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陈扬龙口述史——我的陶瓷艺术室






[日期:2015-02-08] 来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陈扬龙卷  作者:王文章 [字体: ]


 
    20世纪80年代的陈扬龙
    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
    2000年,女婿陈志强提出想办自己的瓷厂,我就从上海回来支持他。那几年条件艰难,我也逼得自己创作了许多作品,一直在探索、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我认为自己的作品还不是太固定,也还不是太成熟,有人很喜欢我的牡丹作品,为此女婿的厂里常要设计牡丹,而我不希望总为市场而创作,不断地重复。太熟的东西不想画,想走一些生路,再回过来画可能无形中会有些启发,更能勇敢、虔诚地画出一些新的形式来。因此,我想利用余生在艺术上认真追求,使自己能够再提高一步,留些作品,培养一批人才,对釉下彩事业作点贡献。2006年,我被评选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颁奖典礼上,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就提到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要多出好作品、多培养人才。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我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成立了一间工作室。大女儿在工作室做我的助手,帮我—起带徒,儿子负责成型工艺,儿媳传承装饰技艺,他们都在身后默默地支持着我。

    2011年陈扬龙向清华美院教授张守智汇报一年来研究新颜色的成果

    由于基本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搞的,我的创怍也进入了一个成熟的时期。其实画中国画有个特点,越老画得越好。但这也要看年轻有没有积累,如果年轻没有积累,就会越来越不行。有的画家技巧很高,但总觉得差点什么,我认为他们所差的就是生活。有了生活的切身感受,作品才能更具有表现力和生命力。
    我在创作《何荷瓶》这件作品时,刚手术后不久,身体不太好,感到时间越来越不够,想画的东西却很多,我便想以枯荷叶与鲜荷花的“此枯彼荣”来表达我在古稀之年以衰残的身体对艺术真诚而饱满的追求。后来有人问我生活中的荷叶都是向上的,为什么我把荷叶画成向下的,我说:“荷叶向下是想表达为人要谦卑,唯谦受福。”其实人很渺小,放在大自然中如一粒微尘,绘画只是雕虫小技,取得一点成绩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自夸的。
    我很少对着自然进行创作,只有在我的写生中,对自然作如实描写,去研究自然,理解自然。创作时,我是凭记忆和技术经验去作画的。例如画《春满人间花缸》时,因为这个造型稳健大气,我想牡丹的题材比较能与造型吻合,于是将多年写生沉淀在心里的各
种牡丹进行概括提炼。我创作时不喜欢翻阅资料,它会局限我的思维,但创作完之后。我会看看其他人是如何表现的,这样取长补短,总希望下—件作品会更好。
    晚年的作品,是我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在认识上也慢慢有了“画什么,怎么画”的感慨。我不想总画自己熟悉的题材,我也想去创作,即便是不成熟,但探索没有停止过。有的时候画一些新的形式,或者放下创作研究一些新的工艺,再回过来画自己创作的题材,可以出另外一种效果。我在创作《人间国色瓶》之前,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配制了90余种釉下复合色料,惊喜地发现当中有一两种颜色灰调淡雅,有如玉般的厚润感,而传统的釉下色料如果乳浊性很强,颜色就比较板。水分感就不足。我运用色彩的这个特点,使牡丹在浅淡中也能体现出它的水润与深厚。
    艺术工作者一生能有多少件满意的作品?我自知难以找出几件,但它们记录了我一生的成长。我几乎天天都在创作,从来没有疲厌。除非生病坚持不住,只要坚持得住,我都愿意创作。慢慢地画,不好再改。
    我很喜欢“造物忌巧,待人以诚”这句话,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生活与创作。从不模仿抄袭,也不追求时髦,始终老老实实做人,诚诚恳恳画画,并愿以此度过余生。
   

    洪江学生来醴陵与陈扬龙家人合影

    带徒体会:一门深入,由点到面
    “教学相长”,这是老祖宗们教导我们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只管自学,不教别人,这个心量太小了,也会阻碍自己的发展,导致很多问题不能突破。孔子说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我们学艺的人如果傲漫、吝啬,不肯成就别人,怕别人超过自己,那么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我从23岁起就一直带徒弟,希望徒弟都能有所成就,都能成为贤才。然而,在这个带徒弟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收获却是最多。
    1966年.在内销瓷改革工作中,湖南省陶瓷研究所以培训班的形式为各厂培训了数百名操作人员,我是主要骨干。第一次给县里各瓷厂的彩绘人员培训“以印代画”的操作方法,办了3期,每期1个月。在第一期的培圳班中我挑选了两个比较好的学生做助手,让他们指导后两期培训班的实践操作。我发现学生们有了承担的责任,进步就决。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再来问我。有时一些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只有自己琢磨或者找师傅请教,这个过程也让我不断提升。
   

    李小年《山茶花》写生稿

    后来,因为“薄施淡染”技法逐渐成热,就开始带学生系统地学习。我对自己、对学生的要求部是要扎实、稳健,不能大跨步。“文革”期间的《工艺美术参考资料》这本书由我负责主编,收集了邓文科、李小年、邹传安、熊声贵等醴陵瓷从业人员中较好的白描画稿,作为内部资料使用。书出来以后,大家反映不错。广州美院还把它纳入了基础教材。后来,每次教学我都选择书中李小年的《山茶花》作为学生入门的临摹范稿。
    这些年来,我也体会到学习不能贪多,而撒得太广,学得就不扎实,还容易眼高手低,心浮气躁。要有针对性,突破一点,一点通了,其他问题就能如法炮制,迎刃而解。最初3个月里,学生每天都是临摹这张画稿,我的基本要求是临摹100遍。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毛笔的特性、学会如何驾驭毛笔,然后再教他们如何用线。有的孩子为了快速提高,晚上会自觉练到12点才肯睡觉,渐渐地就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定力。等他们有一定功底了,就开始进行泥坯上的工艺练习。不断地重复勾勒一张图稿,这个过程很枯燥,也很艰苦,但却能让学生在当下以最好、最直接的方式掌握绘制工艺,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获。
   

    2005年陈扬龙带学生写生

    等勾线比较稳健了,进而上坯练习。从平面到有弧度的坯体大概有1个月的适应期,以后就逐渐比较自如了。分水是釉下五彩工艺的精髓,通过勾线打基础,两年左右就能开始学习分水。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我会设计一些适合他们学习的画面,帮助他们提高,有计划地让他们在工艺上一步步落实,巩固基础,并鼓励他们自学。业余时间,除了让学生临摹、写生,还会加强他们德行的培养。要做一个好的艺术家,必须先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德高才就高,没有德行,才华越高越危险。
   

    陈扬龙指导学徒临摹白描作品

    目前,醴陵瓷业产区看上去人才济济,实则命若悬丝。现在年轻一辈大多不愿意沉下来认认真真去学习传统工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所以很多中青年工作者技巧虽然很高,却没有扎扎实实的工艺基础,越往上走越难。因此,在我的艺术室成立后的5年中,
我用了很多精力来培养后学。自己总结了—句话:“在传统中学,在工艺中练,沉下去;在自然中悟,在时代中立,走出来。”我对学生的培养也是要求“学、练、悟、立”,就是希望釉下五彩技艺真正后继有人。人生在世能活百年的不多,时间很短促,提拔后人,栽培后人,成就后人,全心全力帮助下一代,做好传承,我认为这是最伟大的事业。这样的一生才没有虚度,才过得有意义、有价值。
    厚积薄发:经验来自积累
    我的创作历程是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历程。自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是从事陶瓷釉下彩绘工作。我不断地认识和摸索釉下彩某些方面的规律,从而对泥、釉、颜料配兑、使用和烧成制度等方面和相关的东西有了深刻的认识,为釉下彩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可贵的资料。我除了很好地完成得种任务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对写生、图案设计、器型设计到制坯、成型、彩绘、烧制烧成等等过程不断地进行探索,摸索前进。多年的实践,使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我看到瓷器上的一种颜色时,我就知道它是怎么烧成的。
   

    陈扬龙1987年创作的工笔画牡丹

    由于工艺美术不同于绘画艺术,它受工艺的制约,范围宽、难度大。因此,一个工艺美术工作者除了要有扎扎实实的绘画基础和艺术修养外,还得有熟练的操作技巧、广泛的工艺知识,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及发展,才能促进工艺美术不断推陈出新。随着工作经
验的增长。除了加强绘画基础的学习外,由于参加各种大型任务和下厂的时间较多,使我有机会对釉下彩的常见毛病在大生产和艺术瓷中的种种反映,和这些毛病对普及釉下彩的危害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因此,围绕釉下彩的常见毛病,我对操作、颜料、配兑、泥釉、烧成等单因素和多因素的连锁反应作了多方面的关注和探讨,从而认识到工艺中所出现的毛病,有时甚至会使我们前功尽弃,但是只要我们能认识和熟悉它,也并不可怕,甚至还能利用它的特点开辟一些新的思路,裂纹釉和结晶釉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认为没有不好的工艺,只有不会运用工艺的人。只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深入观察,充分发现和利用工艺中的特点,并之与绘画很好地结合起来,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0世纪80年代牡丹花纸设计

    多年来,我通过对颜料的使用、配兑研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釉下彩的技艺,丰富了釉下彩的色彩。数十年中,我专攻花卉,创作的题材绝大多数是来自于写生以及对生活的感悟。黄胄先生说:“自己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你的作品也决不会为人喜
爱。”很是有道理。从前的釉下五彩装饰多数是用折枝花卉来表现,后来我在生活中练功夫、寻找技巧,渐渐将它扩展到通景的形式,也逐渐形成了“装饰性构图,写实性表现”的手法,同时注重与器形、材质、工艺、时代等结合,展现地方特色。时下,醴陵市场上一大批人在仿制我的作品,我的内心感受只有4个字“悲欣交集,”欣的是大家喜爱我的作品才会乐于去模仿,悲的是从艺者的急功近利,不愿沉下去走自己的路,最后蹉跎的是自己的一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