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罐窑位于开阳县双流镇双永村瓦罐窑,肇始于宋代,由于宋元以生产陶瓮和陶甑为主,初名瓮甑窑,因为窑址位于乖西山下,也叫乖西窑,瓮甑元初讹为雍真,明初开始以生产瓦罐为主而更名瓦罐窑,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元史·地理六》顺元等路军民安抚司有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和葛蛮雍真等处,《新元史·宋隆济》:“宋隆济,雍真葛蛮土官也。大德五年叛。”并称有“同官达鲁花赤也里千”,宋隆济抗元时也里千携带“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逃到底窝紫江总管府避难被宋隆济缴获(现藏于黔西县文管所),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等据此认为元代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葛蛮雍真等处和雍真等处都是同一个行政区划,都在今开阳县境内。《贵阳府志》卷39:“雍真乖西葛蛮等处,葛蛮雍真等处,乖西军民府……按乖西正司在今开州东北四十里,乖西副司在今开州西三十里;又,开州西北七十里义里有瓮枕寨,即雍真也。”元初宋隆济任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土官,治所在雍真即宋代瓮甑,大德七年(1303)平定宋隆济后,其侄宋阿重因为平定有功升任顺元宣抚同知建同知衙(今开阳县双流镇白马村同知衙)并取代宋隆济领有雍真乖西葛蛮之地,因此元初雍真即宋代瓮甑之讹,宋元瓮甑窑就在今双流镇瓦罐窑,元初因此置雍真(乖西葛蛮)等处于瓮甑窑附近,近几年经过文物普查在双流镇和城关镇交界处一带发现许多瓮葬,双流镇民间也发现有古代陶甑,瓦罐窑发现不少原始古朴的陶片,都证明宋元瓮甑窑址就在今双流镇瓦罐窑。宋隆济平定之后,至大四年(1311)设乖西军民府于大乖西(今开阳县城)隶播州宣抚司,雍真等处则北移至与播州毗邻的乌江南岸,后讹为瓮枕(今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瓮枕),乖西仍在乖西山(今双流镇),为了区别元初的雍真乖西葛蛮等处和后置的乖西军民府,才把乖西军民府称为大乖西。根据在开阳县城关镇与双流镇交界处一带发现的陶罐葬所用陶罐古朴原始,仅有简单的圆圈纹装饰特点,结合当地明初入黔的李氏和姚氏布依族等与陶罐葬并无直接关系等情况综合分析,可以基本确定瓦罐窑的前身就是宋元瓮甑窑,是贵州目前已发现并传承至今的最古老民窑。《元史·地理六》新添葛蛮安抚司所辖有光州、瓮除、瓮门和米坪等临近州(等处),《贵阳府志》考证,光州在今开阳与修文交界处光斗河,米坪在今开阳县米坪乡;据此推测,瓮门当在今贵阳市乌当区长坡村瓮门寨,也叫翁门;瓮除在今开阳县南江乡翁初,也叫瓮初,可见宋元时期水东以生产瓮而命名并沿用至今的地名不少。开阳发现的众多瓮葬也叫瓮棺葬,除开阳之外,惠水县太平乡等地也有发现。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设置贵州前卫后,就在乖西(今开阳县双流镇)设置小旗驻军屯田,屯田军士从南直隶(今安徽一带)带来了寿州陶艺,瓦罐窑陶窑受到寿州窑等影响,开始了水东土陶与外来陶艺的第一次交融。万志卷三《贵州前卫·职官》:“葛瑶直隶寿州人,从军。洪武四年功升本卫百户。”瓦罐窑正是从直隶军士带来了寿州(今安徽寿县)等陶艺后才逐步改进提高的。《明宣宗实录》卷112:“宣德九年九月丁丑 贵州都司奏:‘贵州宣慰司所辖谷王舟等六寨、乖西蛮夷长官司所辖十四坪、崖底等十三寨……等处苗贼,数聚出劫杀人口,抢掠马牛,烧毁房屋。’上敕总兵官都督肖授及贵州三司各遣官体覈抚谕。若终不服,调兵剿之。今双流镇附近仍有岩底等寨,由于乖西辖地崖底寨等处蛮夷不服管辖,明初才在今双流镇一带驻军屯田。瓦罐窑一带明清为乖西司地,瓦罐窑西一公里有地名格九,就因为是明初军屯田小旗驻地而得名。所谓格九,指的是贵州前卫前千户所十百户格都堡(今修文县六屯乡都堡村)第九小旗,按光绪《凤阳县志》和修文六屯嘉庆《何氏族谱》,格都堡何氏始祖何济川,原籍凤阳,正统初随军征云南后奉命驻守格都堡屯田,格都堡辖十小旗,按《贵阳府志》,至今有迹可循的有第五小旗格五(今六屯乡政府驻地),第六小旗格六(今六屯乡都堡村格六),第七小旗格七(今六屯乡长田村),第九小旗格九(今开阳县双流镇用沙村格九),第十小旗格十(今六屯乡新堡村)。正统初随何氏入黔的江南军士驻格九屯田后,又带来了凤阳陶艺,这是瓦罐窑土陶与外来陶艺的再次融合。正统时水东宋斌宋昂等正在洪边大兴土木,兴建世禄堂、无边风月楼、会景亭、贞松亭和万松亭等建筑,需要无数砖瓦和陶制日用品,瓦罐窑由于正统时为宋氏生产砖瓦坛罐等陶器而兴盛一时。瓦罐是古代贵州民间对陶器的俗称,瓦罐窑因此得名,并名扬远近。由于正统时瓦罐窑的兴盛,还形成了一个著名集市养牛圈场。《嘉志·风俗·乖西司》引“图考云:乖西苗性类犬羊不通汉语 以十二支所肖为场 男妇持货贸易以供赋税” [3](p81) 所引《图考》成书于嘉靖之前,故明初乖西司(今开阳县双流镇)苗民已以牛马等十二地支为场,目前双流镇境内有史可查的最早的集市为明初养牛圈场,就是丑牛日赶集。民国《开阳县志稿》:“两流泉:该地俗称养牛圈。据前翰林院编修萧时馥《萧氏族谱》,萧氏以明季入黔,其二世祖萧应明,居开州养牛圈旧场……按其址,在瓦罐窑附近明代贵阳至遵义古道侧。其地距今两流泉二里许。又据马头寨《宋氏墨谱》残本,明季一支,搬移养牛圈。则养牛圈者,寨名矣,去瓦罐窑左近一里而近,宋氏世居之。嘉道间,宋氏数十户,咸同大乱后,该地之宋氏乃绝。今宋氏基址坟墓犹存。父老相传,养牛圈者,宋宣慰家养牛之所也(顷据朱桂辛氏由北平寄到《紫江朱氏家乘》印本亦云),距两流泉二三里。证以宋萧两谱,尤信。萧氏族谱称其姻戚之在两流泉者,必曰永兴场。永兴场者,据《钟氏谱训》及老万寿宫残石,则康熙元年,今两流泉开场时所命之名也,是永兴场与养牛圈为两地无疑。特养牛圈寨。驰名已久,故旧场为养牛圈场,及场移今两流泉。永兴之名不著,而养牛圈三字,随之移而不改。故《图书集成》皆书两流泉为养牛圈。”[1](p470) 查《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贵阳府部》所附《贵阳府疆域图》,开州东标注有养牛寨,却无永兴场。按民国《开阳县志稿》养牛圈场万历时迁至今双流镇,“两流泉市街:万历三十八年(1610),土官刘灏开场时修筑,乾嘉道时商务繁盛,人烟稠密。”只是由于永兴场之名不显,直到清代外界仍称为养牛圈或养牛寨,由于明初为水东宋氏养牛之所而得名。养牛圈场为明初至正统时瓦罐窑制陶业兴旺发达,又是宋氏养牛之所,加上驻军屯田及附近朱砂开采逐步兴盛的结果。万历《黔记·贡赋上》:贵州前卫前所“十百户窑厂贰邱 南至大塘冲路 西至仡佬坟 北至旧窑地”。 与瓦罐窑毗邻的格九明代为贵州前卫前千户所十百户九小旗驻地,万历时格九附近有旧窑地和窑厂等地名,瓦罐窑附近至今还有宋家大田、窑孔、上窑、下窑、瓦厂和仡佬寨等地名,格九东距上窑不过一公里。经过地名普查,上窑、下窑分别为上瓦罐窑和下瓦罐窑的简称,因为曾是明代烧制瓦罐的陶窑而得名,上瓦罐窑即《黔记》所记旧窑地,由于地处黔蜀周道上并最早建瓦罐窑厂而名旧窑地;下瓦罐窑就是《黔记》所记窑厂,由于嘉靖时新开窑而得名窑厂;瓦厂则是明清时专门烧制瓦而得名。瓦罐窑陶窑在清代康乾时期再次兴盛,因为当时乖西(双流镇)和洋水(开阳金钟镇)一带朱砂开采十分兴盛,朱砂矿达数十家,民国《开阳县志稿》:“当乾嘉之际,汞厂极旺,他处姑不备论,即白马洞一带矿工,恒在万人左右。其工人多来自东路,矿主年年均遣人至思南一带募之。”[加上永兴场(双流)商人住户及洋水、用沙坝、热水一带朱砂矿工人,数万人的锅碗碟盏和坛坛罐罐等日用陶器,加上数万人新建房屋、商铺和寺庙等建筑所需砖瓦,大多靠瓦罐窑陶窑提供,可见其陶器生产兴盛无比。故瓦罐窑是目前水东,乃至贵州已发现并延续至今的最古老的陶窑,是名副其实的水东土陶发祥地。近几年开展文物普查时,先后在瓦罐窑、上窑、下窑等地发现不少原始古朴的陶片,可证瓦罐窑确实是宋元明水东陶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