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李建东|  鹤壁窑行炉赏析






[日期:2017-11-11] 来源:李建东  作者:李建东 [字体: ]

    鹤壁窑行炉的烧造始于唐代,兴盛于宋金时期。在行炉釉的装饰上,从白釉、黄釉、酱釉至黑釉,再从素面到点彩、刻划以及草叶纹的装饰,直至书写文句与俚语来装饰炉面,这些装饰技法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们不同的期盼与心声,也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行炉是释教仪式中,修行者手持行香礼佛的必备之具。它是通过焚香的袅袅青烟 ,上可奉释迦,下可达蠲洁, 以示虔诚之心 。现就鹤壁窑行炉的年代、釉色和装饰纹样上,进行一次梳理,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斧正

        一、唐代行炉的特征

       唐代人开放的胸襟和盛世的奢华,可以在生活的点滴细微方面得以印证。 唐代的器物造型奇特,博大而丰满,豪华而精致,都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西域金银器的装饰风格,鹤壁窑虽未呈现出西域之遗韵,但特征可谓:器形饱满,釉色圆润,造型典雅,腹容硕大。例举一二,辨其物,识其器。

图1白釉行炉

      1、白釉行炉。

      其器敞口窄沿斜腹,釉色白中泛黃,灰色胎质。外壁施釉至柄部,腹上起凸棱,下部斜收。矮柄腰部束收,圈足无釉呈圆饼状。炉口径11.6厘米,足径4.7厘米,高5.5厘米(图1)。(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图2

图3

2、黑釉行炉。
     其炉施黑白釉两色,上炉盘内外施乳白釉,外腹下部施黑釉至柄圈。其炉敞口窄口沿,腹壁起棱,下部斜收。矮柄束腰,足呈饼状,圈足底面斜切边,足中央留有微微的凹圈,胎质为褐色。其器口径11.7厘米,足径4.9厘米,高5.4厘米(图2)。(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敞口圆唇,唇沿呈褐釉色,直口内壁挂有部分黑釉,腹平坦无釉。外壁施黑釉近底足处,炉身有弦纹,图3外腹部下边沿塑花边一周,折收。矮柄腰部束收,底足上施半釉,呈喇叭足,足沿微微上翘。口径16.6厘米,足径10.1厘米,高10.4厘米(图3)。(鹤壁市私人收藏)

二、五代行炉的特征
      五代承袭唐代遗风,在行炉的口沿与炉体下部束收处,有了与前代微妙的变化和差异,从敞口到平沿,从炉体斜收到折收,都呈现出五代这一时期独特的风格。

图4

      1、白釉行炉。
      白釉折沿行炉(图4)。其器平沿微下垂,斜腹底部下圆收,施半釉,留有化妆土和罩透明釉的痕迹。炉体施乳白釉 ,胎呈深灰色。外腹下起凸棱 , 下部折收, 矮柄起台束收,柄足底无釉,底足呈喇叭状,足底内削斜边,足心呈内弦凹状。口径7.5厘米,边径10厘米,足径5.1厘米,高5. 7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5

图6


     白釉莲瓣纹行炉(图5)。其炉圆唇敞口斜腹,内腹施半釉,底心微平,可见施化妆土的痕迹。炉体施白釉,光泽莹润。炉外壁一周采用模印贴塑工艺,上贴三佛三莲瓣纹,下堆塑莲瓣纹一匝,托炉体上部。其口大部残缺,从截面处,可观其莲瓣纹的工艺制作手法,窑匠釆用堆塑技艺,为使莲瓣呈现出立体效果,以小泥饼围底柱贴塑一周(图6),再把模印的莲瓣花朵堆塑起来,使得莲瓣有上托之势,呈现给人们以花开见佛的美妙感觉。胎质为灰色与土红色交织,束腰处下残,口径大约10.7厘米左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7

  2、黄釉行炉。
     炉通体釉呈土黃色,圆唇平沿直口,内腹直壁下圆收。底足无釉,灰白胎。外腹直折收,矮柄部起三环状弦纹束收,底部呈喇叭足。足底斜切边,内收微凹,留有修足环圈痕。口径7.4厘米,边径10.7厘米,足径6厘米,高5.9厘米(图7)。(鹤壁市私人收藏)

 

 三、宋金时期的特征
      宋金时期,是鹤壁窑的黄金烧造期,也是世俗文化的滥觞期,其制瓷技艺在承传唐代(包括五代)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 其世俗之风的盛行,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和喜爱。特别是金代白地黑彩装饰技法,得以大发展。从点黑彩、绿彩,绘草叶纹、莲花瓣纹、牡丹纹等,直至文字的装饰。从视觉愉悦上升至文字的教化,行炉上的文化传递是佛教世俗教化的影响和反映,修行者在持香戒德的过程之中,以自身的修为与德名,将如香熏之馨气,传之远方,而传之久远,让一切众生在释者教化下,行慈航,积大德,登彼岸。

图8


 1、白釉行炉。
 白釉三足兽面行炉(图8)。凸形口,板沿。通体施乳白釉,炉体贴三足兽面足,足底腿无釉。此行炉有三足,这在众多行炉造型中是十分罕见的。该炉口径4.7厘米,边径10.6厘米,高5.6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9

白釉伞形行炉(图9)。炉口呈微微凸起,伞盖状(或谓蘑菇形)面沿,炉体施乳白釉至柄下,外体直柱状,下部折收,直柄落于足饼之上,底足凹状。其口径3.2厘米,边径8厘米,足径4.2厘米,高7.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0


2、白地点彩行炉。
      白地点黑彩行炉(图10)。炉身施乳白釉,板沿上有不规则的点黒彩,脱釉严重。凸形直口,腹内直壁斜收,内无釉留有弦状㾗。外壁炉身直下折收,下无柄足(残缺)。口径6厘米,边径13厘米,足径4厘米,高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1
   

白地点绿彩行炉(图11)。此炉板沿,凸口圆唇,施乳白釉。炉面和炉体下已残缺,板沿上点四撇绿彩,如柳叶状,有柳叶条条春意浓的美好寓意。炉口里无釉,留有化妆土的痕迹,灰黄胎。其器口径4.5厘米,边径11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2

3、白地黑花行炉。
    白地褐彩草叶纹行炉(图12)。凸口板沿,灰白胎,深腹内留有插接短柱,上绘三组五笔草叶纹(这类行炉上还有七笔、 有九笔的草叶纹饰) 。施乳白釉至束腰处,腹壁竖直呈柱形,下接束腰台喇叭口足,无釉。口径5.1厘米,边径12厘米,足径7.6厘米,高7.3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3


  白地黑花草叶纹行炉(图13)。此炉施乳白釉,胎质灰白,板沿上绘三组草叶纹,叶脉点画寥寥数笔,十分逼真形象,犹如叶子迎风飘动之感。口径腹内留有插接短柱,下部已残缺。口径4.2厘米,边径11.7厘米。(鹤壁窑博物馆所藏)

图14


 白地黑彩折枝草叶纹行炉(图14)。凸形口,板沿上绘宽窄环线圈纹,炉口处双环线圈纹,炉面与腹壁用黑彩绘三株折枝草叶纹。施乳白釉至足部,胎为灰褐质,深腹,下接束腰台喇叭形足。口径5.4厘米,边径15.5厘米,足径8.5厘米,高12.8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图15


白地黑彩凤鸟纹行炉(图15)。凸形口,板沿上绘三只飞翔(从残缺面分析应为四只)的凤鸟,笔法及其简练、夸张,凤尾羽翼舞动富有灵动飘逸之美,可见窑匠点睛之笔,无比传神。这在白地黑花行炉中,从尺寸及画工上,都是不多见的,堪称鹤壁窑白地黑花行炉的代表性器物。其行炉下部残缺,口径7厘米,边径19.5厘米。(鹤壁窑博物馆所藏)

图16


4、白地黑彩文句行炉。
      白地黑彩“十方诸弗(佛)”文句纹行炉(图16)。凸形口,板沿深腹,腹内无釉,留有下插接柱。炉面施乳白釉,上使用黑彩写“十方诸弗(佛)”四字行书文句。炉体下部残,口径5厘米,边径12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7


    白地褐黑彩“香花清水”文句纹行炉(图17)。凸口板沿,灰黄胎,浅腹无釉,内留有插接柱体。施白釉至束腰处。板沿上书“香花清水”四字行书文句。下接束腰台大敞口喇叭形足,足边卷凸。口径5.1厘米,边径13,足径7.4厘米 ,高12.8厘米 。(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18


 白地黑彩“好士且行,莫问前呈(程)”文句纹行炉(图18)。板沿凸形口,沿微下斜,浅腹内留插接柱体,施乳白釉至腰台下。沿面黑彩书“好士且行,莫问前呈(程)”八字行书文句,土黄胎质,下接束腰喇叭形足。口径4.1厘米,边径12厘米,足径7厘米,高7厘米。(鹤壁市博物馆所藏)

图19
   

白地黑彩“田蚕万倍”文句纹行炉(图19)。板沿凸口,腹内无釉,留有插接柱。施白釉至束腰处,板面上黑彩书“田蚕万倍”四字行书文句。灰白胎,束腰台,喇叭足。口径4.1厘米,边径11.5厘米,足径6.6厘米,高6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20
 

白地褐黑彩“长短经仲”文句纹行炉(图20)。凸口沿有磕碰,炉面施白釉。板沿上用褐黑彩书“长短经仲”四字行书文句,炉体下部残缺。口径5.4厘米,边径12.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21
 

5、白地剔刻花行炉。
      白地剔刻莲瓣纹行炉(图21)。凸口唇,宽板沿微下垂。面施乳白釉,上剔刻莲瓣纹。灰白胎质,炉面有残缺,束腰台,喇叭足。口径8厘米,边径约16厘米,足径7厘米,高11厘米,出自鹤壁寺湾窑。(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22

    6、三彩行炉。
     三彩三足兽面行炉(图22)。圆唇微凸,板沿 ,凸形口径。炉面与炉身施绿釉,炉体贴三足兽面足,施黄釉,炉底部与足腿底部无釉。该炉口径8.4厘米,边径14.6厘米,高8.6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图23     

7、酱釉行炉。
    酱釉行炉(图23)。板沿,微凸形口,边沿微下斜,炉面有残施酱釉,体身施茶叶末釉,口径腹内留有插接短柱,束腰台下已残缺。口径4.5厘米,边径11.5厘米。(鹤壁市私人收藏)

 


    四、文字纹行炉的特色与社会、审美以及人们的文化心态
    金代鹤壁窑在这个时期所烧造的行炉特征是:其口沿与唐以及五代的行炉相比较,所呈现的口沿演化成为板沿。炉面宽阔的边沿适用于窑匠题写文字,这些文句与俚语很好地表达持有者的心声,又能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彼此之间的心愿,传递着教化作用,影响着社会时风,成为当时社会与人们所要表达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的外化表现。从文句上可归纳出四种文化现象,如下所示:
      1、释家思想的文化表现。
     行炉的前世今生是“豆”形的灯盏,是古时家家必备的照明器皿。做为释家修行者的持用之具,其功能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照明上升为礼佛行香戒德的工具,既表达修行者对释迦的虔诚之心,又表达修行者通过自身的修为,把释迦慈悲思想如馨香之气,飘之久远。如行炉上的“十方诸佛”、'香花供养”、“香花清水”等。以香花虔诚的敬礼,让释迦护佑众生,表达“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的思想,使众生闻其香、悟其道而脱离苦海,达到人生的圆满。
      2、儒家思想的文化表现。
     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以“俢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至高理念 ,追求儒家入世的信条。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当起社会与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实现着忠君报国而名垂青史的崇高理想。在行炉上所呈现的“国王父母”、“与人为善”、“好士且行、莫问前呈(程)”、“国泰民安”、“天下太平”、“家眷平安”、 “长短经(轻)仲(重)”等等。皆是儒生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也是孔子一生追求“克己复礼”的外化。
      3、道家思想的文化表现。
       道家思想以“无为而治”,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黑白两色行炉有老子“知其白,守其黑”其思想的体现。其板沿上所书  “清净道德”、“天地日月”、“春夏秋冬”、“风调雨顺”等文句,所表达出上可仰观天文,下可俯视察地理,顺应自然之规律,以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有天之道,谓阴阳。地有地之道,谓柔刚。人有人道,谓道德。天地人而达合一,顺天地之理,行大道之规,则万物繁盛,而社会昌盛。
      4、世俗思想的文化表现。
      人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追逐名利是人的本性。行炉上书写的“田蚕万倍“、“招财进宝”、“招财利市”、“宜蚕大吉”、“长命富贵”、“五谷丰登”、“出入通达”、“称心如意”等等。都是当时社会世俗功利色彩的反映,也是人们祈盼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鹤壁窑行炉从唐代至金代近四百年的烧造史,都深深打上了社会发展变化与时风变迁的历史烙印。从唐代鹤壁窑的行炉与宋金行炉的口径上比较,可以折射出社会风尚存留的痕迹。唐代鹤壁窑行炉的口径一般在9至12厘米之间,而宋金时期的行炉口径一般也就在4至6厘米之间。唐代行炉窄口沿到宋金的板沿,都给人们呈现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显著特征。从行炉上点彩、划刻到绘叶草纹、文字纹,以及形制上微小的改变,工艺流程的改进,都可以观察和了解一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揭示一个时代人们的价值取向,为研究当时社会审美情趣和人们的文化心态,提供了实物标本和佐证依据。

 

作者:李建东

单位:河南省鹤壁市文联

地址: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大道213号市政府第三办公楼二楼西

邮箱:hwssrs@126.com

手机:13033890223

 

 


 (此文发表于《收藏界》杂志2017年第9期,总第189期,19页至39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