓷的装饰工艺上,开创、 拓展了钧瓷的工艺装饰技术,使得钧釉瓷装饰工艺水平和审美价值大大提升。鹤壁窑在使用釉色装饰的基础上,大胆吸收采用印花、模印贴花、堆塑、扎划、花口与瓜棱腹等等装饰工艺技术,丰富了钧釉瓷的造型艺术和表现形式。

 

 










     在考察鹤壁窑金元时期钧釉瓷的过程之中,还有一个重大发现,寻找到了带有铭文的瓷器, 在我国钧釉瓷史上,传世带铭文的不多,现存有铭文的主要是器底刻有一至十的数目字,还有刻宫殿名称的被视为清代后刻上的[7],现有禹州神苗家钧窑展室陈列着一件,在磨街乡尚沟村发现的钧窑残器底部刻有“钧州西吴镇周家至元七年”的款识[8]。在《中国古陶瓷图典》一书中,分类第六章“款识”元代纪年款一文中,记载:“元钧窑天蓝釉紫红斑盘上落有'大德八年'款”(此纪年款为后刻款),还有“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的钧窑双耳兽足炉上落有'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款”(此款铭为烧前刻款)。这是现有书籍明确记载钧窑发现的款铭,其内容、字体、工艺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为研究和鉴定一件器物,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依据和实物佐证[9]。鹤壁窑目前发现的有:盘内用铜红釉书写的“张”字文盘(图4),另一盘内紫红釉窑变酷似“斤”字一般(此盘出自高家窑),可见其铜红釉书写以及可控的痕迹(图5),百叶碗内用铜红釉书写的“王”字(图6,其字是“工”、“土”字有待进一步识别), 碗内出现蓝紫色斑纹的“王文”字文碗(图7,此文字有待于进一步识别),盘内出现褐色斑纹的 “长生不老”字款铭盘(图8)。彩釉款铭是鹤壁钧窑瓷器中的重大发现,是非常弥足珍贵的,它不仅填补了我国钧窑史上的空白,也改写了钧瓷上无彩釉文字纹的历史,堪称钧釉瓷中的瑰宝。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珍藏着一方天青釉如意形枕,枕面上用铜红釉书写着“枕”字(图9,暂不清楚其枕出自何窑口,是否流传有序),但从枕头的造型与釉色极像鹤壁盘石头窑的钧瓷枕产品(图10)。还有墨斗底部刻有“张”字记号的,盘底部刻有“郑”字(图11),碗近足圈处刻有“裴大十”字(图12),墨书在碗盘圈足内的有“西郭”、“李”等文字(图13),还有元代的花押文(图14)及火照上数目字款等等器物(图15),这些铭文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钧釉瓷的历史,还为进一步探究考证鹤壁窑钧釉瓷的发展过程和其中所蕴含着的民俗现象提供了实物佐证

  到了元代鹤壁窑已成为了中国烧造钧釉瓷的中心窑场,所谓的官钧标志性“蚯蚓走泥纹”,在鹤壁窑中也是常有的釉变现象(图16) 。

 









 

  三、鹤壁窑钧瓷釉色的种类与神奇窑变之美
  笔者为了进一步探究鹤壁窑钧釉瓷的发展过程,2014年12月到鹤壁市山城区寺湾村建筑工地,捡拾了白釉、黑釉、酱黄油、钧釉瓷片和三支钉垫饼,从年代看有五代、北宋、金代、元代时期的产品,是一座以烧造白釉为主,兼烧多种釉色瓷器大型窑场。2016年4月深入到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南部龙卧村古瓷窑考察,其遗址面积约13500平方米,文化层在0.3~0.5米之间,时代为金元时期。探访了三处,发现有窑汗,大、中、小号匣钵等窑具 。龙卧窑的垫饼与器形的底足相扣,与寺湾古窑址的垫饼相异,从窑粘碗、钵标本(图17)来看可以讲鹤壁窑烧造工艺采用匣钵套叠烧与覆烧法。在灰坑中还发现大量碎瓷片,采集有钧釉瓷碗的素烧坯体(图18)。从采集到的瓷片标本来看,龙卧窑主要以烧造钧瓷为主,多为元代钧瓷标本(这次因时间关系探访的不够深入,未发现金代的钧瓷标本),其品种有碗、碟、盘、钵、壶、炉等器皿,胎质有浅灰、深灰、黄红、灰白等,釉色有:天蓝、青蓝、月白、豆青、黄绿、褐黑、蟹青、酱褐等等,其釉质浑厚,釉面莹润,乳光内蕴。有的釉中蓝中透红、褐中带紫;有的似兔毫纹细如发丝;有的如鱼子纹星星点点; 有的像龟裂纹自然有致(图19)等等,可谓美不胜收。龙卧窑其烧造技艺处于鹤壁窑钧釉瓷器的上层之作。2017年元月再次来到龙卧村,在老乡家采集到了钧釉瓷碗、碟、盘、 钵、杯的标本,从器形上看为元代早期与中晚的产品,其釉色有类似官窑的月白釉(图20) ,还釆集到了如汝窑一般的宋金时期青釉瓷标本,圈足上加护胎釉,器物施满釉,器内开片酷似蝉翼纹(图21)。2017年4月到高家窑村考察,发现宋金时期盘的素坯体(图22),青釉标本釉色比龙卧村窑址更加莹润(图23)。其钧瓷铜红斑纹片大而红润,是鹤壁窑钧釉瓷的上上品(图24)。近来还在鹤壁藏家中发现一个口径在34.3厘米,高10.8厘米,鹤壁窑烧造钧釉瓷的大匣钵(图25),所烧盘器至少口径也在26~30厘米之间,如若不见其实物标本,是难以置信的。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