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明代窑址群位于广东省惠东县白盆珠镇,坐落于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5年6月,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文管会”)在惠阳地区的白马山西侧发现了3处出土古代青釉划花瓷片的窑址。1960年7月,省文管会与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以下简称“华师历史系”)对上述地点进行了复查和标本采集,并撰写了《广东惠阳白马山古瓷窑调查记》。同年7至9月,省文管会与华师历史系联合文物工作队在白马山古瓷窑以北约5千米的新庵三村周边开展了调查与发掘工作,出土各类遗物4800余件,并编制了《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2011年,当地村民在匣斗墩窑址附近修葺农舍时发现了窑炉残迹,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存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残窑1座,并出土大量遗物。
区域系统调查工作情况
过去,对于白马窑遗址群的分布范围、保存状况、遗址性质以及产品传播等方面的考古工作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2019年7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白马河、西枝江干流及其周边区域开展了新一轮的区域系统调查工作,发现并复查窑址21处。其中在三官坑、圆墩背、下营、湖洋坑等窑址发现多处废弃堆积、窑炉遗迹,采集大量瓷片、匣钵、垫具等遗物。此次区域系统调查工作丰富了对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认识,进一步厘清了窑址群的时代、规模、分布等情况。在本次区域系统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决定首先选择文献中记载明确、工作基础好、规模较大、在窑址群中时代居中的三官坑窑址开展发掘研究工作。
考古发掘工作成果
2020至202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官坑窑址开展了三个年度的发掘工作,先后对窑址的窑炉烧成区、作坊区进行发掘清理,逐渐厘清了三官坑窑址的空间布局、年代性质、窑业技术等问题,取得了重要学术成果。
2020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该年度主要围绕窑炉烧成区开展工作,同时对周边进行勘探,所发现遗迹包括半倒焰式龙窑2座,灰坑8个。两座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龙窑,其中,一号窑炉(2020HSY1)保存情况较好,现已原址保护(图1)。Y1为横室半倒焰式龙窑,依山势建筑,整体坡度15°,方向42°。由窑室、窑床、窑门、窑壁、烟囱、窑门前活动面等部分组成,火膛被现代农业活动破坏不存。残长29.5米,各窑室宽3.45-3.72米,前窄后宽。窑顶已破坏殆尽,仅余窑壁,窑壁外侧为红烧土层,残存的砖墙内壁一般涂抹泥硬面,局部残留青绿色窑汗。窑床位于窑室的底部,用细沙斜坡状铺垫而成,其上散落残存的匣钵,残存匣钵平行排列,南北从上到下呈阶梯状,东西14列,南北7排,匣钵间距0.02-0.04米。残存窑室9个,每间窑室两侧各有一道窑门,以及门前走道、两侧包边墙、门前活动面。第一、八、九窑室晚期破坏严重,从第八窑室前端的剖面来看,Y1部分建立在早期废弃堆积之上。该类型的半倒焰式龙窑在广东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同时亦通过勘探明确了三官坑窑址作坊区的位置。
图1
2021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为500平方米,该年度在发掘窑炉烧成区的基础之上,亦对作坊区北部实施了局部清理。在窑炉烧成区发掘半倒焰式龙窑1座,在作坊区发现房址1处,灰坑2个、砖池2个、灰沟2条。三号窑炉(2021HSY3)位于作坊发掘区的北侧,直线距离约15米,其窑尾与一号窑炉(2020HSY1)东西相对。亦为半倒焰式龙窑,平面呈长条形,头窄尾宽,由9间窑室、1座火膛、3间出烟室以及对应的护窑墙、过道、窑前工作面、窑旁置物台等构成。整体保存较好,全长约26.5米,平均坡度18°,方向118°。窑炉前后经过三次改造,在第五窑室、第六窑室、第七窑室均发现了后期改建的墙体。根据发掘情况判断,Y3的使用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使用九个窑室烧造;中期改建为七个窑室;停烧前仅余六个窑室正常使用(图2)。一号房址(2021HSF1),已揭露部分平面为长方形,长11、宽4.6-6.6米,房址西侧使用砖和石头包边垒砌墙,东侧以杂土垫平。房基地面发现柱洞若干,未发现明显生产生活迹象,可能为晚期破坏所致,据其西北侧所发现砖池、引排水沟,以及集中出土荡箍、轴顶碗、轮轴等与制瓷有关的遗物,推测为与坯体制作相关的一座建筑。一号池(2021HSC1)平面形状呈长方形,整体为西北-东南向,南邻F1。为红砖垒砌,残深0.1-0.12米,填土为灰白色细腻黏土,含较多瓷片、匣钵碎块、砖石块。根据一号池结构和堆积推测,C1可能为练泥池。此外,该年度在作坊区发现刻划有弘治、正德年号的器物,为三官坑窑址提供绝对纪年资料(图3)。
图2
图3
2022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面积共计500平方米,该年度对窑址的窑炉烧成区和作坊区实施进一步清理,分别清理半倒焰式龙窑2座、池6个。该年度工作重点在于作坊区的布局与结构,发现了成体系的瓷土加工遗迹,包括砖木结构池4座,木制池1座,砖池1座,另有3处方形石砌操作面、沙堆1处(图4)。根据池内的填土、包含物以及结构可以从功能角度将池分为淘洗池、沉淀池、稠化池三种。在作坊区西侧发现有沙堆遗迹,呈扇形坡状堆积,边缘垒起有挡土墙,主要为灰白色沙土,十分纯净,根据其填土及包含物,判断为淘洗瓷土产生的尾砂堆放形成。另在作坊区北侧新发现龙窑4座,对其中两座实施了清理。两座窑炉均为半倒焰式龙窑,结构与前两年度发掘的窑炉基本一致,但长度因山势地形而缩短。其中四号窑炉(2022HSY4)保存情况最好,总长10.4米,方向68°。由1个火膛、3个窑室、1个出烟室、护窑墙、窑前工作面、窑旁操作面组成。
图4
2023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工作主要围绕Y4、Y5间的台地及废弃堆积开展工作。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已清理发现Y4、Y5间连接的道路、台基等遗迹,并在前述遗迹之下发现有稍早废弃的窑炉,对了解窑址年代、布局等问题提供了更为翔实的材料。
初步认识
综合历年对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的考古工作,对其有了以下的认识。
一、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系统调查面积约25平方千米,调查勘探结果表明,白马窑址群主要分布于惠东县白盆珠镇,其核心区域除田心村外,至少还包括横江村、共和村和白盆珠水库库区等处,是广东迄今为止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的窑场,从出土纪年器及产品风格判断其创烧年代不早于明代早期,以明代中晚期最为兴盛。
二、惠东明代白马窑址群所发现的窑炉类型可分为半倒焰龙窑和馒头窑。其中半倒焰龙窑,窑炉结构合理,装烧量大,技术先进独特。器物多轮制成型,上釉方式以蘸釉或荡釉为主,以使用M形匣钵单件装烧为主要装烧方式,另发现有筒型匣钵多件装烧与涩圈叠烧,成型、施釉和装烧工艺成熟。
三、白马窑产品以仿龙泉青瓷器为主,器型有碗、盘、碟、杯、盏、灯、洗、器盖、炉、罐、砚、瓶等(图5-10)。产品胎质坚硬细密,胎色以灰白、灰为主;釉面莹润,部分开细小冰裂;青釉为主,呈色多样,有青绿、青灰、青黄、天青、灰黄、墨绿、酱褐等;胎釉结合紧密;除素面外,装饰纹样见菊瓣纹、莲瓣纹、水波纹、如意纹、回纹、麒麟过海纹等;器物内底常见“福”“清”“寿”“溪”“公正”“正”“正心”“禄”等款识。发现成套的制瓷工具,有荡箍、轴顶帽、火照、火照沙插、匣钵、垫烧具、釉缸等。白马窑所处的白马河流域瓷土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窑址生产工艺先进,产量巨大,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上乘。
图5
图6
图7
图8
图9
图10
四、惠东白马窑址群是我国明代重要的外销窑场,长期以来,其历史价值被严重低估。史籍记载,有明一代,尤其在明代中期,由于受倭寇影响相对较小,明代广东的海外贸易更易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中,如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所记,自洪武至正德四年,“诸番之直广东者……是皆南海中大小岛夷,……凡十二国,皆尝来往广东者,旧例贡舶三艘至粤,使者捧金页表入京朝贡,其舶市物还国。”可见东南亚地区来广东进行贸易和朝贡的国家众多,明代东南亚诸国的贡道,又大多途经广东,而后入京朝贡,使得广东在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查阅已有的考古资料,发现与白马明代窑址群有相似产品的窑址主要分布在南岭东部山地河谷之中,如梅州市的梅县、大埔和五华,河源市的龙川,汕尾市的海丰,泉州市的安溪,龙岩市的上杭等,其位置均靠山通海,交通便利,结合前述文献,可以认为上述南岭东部山地明代仿龙泉青瓷制造业是山海兼济的产物。明代中期,南岭东部山地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提供了耕种、采矿、制造等多种生产活动的场所,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兴旺,因此,岭南山地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众多移民、逃亡者和各行各业的人员前来定居或流动。在此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不同来源、不同背景、不同技能的人们相互交往、相互影响,不仅孕育传播了遍布山地河谷的仿龙泉青瓷窑场和技术,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人力、能源、矿产、水利和交通支持。因此,南岭东部山地明代仿龙泉青瓷制造业不仅得益于海丝贸易的发展,同时也有赖于南岭东部山地巨大的潜力。此次调查和发掘成果,推动了对南岭东部的明代仿龙泉青瓷窑址的窑炉结构、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和发展谱系的研究,相关发现有助于深入研究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与珠江流域、韩江流域、福建地区瓷器烧造工艺交流与人群迁徙等问题。
六、目前,白马窑的产品既能见于现处于大湾区的惠州、广州、中山、东莞、香港等地的官署、衙署、居址和墓葬之中,亦可见于海南岛、东南亚等地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海外贸易的兴盛繁荣之景象。通过多地衙署、居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白马窑产品的逐步辨识,其在我国境内的主要贸易流通线路已基本明确。限于材料,目前白马窑产品在国外的流通尚不十分明晰,但其所属的南岭东部山地的仿龙泉青瓷却广泛发现于中国台湾、菲律宾和日本等地的诸多遗址之中。以菲律宾为例,学者Robert B. Fox曾指出“在Pulong Bakaw和Kay Tomas发掘出的中国陶器收藏品总计有411件。……单色釉瓷占研究收藏的22%”,其中,与南岭东部山地的仿龙泉青瓷相同的“有连续花瓣状图案刻在釉下的典型碗是15世纪非常常见的类型”。另外在20世纪80年代,曾广亿先生在《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及其外销初探》中指出,在日本大阪堺环壕都市遗址、马场屋敷遗址、印尼的巴东和西爪哇及马来西亚甚至是阿曼的遗址中均有发现以惠阳窑(白马窑)为代表的广东仿龙泉青瓷。由此可知,以白马窑为代表的南岭东部山地的仿龙泉青瓷产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通,亦远销中国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区,这些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路线沿岸的仿龙泉青瓷遗存将为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提供至关重要的物证,也是广东在明代广泛参与海丝贸易的重要证据。
七、2023年度三官坑窑址发掘仍在进行中,所获资料对于了解南岭东部山地明代仿龙泉青瓷的分期与窑场布局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为白马明代窑址群的活化利用与整体保护提供学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作者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惠州市文物广电旅游体育局(惠州市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