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探秘“四普”新发现——重庆市高新区流水岩窑址






[日期:2025-04-12] 来源:考古文博学院  作者:佚名 [字体: ]

12月10日晚10时许,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普”工作组接到文物线索,有游客在歌乐山林区徒步的过程中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青花瓷片集中堆放。工作组及时与该名游客取得了联系,获取了照片、位置等基础信息。经集中讨论,初步判断该瓷片堆积区应为一处民国时期的瓷窑遗址。鉴于该遗址堆积已充分裸露,为尽快掌握遗存信息,切实保障遗址安全,学院“四普”工作组经与重庆高新区文物管理部门沟通,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于次日前往遗址区域展开调查。

图一  重庆高新区流水岩窑址航拍

经调查,该遗址位于重庆高新区西永街道歌乐山西麓,属林区范围,遗址遗存集中分布于乡村道路一侧山坻,由南向北整体可分为两区,西南侧为废料倾倒区,东北侧为制瓷区。废料倾倒区整体堆积约达3米,堆积物以废弃青花瓷片为主,零星可见破损窑具、窑泪。经标本采集观察,该处堆积遗存瓷片以实用器为主,包括碗、盘、匙、盅等器型,多为烧制失败的瓷器,存在破损、失圆、粘连等问题。该处堆积瓷片性状相对统一,胎体灰白间有杂质,胎面略显粗糙,青花釉色鲜艳,推测为洋蓝料,主体图案多为印花,以团鹤、团寿等纹样为主,符合民国时期民窑瓷器的一般特征。该区堆积上下层位标本性状无明显差异。

图二  重庆高新区流水岩窑址废料倾倒区堆积剖面

制瓷区地表存在局部硬化现象,未见窑炉等遗迹,周边可见数量较多的匣钵、支具等窑具及少量窑砖。经当地村民回忆,该处在20世纪60~70年代确存有窑炉等制瓷设施,后逐渐坍塌。

图三  重庆高新区流水岩窑址制瓷区

现场可见,该遗址周边植被茂盛,以遗址区为中心,东北向约100米为一处自然水域,南侧约50米零星发现有高岭石,符合瓷窑靠近水源地、原料地选址的一般原则。除此以外,遗址周边的路旁亦可见同性状瓷片遗存,经现场走访,应为道路修建翻土所致。

歌乐山区在清代至民国时期分布有数量较多的民间窑厂,制瓷、售瓷兴盛一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青草坡窑址和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本次发现的流水岩窑址位于青草坡窑址西南方向约6公里处,遗存瓷片与青草坡窑址晚期产品整体风格相近,对于反映晚晴民国时期歌乐山区瓷器制作的整体面貌、研究其瓷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补证价值。

此次流水岩窑址调查是学院“四普”工作组主动收集文物线索,高效推进调查保护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也是在文物田野调查中运用新技术、贡献新力量的又一次成功实践。“重师人”勇挑重担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收获了广泛的认可。

图四  “四普”工作组对重庆高新区流水岩窑址开展数据采集

图五  重庆高新区文物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和“四普”定点专家现场指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