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窑瓷器以绿釉、青绿釉瓷器最为突出,其色清秀恬静,温润如玉。有一种薄青釉瓷器,遍体釉开细裂纹,极有研究价值。
考古科学家在考查埃及伊斯兰王国首都胡斯塔特古城时,惊讶地发现了公元10世纪流入胡斯塔特古城的中国古陶瓷器,一些纹饰为草叶、花卉、云气、斑点、鸟虫和几何纹的“唐三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经过陶器专家反复鉴定,认定其来自遥远的中国巴蜀。沿着通往西方的南方丝绸之路,往中国看,这些陶器的产地被锁定在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窑。胡斯塔特古城出土的“唐三彩”也被正名为玉堂窑“邛三彩”。
一、资源丰富、物产丰饶的天府大地
为玉堂窑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
都江堰建成后,洪患消除,“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孕育了光华绝代、独领风骚900年的邛窑陶瓷文化。玉堂窑在邛窑系中最具代表性,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从都江堰市出发,往西南方向行进5公里,可达玉堂镇凤鸣村、岐山村、中兴镇横山村交界处,村人称之“上九包、下九包”,地方约2.5平方公里,处于青城赵公山脚。其间,分布了18座古窑,漫山遍野遍布陶器、瓷器、窑具碎片,村人称之“瓦子坡”。这就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玉堂古窑遗址。
1977年春天,“上九包、下九包”来了两个省上干部,他们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收捡了一些村人随处可见的烂瓷片。11月5日至12月25日,省上、县上来了一些干部,在罗姓窑包、何姓窑包附近各开了25平方米的发掘探方。接着,又清理了一座唐宋时期的砖结构龙窑,窑长42.92米,一窑一次可烧15000件以上的瓷器件,可谓规模空前,玉堂窑露出了冰山一角!尽管那年的发掘,是规模很小的试探,从此,都江堰人知道:这片2.5平方公里的地界内,随处可见,最深堆积10多米的碎瓷片,都是1000多年前乃至2000多年前的物件。
根据《灌县玉堂公社古瓷窑试掘》报告称,在发掘现场清理出窑具、瓷器和铜币三大类出土遗物。有碗、碟、盘、盏、杯、坛、罐、壶、钵、瓶、炉、灯、盆、盒、豆和水盂、圆球、纺轮、器盖等各式瓷器,胎色主要是红色、砖红色、褐色、灰色、黑褐色、灰褐色和黄褐色;釉色有青釉、绿釉、青绿釉、白釉、酱釉、青黄釉、灰白釉、米黄釉;部分器物施或黄色、或米黄色、或白色的化妆土;装饰技法有印花、划花、刻花、捏塑及釉下彩绘;在装烧方式上,有五齿或六齿圆形支钉支烧,有垫圈、垫环、垫饼、垫筒、垫条、垫板和立锥形支柱垫烧,用石英砂粒垫烧、覆烧。
玉堂窑高质量瓷器以绿釉、青绿釉瓷器最为突出,其色清秀恬静,温润如玉。有一种薄青釉瓷器,遍体釉开细裂纹,极有研究价值。迄今为止,仍没有发现历史文献中关于玉堂窑的记载,玉堂窑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烟雨迷雾之中。
玉堂窑烧结瓷器始于东晋,结束于北宋,如果玉堂窑18个龙窑都冒烟,可以同时出窑27万件瓷器。玉堂窑是一座专事作陶、烧瓷、交易之城。从选矿、磨料、炼泥、拉坯、制作、备柴、入窑、烧制、筛捡、运输、销售……这些基本的工序,玉堂窑所需的人工当在万人!遥想当年的玉堂,何等的繁忙紧张、人声鼎沸、熙来攘往。那绝不是传奇,而是延续了800年,习以为常的日常场面!
“玉堂”名称来历有二:一是玉堂窑规模宏大,一次能烧结27万件瓷器,邛窑系各窑口无出其右,业内称之为窑王,或王窑,在古代,“王”字与“玉”字其本一致,玉字本没有一点,两个字三横间距不一样而已。为讳“王”字,故名玉堂;二是玉堂窑瓷器精品迭现,“黄者如金,黑者如漆,绿者如玉,青绿苍翠最为贵重,棕釉而有花纹,或釉彩如窑变者最难得,其釉水无美不备”。烧结这些温润如玉宝物的窑炉,美其名曰“玉堂”。
1985年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竖立了“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玉堂窑址”的保护志碑。2002年该窑址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以玉堂窑为杰出代表的邛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辉煌成就
古代的四川窑场主要集中在以川西平原为中心的川西、川南13个市县,陶瓷产品的胎质、釉色、造型、纹饰没有多少差别,集中在一起,很难区分它们的各自窑口。邛崃山脉窑址数量居全国之首,陶瓷品种多、质量好,考古学界就把古代四川窑场定为“邛窑系”,代表窑口有:都江堰市玉堂窑、金凤窑、蒲津窑,彭州市磁丰窑,邛崃市十方堂窑、尖山子窑、固驿瓦窑山窑,郫县大坟岗窑,成都琉璃厂窑,新津窑,蒲江窑,乐山窑等。邛窑系有哪些成就呢?
(一)青瓷最早出现在邛窑
南朝晚期至隋代,邛窑首先开创了在青釉中加入富含五氧化二磷的草木灰,使青釉变成了呈乳浊状各种色调倾向的绿釉,后来,全国各窑口普遍应用。著名的龙泉窑青瓷器直至南宋时期才采用此种工艺,创烧“粉青”、“梅子青”等精美釉色,但以玉堂窑为出色代表的邛窑,却早了好几百年!
(二)五彩缤纷的彩瓷发端于邛窑
隋代,邛窑先后创造了釉下点彩、斑彩、黑褐绿三色高温彩绘瓷。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发端于邛窑。著名的邛窑系研究专家陈丽琼说:“这是一个飞跃的进步,划时代的创造。”
唐代,邛窑将原有的黑绿、绿、褐三彩更新为黄、绿、褐、蓝等数种颜色为基调的彩绘,同时还兼烧低温彩绘瓷,一改“南青北白”(南方窑烧青釉,北方窑烧白釉)、邛窑系“重釉不重纹饰”的局面,将胎装饰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于瓷器一身,开创了彩绘瓷的崭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瓷器艺术与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
(三)技术难度相当高的“釉里红”瓷,创烧于唐代邛窑
红色代表吉祥与富贵,纯正铜红釉的显色稳重敦厚、壮丽朴实、沉着热情,成为古代人们追求的瓷器装饰颜色。烧制釉里红非常困难,入窑须经1270℃,上下不超过10℃的温度一次性烧成。这上下10℃的把握拿捏,全靠炉火师傅眼观1270℃高温的炉内火色,长期以来,学界都一致认为:“釉里红”瓷器或成熟的“铜红釉”瓷器产生于元代中晚期的景德镇。
2006年新春佳节,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首届赛宝大会上,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惊艳揭幕,从500多件民间藏品中脱颖而出,过关斩将,最终获奖。
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彬现场点评邛窑釉里红瓜菱形水盂时说:“此次发现的邛窑高温红釉是当前发现最早的铜红釉,以中国陶瓷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地位而言,它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釉第一红,具有划时代意义。”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鉴定专家杨静荣先生誉邛窑水盂上的铜红釉为“天下第一红”。中国釉里红的历史由邛窑整整往前推了600年!
(四)邛窑创烧“邛三彩”,享誉世界
“邛三彩”有瓷胎,也有陶胎,大多是瓷胎,用铜、铁、锰、钴等色料在釉上和釉下绘画或点染,兼工带写,颇具国画风格。邛窑高温三彩釉料系无铅釉,比北方“唐三彩”所施用的有毒铅釉要好。北方“唐三彩”是唐开元天宝年间适应厚葬风气而开始制作或兴盛起来的,主要见之于随葬明器,日常器极少。又系低温铅釉陶器,仅平涂釉料,烧成温度低(800℃左右),釉面容易腐蚀和剥落。唐代“邛三彩”烧结温度达1200℃以上,一次烧成,胎、釉结合紧密,釉面不易脱落,既有陈设器、日用器,也有明器,种类繁多。北方“唐三彩”与“邛三彩”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五)邛窑率先以钴为着色剂烧制蓝釉
迄今为止,蓝釉最早出现在一件邛窑佛像彩俑的头部。以玉堂窑为代表的邛窑系在唐、宋瓷时期取得辉煌成就,丰富了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内容,在中国古陶瓷史上谱写了新篇章。
邛窑系在陶瓷领域别树一帜,声溢四海!让我们来看看业内专家是怎样评价邛窑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国高校“科技考古系”创始人朱清时先生说:“邛窑和邛瓷,真是沉睡上千年,一醒惊天下!”。
考察研究邛窑遗址长达数十年的老专家陈丽琼女士说:“瓷器由单色的釉下彩向五彩缤纷的彩瓷世界发展发端于邛窑;邛窑是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彩绘瓷的故乡;她开创了中国瓷器与科技发展新的里程碑,是中国古代陶瓷艺苑中一枝绚丽的奇葩”。
然而,为什么邛窑系集体结束于南宋,特别是规模宏大的玉堂窑为什么会在北宋嘎然而止,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掐灭了延续千年的窑火。
三、王小波、李顺起义及以玉堂窑为代表的邛窑系的陨落
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玉堂窑所在的青城县发生了以王小波、李顺为领袖的农民起义。
封建统治者对王小波、李顺起事的原因归结如为苏辙一句话:“……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窃……”对于攻入成都,当上“大蜀王”的李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九记述云:“有李顺者,孟大王之遗孤。初,蜀亡,有晨兴过摩诃池上者,见锦箱锦衾一襁褓婴儿,有片纸在其中,书曰:‘国中义士,为我养之。’人知其出于宫中,因收养焉,顺是也。故蜀人惑而从之。未几,小皤战死,众推顺为主,下令复姓孟。”
(一)拨开历史重重迷雾,王小波、李顺向我们走来
北宋初年,青城县广济乡永宁里王家坡(今都江堰市玉堂镇),王姓聚族世居于此,种地为生,山坡种茶、水田种稻。青城山茶叶最佳产茶区,应是从玉堂镇至街子镇的青城山缘接平原之阳坡,地系红色砂砾土,又处于山地与平原交汇地带,晨光照射最长,茶叶质量最好。
王小波、李顺起义一事,千古一辞:贩茶失职、穷为剽窃。又有人认为:王小波、李顺起义是因北宋时期的“禁榷”茶政,实施“博买务”,禁民自由买卖茶,官府统购统收。但是,宋朝的“榷茶”、“博买务”是在王小波、李顺起义80年之后的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才真正实施!
世居王家坡的王小波家境较为殷实,渐成为广济乡永宁里一户大富户。那些破了产的农民或者地少的农民都来“旁”(bàng)他的“大户”,旁大户的农民向大户租地佃田,官府赋税则由大户交纳,旁户“身为富家奴、妻为富家婢”,王小波为人正派,他的旁户没有其它大户的旁户所受压榨重,深得旁户敬重,旁户多达两百余户。王小波自然成为永宁里长,为官府收购马茶的重任自然落实到王小波身上。
千百年来,永宁里玉堂窑附近的农民兼营作陶、烧瓷,“大抵皆农民于农隙时为之。”主要原因是“农民率多穷困,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其隙时,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玉堂窑“上九堆、下九堆”18座窑占地达2.5平方公里,需人工量大,其它村、里的农民在农闲时都来做窑工,“诸村匠户多以耕种为业,间遇农隙,……相纠人窟”。农忙时,农民们种地种茶,春种秋收,农闲时,进入窑场,制陶烧瓷,从业人员多时达万人。
农民兼营烧瓷有很大的冒险性,由于烧瓷资源、技术水平的限制,并不是总是赢利,有时还要折本赔钱。玉堂窑炉火熊熊,人来人往,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所谓百工、杂役之人都是旁户农民、破产农民,也有流落到此混口饭吃的羌民、藏民。他们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连巫婆这个职业也要高于他们。那些醉心于棋琴书画的官僚、文人是不屑记述他们的。“穷苦憔悴,无地以自业。其驽钝不才者,且为浮客,为佣力;其怀利强力者,则为商贾,为窃盗”。
烧结瓷器,最好在秋天,入秋,柴木丰饶,上万担的柴禾于青城山中随意可砍、农民也贩运出售。秋后,坯胎易于阴干,利坯修饰。更重要的是,农户出售了新米,手中有钱,可置办瓷器,用于娶亲、分家、过春节。18座窑口,同时出窑,有27万件瓷器堆积。玉堂窑精美的瓷器通过南方丝绸之路行销世界各地。
为什么邛窑系各窑口生产的瓷器放在一起,难以区别。原来,拉坯、制瓷、烧窑是那些行走于各窑口的破产农民所为,取瓷地点,只是烧结窑口不同而已。因为赶窑,邛窑瓷器出现了一个显著特点:“粗者甚粗,精者甚精,精者可与同时期全国任何窑口的精美瓷器相媲美。”
农闲时,王小波家从事粗笨农活的旁户农民一窝风赶往玉堂窑场,烧制瓷器。渐渐,王小波在窑场声名雀起,他专门烧制烧窑用的匣钵租给窑户,人称“王匣钵”,谐音“王小波”,至于王小波真姓大名,人们渐渐不大记得了。呼之“王小波”,乃真正的“蜀父老言”。王小波颇有资财,垄断了玉堂窑的匣钵业务。
王小波出租匣钵,其妻弟李顺入窑把桩,负责装坯,李顺也是广济乡人。王小波、李顺可以自由地出入各窑炉间,但绝不泄露客户技术秘密。按行业习惯,一种烧瓷的特殊技艺一旦形成,总是通过父授子传,师传于徒,代代相承,绝不轻易外传和失传。李顺入窑摆匣钵不因亲疏而乱摆,为人公道,均匀分布桩位,窑户都不吃亏。
王小波、李顺在匠户中有极高威望,他们真正的大名不得而知,王小波、李顺是他们的职业名号,农忙种茶,农闲烧瓷。待把桩入位,泥封窑口后,便举行点火仪式,各窑户倾尽家产烧瓷,祈求窑火顺畅的仪式格外隆重肃穆,祈求远古陶正宁封庇佑。宁封是远古皇帝时掌管烧陶事务的官,各窑口供奉之,传说宁封修烧成仙,栖于青城山,青城山玉堂窑户更是虔诚供奉。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秋天,山下稻谷刚黄,官府下达到山区农户收购马茶的差事又拉开了序幕。永宁里村人都将新砍的马茶晒干、铡好,打包交到里长王小波处。那年天旱,茶树长得不好,虫子又多,马茶太少。忧心忡忡的里长王小波带领农户,肩扛、牛拉将永宁里的马茶悉数送到里北的永康军(今都江堰市城内),军内茶政司认为永宁里上交的马茶太少,价值尚不够结算官府在早春预发的订金。王小波等人辛苦一年,秋后落不下铜板,反欠官府本钱。愤愤不平,又无可奈何,为了减少乡里乡亲的损失,王小波承头,向永康军茶政司请求负责运送马茶到松、茂、藩羌藏区,运费抵官府多发的订金。岷江山道陡峭崎岖,牛、马等畜力都不能成行,只能靠人力或扛或背。
王小波带领众农户、乡亲一行人背着小山似的茶包,或翻越耸入云天的高山,或趟过白浪滔天的岷江。一夜,他们露宿岷江边。不想,半夜突下暴雨,立秋早过,哪有这么大的雨,可偏偏下暴雨了。王小波立即命人转移马茶,哪里来得急,山区突然涨水,秋天最后一次大水,川西人谓之“洗河水”。并速涨数米,俗称“强盗水”,马茶一大半被雨浇透河水泡涨。众人急得直骂天,懊悔不迭。官府追究王小波“贩茶失职”,为赔损失,王小波折了一半家产,屋漏偏遭连天雨,窑火掌握不好,瓷器成品率低,王小波也如各窑户一样,折了大本。
(二)王小波、李顺起义后,玉堂窑陨落、邛窑陨落
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早春二月,破了产的王小波带着茶户数十人,到青城县城讨生路,意欲预支新年马茶订金,渡过春荒。饥饿难挨的一行人到达位于岷江河畔的青城县时,已有上百人在县衙前等待预支马茶订金。王小波等将事情原委呈述后,遭到县衙斥骂,“订金不付,岁赋仍缴。”时至中午,县衙役吏挥舞执杖驱逐人群。王小波等人义愤填膺,与衙役发生冲突。被打的王小波、李顺等人回到永宁里。
当晚,“旁户鸠集”,愤愤不平。
火光照耀王小波坚毅的脸庞,他大声疾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永宁里旁户一百多名青壮年决定跟着王小波、李顺做事,他们提起菜刀、锄头、棍棒冲向青城县衙……
从事窑工的破落农民是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展观王小波、李顺攻打的川西各县的路线图,与邛窑系的窑口遗址分布基本吻合。
王小波、李顺率队攻克青城县后,直插彭山,惩杀了贪暴恣横的县令齐元振,各路旁户、劳苦群众纷纷加入,起义队伍速增至一万人。十二月,起义军在江原县(今四川崇庆县东南)与官军激战,王小波因伤重牺牲,众推王小波妻弟李顺为领袖。起义队伍壮大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起义军攻占成都,建大蜀政权,北宋派兵镇压,攻陷成都,李顺遇害,余部坚持战斗,至次年失败。一些身怀绝技的起义窑工流落到湖南长沙等地,仍操旧日行当。他们也如唐代流落到长江下游的先辈一样,混迹于各窑口,在土与火的升华中,苦渡余生。现在的专家们都有一个共识:邛窑与长沙窑是姐妹窑,邛窑是源,长沙窑是流。
淳化五年,成都府降格为益州,张咏出任知州。张咏奉上令,将成都的丝绸、良瓷、精盐、茶叶、罕见之宝物奉送至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送物资的劳役便是王小波、李顺起义军的战俘。在“王师”的刀棍、皮鞭驱使下,劳役随同物资到达汴梁。劳役中的玉堂窑贫困农民流落到北方各窑口,忍辱偷生,没有人身自由,贫困、悲惨使他们将一腔热血烧作瓷器。于是,中华文明史的一座丰碑产生了,很短的时间内,北方崛起了冠绝古今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1936年,罗希成将邛窑与钧窑、汝窑作了对比后提出:“由此观之,亦可谓宋代之钧、汝诸窑之釉色,均胎袭邛窑而来”。尔后,又有一位知名人士魏尧西先生提出:“邛窑之釉水,实开宋代钧、汝诸窑之先河”。
王小波(钵)、李顺起义后,邛窑系迅速衰落,玉堂窑城更是难以为继,时烧时断,有时烧造出来的瓷器也乏人问津,废弃于乱草丛中。终于,邛窑系若一盏明灯在幽深的历史隧道中,渐行渐远,至南宋时,完全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