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以针代笔 精雕细琢——耙花






[日期:2016-03-07]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耙花,是一种出现于乾隆时期的一种瓷器装饰艺术,也称轧道。作为一种工艺的描述,“耙花”一词,更加具体、准确、形象。
 
 
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然后再进行低温的烧制。
 
 
耙花的耙,就是在釉彩上做精细的刻画。这一个字,仿佛让我们看到耙花匠师,凝神静气,手中稳稳拿捏住耙花针,头靠得很近,眼睛紧紧盯住器物的细部,一针一针,如临大敌。
 
 
这种装饰方法一般都是满装饰,纹饰细小。对匠人而言,是一种重复、枯燥、细致的苦活:既费眼费神,又必须精神专注,心手相应,一丝不乱。一个细小的失误,就有可能破坏整件器物。比如哪一针稍重,有可能在烧制后,造成局部的小片釉彩剥落。对于耙花工艺而言,这意味着全部的失败。
 
 
一般而言,耙花是刻画单一的连续纹饰:最常见的是卷草纹,金钱纹,锦地纹等。耙花的花,指得就是这个。
 
 
如果要刻画不连续的画面,比如在锦地纹中夹以龙纹凤纹乃到花鸟鱼虫,难度就更大得多。
 
 
还有一种,难度上介于前两者之间,就是在连续的扒花纹饰基础上,施以粉彩的彩绘。举凡粉彩能画的,理论上都可以。而粉彩做画,几乎无所不能。
 
 
如果要追究这种装饰手法的历史,或许是传统陶瓷刻花工艺的一种延伸和极致的表现,也是皇室审美的特殊要求。这种装饰手法,在单一的色釉上,远看并不显著;近赏方能细细品玩。体现出一种含续的意韵。貌似不起眼的一个单色釉小件,细审之下,却发现非同寻常的工艺之难,技艺之巧,令人陡生赞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