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是唐宋时期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历史悠久,创烧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入元以后逐渐衰弱,延烧时间约五百年。吉州窑遗址位于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如冈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场,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因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
作为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吉州窑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它那淳厚质朴、含蓄秀丽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如清人蓝浦《景德镇陶录》所云:“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吉州窑以其挺拔秀美的造型,配以绚丽多彩的釉色,或变化万千的结晶斑纹引人入胜,独步一时,将形态、色彩、绘画及至釉面亮度均调和得恰如其分,达到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
吉州窑由于无法改变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实,形成了重釉轻胎的生产习惯,在坯胎制作上较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变化,博采众长,丰富多变,各地窑场主要瓷品的釉色在这里几乎都有生产,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以黑釉为大宗,在同时期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各种釉色瓷器烧造的大致情况是:唐、五代主要烧造酱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他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
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
吉州窑还生产一定数量的绿釉瓷,以铜为着色剂,含有少量锡,釉面光润,呈色纯绿,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器型有枕、盆、碗、盏、碟、瓶、壶、炉、器盖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鸱吻一类建筑构件,以各式枕为大宗;装饰手法上,盘、碗等以印花为主,枕则以刻划与印花相结合,塔则雕塑成型。
吉州窑绿釉瓷,有确切纪年的是1986年安徽省黄山市新年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年(1121)沈格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两件八角形绿釉枕,米黄色胎,其中一件枕面饰荷花纹,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记,另一件枕面饰蕉叶纹。绿釉瓷胎质较其他釉色瓷更白,但由于烧成温度较低,胎体瓷化程度低,胎质更显粗松,釉色莹亮,个别器物有剥釉现象;纹饰以釉下刻花、印花装饰居多,常见纹样有弦纹、蕉叶纹、圆圈纹、缠枝牡丹纹、水波纹等,风格简练直率;器型有钵、枕、炉、建筑构件等,以枕为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