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陕西古代名窑:澄城尧头窑






[日期:2015-03-03]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隋唐时期。澄城尧头窑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音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一直称谓至今。

        尧头窑遗址东至白家城,北至澄白路,西至西坡村,南至沟边,约四平方公里,整个遗址包括古遗址窑址,瓷片堆积层,古民居建筑群、古道、古树、作坊和高岭土等。

        据有关资料和“仰韶文化”考古推断,尧头窑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另据明朝澄城县志载“澄城紫砂”始于唐(公元618年),明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瓷器”。清嘉庆县志载,澄城产紫砂器,朴实耐用,民国十五年《澄城附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其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余皆寻常之物。可见澄城尧头窑迄今已有千余年烧制陶瓷的窑火延续的历史。属我国北方黄河流域著名的民窑之一。

        古往今来,澄城尧头窑烧制的瓷器,大部分是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用品,种类繁多。诸如缸、盆、碗、炉、罐、瓶、盏、托、灯、玩具等,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施釉,用倒焰式的馒头窑烧制,采用当地蕴藏的大量的高岭土,白碱土,其主要以黑釉为主,兼烧青釉、杂色釉。运用刻划花、青花、铁锈花及黄、褐、蓝、酱、窑变釉等进行装饰,题材极为广汜。常见的有挺拔秀美的缠枝牡丹纹,也有栩栩如生飞禽走兽,多子多福的石榴纹,连年有余的莲花纹,喻意长寿的桃纹,五行的八卦纹,花鸟鱼虫,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等。无论是划花、刻花,形象均生动活泼,笔法简洁豪放,结构严谨匀称,造型挺秀大方,从而构成了澄城尧头窑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尧头窑的带盖小罐,堪称一绝,代表天地合一的各种形态的小罐,盖子上有的爬着老鼠,活灵活现,圆圆的肚子喻意着来年丰收的喜悦。以老鼠喻多子的生殖繁衍符号,以罐盖(弧形)喻遥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有的罐盖上站着狮子、狗熊、猴子、造型用作纽手等等,如把他们一字排列,如同群兽表演,妙趣横生。尧头窑生产的“懒婆娘”,更是一绝,这可能也是一大发明,这是人类最早管理小孩的工具,可能是“仰韶文化”遗存的韵味吧。这些尧头窑的部分陶瓷器,既在见证着历史,像是对世人在诉说着什么。

        澄城尧头窑的可贵之处还在于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老祖先遗留下什么,就延续着什么,不受任何达官贵人的意志所影响,因此上种类繁多的器型,大小不同的规格,丰富多彩的纹饰独树一帜。它以典雅朴实和遒劲雄浑的风格,反映出历史的原貌和时代气息,博得众人的喜爱。因而,它的制瓷技术才得到长期的传播而生生不息,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少有的民瓷代表。在黄河流域的西北地区东部遗存着大量的澄城尧头窑器皿和器具,祖祖辈辈就这样传承下来了。

        有人说,澄城这个地方太神秘了,盛产陶瓷的尧头窑是一个缩影,何日能将神秘的面纱揭开呢?它处在澄城、白水、蒲城三县交界,西邻洛河水系,县境内几条支流经尧头汇入洛河,水量充沛。这里曾山清水秀,森林茂密,植被完整,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动物化石,是澄城先民们最早居住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这里地质地貌复杂,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石、坩土(高岭土)、硫铁、铝土和铁矿等。优质的水源,数以万计的坩土(高岭土)和煤炭资源,为古往今来烧制陶瓷提供了原料保证,制作陶瓷就地取材,用料用水用煤十分方便。这里的能工巧匠,多才多艺的窑工,制瓷技艺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祖先学来的,子承父业,父承祖业,至于传承了多少代,多少人,他们谁也说不清楚,据李氏家谱记载,就有五百多年的历史。

        澄城尧头窑是一个历史的话题,科学的话题,永远说不完的话题。虽未引起专家学者的重视,但有些观点仍发人深思。考古界的学者认为,尧头窑遗址大量的古瓷片和民间传说,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在北方不少地方,发现出土为数不少的黑釉瓷器,多年来找不到窑口,当看到尧头窑遗址和藏品后,感慨地说,这下可找到了“根”,它的考古学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美术书法家眼里,尧头窑刻划花堪称一绝。做好的毛坯施釉后,老艺人以刀代笔,随意娴熟的了了数刀,就将一幅幅喻意深遂的图案跃然其上;铁锈花青花则色彩对比强烈,明快清晰,质朴大方,所绘纹饰淋漓畅达,精致潇洒,被称为“东方的毕家索”。一笔写成的“福”字,风格豪放,游龙走凤,自由洒脱,气韵横出,使人一看就有福常在,美好生活犹如眼前。民俗专家认为,澄城尧头地区许多古老的传说,民谣都与瓷器有关,在渭北一带广为流传,“收秋不收秋,等到5月26,只要此日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买来大碗吃米饭”。足以反映,旧时人们对丰收景象的期盼,也印证了它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备用具。从小孩坐的“懒婆娘”到死亡之后的土葬,无不与尧头陶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使死者得到世间的光明,在棺木前点燃黑釉瓷碗的“长明灯”,在墓穴内放着装满饭菜、石榴等食物的黑釉瓷罐,这样可让死者不会饥饿,会使后人日子大发,后继有人。

        多年来,澄城尧头陶瓷虽未入编国家级的有关史料,但对它的挖掘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先后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展出,参加了省级以上的多次展览均获一等奖。国内外的许多媒体都对此予以报道。中央电视台,《人民画报》、《人民中国》杂志,《黄河十四走》(台湾汉声出版),《收藏界》、《文博》杂志,香港《大公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各界报道等都已研究性文章和图片形式作了报道和介绍。其陶瓷作品被西安美院、省艺术馆、省美术馆、深圳大学、香港大学等多家单位收藏。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大多是慕名来澄城尧头窑考察,挖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有的一年好多次,有的一次十多天,对澄城尧头窑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澄城尧头窑烧制技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县委、县政府对尧头窑陶瓷的挖掘保护,传承发展极为关注,成立组织,拨出专款,将原生态古窑址列入县级文保单位,保护古窑址和古民居不再被破坏,规模宏大,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古窑遗址。有古窑30余座,古民居上百家,从残瓷及窑具堆积能划分出元、明、清、民国等地层,烧制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国内如此规模,保存相对完好古窑遗址十分罕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极大。征集流散于民间的宋、元、明、清、民国的尧头陶瓷精品实物1800余件,为筹建澄城尧头窑陶瓷博物馆打下了基础。对健在60岁以上的老艺人调查登记,发给生活补助,鼓励老艺人恢复生产。目前已有3家个体作坊生产,显示出生机,其烧制技术得到传承利用。

       2006年5月尧头窑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年6月8日尧头窑陶瓷遗址被澄城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确划分了保护范围。2008年9月16日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09年8月开始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