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因瓷再续艺术缘






[日期:2017-10-10]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郭琳山卷》  作者:王文章 陈是吾 郭艺 [字体: ]

      讲述者:嵇锡贵(郭琳山妻子)

      琳山是1965年毕业的,分配到江西景德镇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2000年改名为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我与他同年大学毕业分到研究所工作,与时研究所考虑琳山有美术特长而分配到研究所的工艺室,研究粉彩贴花纸工艺,同赖潘林工程师等人一起从事研究工作。

      琳山到研究所后就表现出他卓越的美术天分,并在陶瓷艺术中得到发挥,正因为琳山的艺术创作能力,得到时任研究所所长方综同志的赏识,把他从工艺室调到艺术室雕塑组,进行雕塑创作,从此他就走上陶瓷艺术创作的道路。

1967年油画风景写生作品之一

1967年油画风景写生作品之二

      我们到研究所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几乎创作都以革命为题材,琳山这时期创作了大量革命领袖的陶瓷作品。记得有一次,琳山在创作领袖题材《毛主席在井冈山》雕塑时,江西省革委会主席程世清到研究所参观,看到琳山在创作此雕塑,很感兴趣,就问他井冈山有没有去过,琳山说没有去过,程世清说应该去井冈山体验生活,他让琳山到江西省委宣传部开介绍信,到实地去采风。不久研究所就让琳山去南昌开介绍信。因为是省宣传部的任务,到了井冈山以后,顺利地采访了很多老革命,并现场写生,画了很多头像,这些珍贵的头像写生素描保存至今。回景德镇后他创作了大量革命领袖的头像雕塑,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雕像。做朱德雕像时,朱德的女儿来到研究所参观,看到雕像后说很像。只是遗憾当年没有条件拍照留影,因此当年的情景和作品都没有保留。

      1968年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分子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我们俩被扫地出门,户口也迁到农村,下放到寿安公社朱溪大队劳动。过了几个月,涌山煤矿要画大型的毛主席像,这是在矿井前面的相当二层楼高的墙面。这里一共有两个矿井,前后共画四幅,在洋铁皮上用油漆画,画《毛主席去安源》等革命题材。我当时已怀孕六七个月,所以主要由琳山画,我打点下手,幸亏琳山的绘画能力强,画得很好,落成典礼时,让我们俩上主席台,戴大红花,每人赠送《毛泽东选集》一套。

      在农村近六年时间里,我们除了画宣传画,也没有再从事艺术创作,加上研究所“文革”期间两派斗争很激烈,我们俩出身不好,只能靠边站,后又出现了现行“反革命”集团,我俩也被牵连进去,最后弄清楚是冤假错案,由江西景德镇公安局发布平反通告,现通告我们仍旧保留至今。

      1974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俩回到了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琳山依旧回到艺术室雕塑组,从事雕塑创作。

1975年作品《人物素写》

      回到研究所后,国家提出开门办所,让优秀的技术力量去辅导帮助其他地区的陶瓷厂,研究所选择了山西昔阳瓷厂。当时研究所组织了一个工作班子,工艺原料制作、釉料的技术人员,以及釉上彩组与釉下彩组都有人去,还要有做雕塑的。1975年琳山与张育贤去了山西,琳山主要辅导瓷厂的人做瓷雕。他在瓷厂辅导专业的同时收集了很多当地的民间剪纸,抓紧时间画了大量的速写,虽然生活很清苦,但他的收获很大。他个性很随和,与当地的工人相处得很融洽,存瓷厂做了一批动物瓷雕,可以作为产品生产,对瓷厂帮助很大,影响也很好。

1976年作品《井冈山老人肖像速写》

      1976年琳山接受上海锦江饭店设计制作造型餐具,琳山创作设计了螃蟹雕塑餐具,是专门为接待国外元首用的。外形是一个鹅卵石上面有一只螃蟹,打开盖子,里面是盛蟹黄的。琳山利用陶瓷釉色装饰,表现形式很写实,螃蟹采用花釉装饰,鹅卵石是结晶装饰。花釉与结晶釉在同一气氛中很难烧成,而琳山的雕塑造型餐具烧出效果非常理想,这因为琳山在同济大学是学硅酸盐专业的,对工艺配方、烧成有研究,他既懂工艺又懂艺术,这样的人才非常难得,所以对后来创作高温装饰的瓷雕是有利的。琳山圆满完成螃蟹餐具制作任务,有一件展示在部研究所的陈列室。有一次外商看到了这件作品,提出要购买,研究所领导说这是珍品不卖的,并开玩笑说这只螃蟹有多重就用多重的黄金来换。没多久,这只螃蟹从陈列室被盗,至今没有破案。

1977年,郭琳山(左一)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大型浮雕的创作现场

1977年,“‘八一’起义纪念碑”大型浮雕创作人员合影(右一为郭琳山)

      1977年琳山参加南昌“八一”起义纪念碑大型建筑浮雕的创作,当时有来自三个省的雕塑专家参加此工程,广东有以潘鹤为领导的一批专家教授,浙江以美术学院的教授为主,有叶庆文、王卓如、高照等。江西省陶瓷学院教授尹一鹏、周国桢等,另外还有熊钢如、琳山等,都是雕塑界的精英。当时组织了许多解放军做模特,摆作战动态,至今纪念碑在南昌已成为标志性的建筑物。

      琳山造型能力很强,写实基础也好,他创作的《周总理半身像》白瓷雕(没有上釉),神态非常逼真,研究所把一尊周总理半身像瓷雕送给邓颖超同志,后来她把这尊总理像送到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这尊总理半身像,是总理手捧文件在做报告,人物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得到社会好评。琳山的艺术成就逐渐得到认可,在研究所被任命为雕塑组组长,当时雕塑组有康家钟、张育贤、涂金水、杨苏明等人。1980年与康家钟、张育贤一起创作《十八罗汉》大型系列瓷雕,这套瓷雕形象生动,突出了不同罗汉的性格,不同面部表情和不同姿态,也得到社会收藏界的认可,为单位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琳山在景德镇陶瓷雕塑界知名度很高,也常常被邀请到陶瓷学院给学生上课,学生们也经常到他的工作室学习。景德镇陶瓷学院多次聘请他为毕业答辩委员。对于上门求教的大学生,他都耐心指导和授课,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对年轻人的好学他都会给予赞誉和鼓励。

1983年青花瓷雕作品《梳妆少女》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琳山钟情于动物雕塑的创作,因此他多次到动物园写生,对走兽、鸟禽认真写生,为日后创作动物雕塑收集了第一手资料。创作了很多动物高温釉瓷雕,有《鹰》花插、《骆驼》《卧豹》《鹌鹕》《日出》《卧虎》《袋鼠》等。他发挥了自己硅酸盐专业特长,采用各种高温花釉的色彩肌理,与雕塑的造型相结合,突出了陶瓷材质的美感;这期间他又创作了很多高温人物瓷雕,如青花瓷雕《梳妆少女》《问天》《祖冲之》《向往》等,在瓷雕艺术上他探索走出了自己的路,形成了个人的风格特色。

      1986年因要照顾在杭州生活的老母亲,琳山与我商量决定从江西景德镇调回杭州。当时经蒋文渊介绍,我们来到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与时任研究所所长的邹启枚先生见面,谈了我们的情况。邹启枚先生是一位非常爱惜人才的领导,他与所里其他领导商量后,当即决定让我们调入研究所,当天下午就让我们把商调函带回去,于是琳山与我作为浙江省引进的人才,很顺利地调回到杭州,进入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

      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没有从事陶瓷专业的人员,由我们来开创陶瓷艺术专业的创作研究主路。来到杭州后没有任何条件做陶瓷,存这种状况下,琳山承接了城市雕塑,还帮助老余杭做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蜡像,设计室内装修等工作。没有条件做陶瓷,只有靠自己创造条件做陶瓷,寻找杭州的陶瓷厂开发产品。当时,所里还与金华古方陶厂合作,通过一年的努力完成轻工部下达的科研项目“陶瓷稀土工艺灯具”和“老酒瓶烧制的窑炉改进”。琳山是主要的设计制作人员之一。从部级项目经费中研究所购买了高、低温电炉,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此有了一些陶瓷设备,可以创作釉上彩的陶瓷作品。

江浙陶艺交流座谈会合影《前排左三为郭琳山》

      1987年我们被轻工部工艺美术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定,获中国首批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当时浙江省获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的人只有三位,邹启枚、郭琳山、嵇锡贵。之后就由我们三人和浙江美术学院的几位教授组成浙江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归浙江省人事厅和浙江省二轻厅主管。从1988年开始,我们历年被聘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琳山也被任命为陶瓷室主任。研究所的陶瓷专业在我们的努力下,逐渐地打开了局面。我们下基层辅导市县的陶瓷厂的业务,培训人才,到各地调研浙江的陶瓷发展状况,开展系列的专业交流活动,几乎所有的时问都用在专业上。

1988年陶塑作品《黄河魂》

      1988年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始要个人完成经济指标,我同琳山是高级职称,所以经济指标也是全所最高的。我们就对外承接大型壁画工程,担当了浙江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大型陶瓷釉上彩壁画《春溢蚕乡》设计制作,整幅壁画有54平方米,从设计、绘制、烧电炉,安装用了大半年时间。完成经济指标,才腾出手来创作陶瓷作品,用我们的话说是用金钱买时间做作品,之后又要想方设法承接完成第二年的经济指标的项目。当时琳山思想压力很大,但他始终坚持专业创作,把他的才华运用在大型浮雕壁画的创作中。琳山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学术活动中心设计创作大型装饰浮雕壁画《向往》《科学之音》等,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实验中心设计制作大型室外雕塑《生命的细胞》和门厅壁画《科学之春》,又为上海复旦大学邵逸夫圆形讲学厅设计制作浮雕壁画《复旦之光》。这几幅大型浮雕壁画均采用新型建筑材料“高强石膏”,画面采用不同块面、厚薄、高底的形状拼接,艺术效果新颖、现代,这种材料是国内首例运用在建筑壁画的艺术装饰中,受到一致好评。

      从这几幅设计图来看,琳山的艺术思维是超前的,人物形象也是很现代和夸张的,他的确是一位雕塑方面的优秀人才。那段时间做的陶艺作品如《黄河魂》,他前前后后做了好几件,一件比一件夸张、抽象,在似与不似之间,通过作品给人以气势磅礴、大气、厚重的感觉,有种使人奋力向前拼搏的精神力量。
1992年由浙江民间工艺节组委会主办“陶艺人家”作品展,郭琳山、嵇锡贵、郭艺共同展出160件作品,由中国美院博士生导师邓白教授题写“陶艺人家”并作前言。原浙江省副省长翟翕武到场祝贺,并题诗一首:“琳琅满目称世家,贵宾满堂齐声夸。陶人辈出青于蓝,艺海如今献奇葩。”中国美院教授邓白先生、王伯敏先生也到场参观祝贺。

      1995年,嵇锡贵与郭琳山为杭州电视中心设计制作的大型陶板浮雕壁画《历史的长河》的设计图纸

      1999年琳山从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退休,我们一起在杭州三墩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买了窑,泥料等设备,又在附近的信鸿花园买了一套房子。在三墩工作时,就住在信鸿花园,琳山与我共同创作了一大批作品。琳山创作了《弘一法师——李叔同》和一批动物雕塑。为了创作李叔同的瓷雕,找了很多资料,力求人物形象准确,南宋官窑釉装饰也很生动,此作品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2000年开始创作青花斗彩婴戏瓷雕,先做了三个造型,有《卧娃》《倒立》《放爆竹》,后又逐渐增加婴戏瓷雕。在创作时让小外孙丕丕摆出动作,他很受启发,所以十个婴戏作品很生动,讨人喜欢,又做了《放飞》 《吹气》《跳舞》《拍手》《仰望》等。2008年创作了最后两个婴戏作品名为《捉迷藏》,一共为十个婴孩的造型。他本想在有生之年完成一百个造型,称之为《百子图》瓷雕,只可惜留下了遗憾。十个婴戏作品动态、神情非常可爱,青花斗彩装饰后,就更为完美,引起收藏界的关注。

      琳山的青花唐女系列,开始一个是坐姿的造型,刚那时还没有窑,需到萧山的杭州瓷厂去制作。2000年我们成立了贵山窑陶瓷艺术工作室后,唐女系列中的《卧唐女》和一对《唐女舞》都是在自己窑中烧制的,琳山从混稿到翻模、注浆、吹釉、烧窑都亲自动手,我帮助画青花,成瓷后脸部稍作装饰。四个唐女有静态又有动态,人物造型吸取了唐代仕女丰满的身段,高耸的发髻。唐女系列给人安闲悠然自得的富态,唐舞女婀娜多姿,形态优美。

      在以后的时间里,琳山注重研究、开发、传承杭州南宋官窑的工作,做了一批南宋官窑釉瓷雕,如《伏虎罗汉》《降龙罗汉》《钟馗》《达摩》《药王孙思邈》等。在浙江从事陶瓷雕塑的人比较少,做南宋官窑釉瓷雕的就更少。南宋官窑是薄胎厚釉,而且瓷雕里面也要上釉,这和一般的瓷雕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制作工艺和烧成工艺也很复杂,往往会出现变形、开裂、剥釉等毛病,他就从原料配方和釉料方面去摸索研究。

      讲述者:郭艺(郭琳山长女)

      印象中父亲身边总是一支画笔,一团泥。

      小的时候就佩服父亲画什么像什么,时间久了我觉得父亲就应该是这样的。父亲非常爱画,看到感兴趣的东西就随手勾勒几笔,绘画似乎是他表达和记录世界的手段。他的画本永远精彩纷呈,动物、人物、风景什么都有,线条灵动、准确,我孩童时的图画书就是父亲的画本,它总是吸引着我。

      父亲在部研究所有一间单独的工作室,工作室有一个陈列柜,摆放创作的作品,陈列柜里随着创作的作品进行调整和变化。父亲的工作台上除了工具便是一本速写本,他对自己的专业很投入,总是习惯先做小泥稿,然后再进行创作加工。父亲早期的人物作品比较写实,除了领导人或名人雕像外,他创作的人物造型也很严谨,常常会在人物结构处理上,让人给他做个示范姿态,来分析自己的雕塑造型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人物的形态结构要求严谨。当他投入工作时,就会长时间待在办公室,常常是母亲让我去催促他回家。父亲对陶瓷动物塑造有着独特的才华,他的动物造型写实洗练,经过艺术的再现,体现的张力与美感,当然,这与他画过无数动物的速写有关。上海动物园、北京动物园、杭州动物园都曾留下他的足迹,每一个动物的姿态,他要反复地写生,为创作动物雕塑打下坚实基础,动物的形态在他的写生中已被艺术地改造了。

      父亲熟知陶瓷工艺,在创作陶瓷雕塑中,每一个环节的工艺他都会考虑的很周全,因此他的作品烧造出来后,品质非常高。父亲认为他的专业不是陶瓷美术创作,因此,在艺术创作中非常努力和谦逊。每次创作作品总是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母亲也是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由此她就成为父亲作品的主要品鉴者,他们在专业上相互促进,彼此互补。在形影不离的生活中,虽有各种摩擦,然而专业的共通性,使他们总是走在一起。

      我13岁正式师从母亲学习陶瓷彩绘技艺,进入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后,与父亲成为同事,每天我都可以到父亲工作室,看他做雕塑,他常常会问我像不像,喜不喜欢。我也很爱看他做雕塑,每一小块泥巴添加上去的手势与感觉,非常吸引我,一直以为父亲做雕塑就是一种享受。每每看到塑造成形的雕塑,我都觉得很好,总是纳闷父亲为什么要花费很多时间不断添加和修改,可是过一段时间再看,作品与之前大不一样,生动而有张力,父亲告诉我,陶瓷雕塑一定要有体量感,否则在成型的过程中,由于翻模、上釉、烧成等工序都会减弱雕塑的体量感觉。父亲在创作过程中,他的理想形态是烧成以后的作品,为此他总要在不断的琢磨中反复推敲自己的作品。

      当我在创作陶瓷作品时,父亲指点最多的是对工艺的理解,由于他对于陶瓷工艺制作的了解,经常帮助我熟悉工艺的基本原理,为我的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而多次的实践证明,父亲的考虑总到关键处,于是,我非常在意父亲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每每在工艺上遇到问题,我也总是请教父亲,而每次都会轻松化解。

      一直以来,在陶瓷创作中,我从未有过危机感,想着自己的至亲就是优秀的陶瓷艺术家,在我的陶瓷创作道路上,他们会一直引领我,帮我解决创作上的问题。可是天不遂愿,父亲就这样离开我们,他走得很匆忙,也很突然,自此我才幡然醒悟,父亲的技艺经验我还没有认真去了解,父亲创作中的所思所想我都来不及与他探讨。庆幸的是,父亲把他毕生的艺术成果留下来,让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细细体悟他的一切。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