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湖田窑陈列之:“绚丽的装饰艺术”






[日期:2020-10-29] 来源:景德镇民窑博物馆  作者:佚名 [字体: ]

 

      装饰艺术是陶瓷价值得以体现的基础,也是陶瓷制作工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陶瓷装饰,是在陶瓷器的表面或坯体上进行艺术处理的加工工艺,它对提高陶瓷产品的外观质量和艺术价值以及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一节 胎体装饰

      景德镇瓷器胎体装饰是指在坯胎上用刀具、扦、模范等工具勾勒或翻印出各种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或不施釉),然后经高温烧制而成的一种艺术加工形式。其手法多样,主要有刻花、印花、剔花、镂空、贴塑等。

      一、刻花

      景德镇刻花始于唐代,盛于宋代,以后各朝各代都沿用。它在刀法使用上多为单入侧刀,即斜握刻刀刻花纹于坯胎上,线条一边深一边浅,这便是景德镇宋代独创的“半刀泥”刻花法。

      二、印花

      印花是将坯胎在拍模前套装于刻有图案的模具上,退模后再上釉烧成,瓷器图案呈凹凸状,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是南宋至元代景德镇最常见的瓷器胎体装饰手法之一。

宋代青白釉刻花纹碗

南宋青白釉印花碗

      三、剔花

      剔花,即留花剔地,是先用竹扦或铁扦划出花纹,再用刀具剔除花纹以外的胎泥,使花纹凸起,类似于浮雕。宋代以来,景德镇历朝几乎都曾使用过此法。

      四、镂空

      镂空是将坯胎挖出一个圆形、椭圆形、方形、菱形、六方形以及环形的小孔,或将坯胎上的图案以外的空间镂空剔透。此法既起到了排气、避免坯胎在高温烧造中炸裂的作用,又增强了制品的美观效果。

宋代青白釉剔花牡丹纹圈足炉

元代青白釉镂空枕

      五、贴塑

      贴塑是先将泥料搓成小条,再捏成花纹图案,然后用泥浆把花纹粘附在瓷器的胎体上,从而形成浮雕效果。

      六、捏雕

      捏雕,即用手捏成瓷器雕塑,如花蕾、花瓣、花叶、花枝以及雀冠、鸟羽等。它是先用坯泥搓成泥条或压成泥片,再用桠扒等工具手捏成型,边捏边粘接。宋代,景德镇湖田窑曾烧制了一批精美的捏雕瓷器作品。

宋代青白釉贴塑龙虎瓶

宋代青白釉捏雕花卉纹直口壶

      第二节 色釉装饰

      色釉,即颜色釉,主要分为低温和高温两种,其中,高温色釉是在石灰釉中利用氧化钙作助熔剂,在1200℃以上高温中烧成;低温色釉是用氧化铅作为助熔剂在700——900℃的温度中烧成。景德镇传统色釉产品有青釉、白釉、青白釉、黑釉、卵白釉、霁蓝、孔雀绿、娇黄、均红、郎窑红、天青釉、乌金釉、茶叶末等。这些美轮美奂的色釉产品,素有“天然宝石”之称。

      一、宋代青白釉

      青白釉,俗称影青釉,创烧于五代,成熟于北宋,是一种含铁量较少、在还原焰中烧成的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高温色釉。景德镇青白釉以釉果为基础,以釉灰为助熔剂,釉色莹润,如冰似玉,充分表现了其自然天成的内在韵律和无穷美感,是中国宋代青白瓷窑系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元代黑釉

      黑釉是在青釉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与青釉一样,都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中烧成。景德镇黑釉瓷盛行于元代,以湖田窑所产最为精美,著名的品种有兔毫、鹧鸪斑等。

北宋青白釉龙虎枕

元代黑釉高足杯

      三、元代卵白釉

      卵白釉因釉色呈失透状,色白微青,酷似鹅蛋色泽,故名。且因其印花纹中多带有“枢府”二字,又称为“枢府瓷”,即元朝中央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民窑中定烧的官窑瓷器。卵白釉含钙量低(约为5%),钾,钠成份增多,粘度大,没有青白釉流动性好和透明度高。其装饰多为印花,也有戗金、五色花等。

      四、元代霁蓝釉

      霁蓝釉,又称“洒蓝”、“霁青”及“祭蓝”,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蓝釉,生坯挂釉,在1280——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其特点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浓淡均匀,比较稳定。它创烧于元代,盛行于明清,装饰形式有蓝釉戗金,蓝釉刻白花,蓝釉印花等。

元代卵白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五、元代孔雀绿

      孔雀绿瓷,始烧于元代景德镇,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当氧化铜在釉中熔融以后,由于釉中铅分较多,就会呈现极似于孔雀羽毛的翠绿色彩,故名。

      六、明代永乐甜白釉

      甜白釉之所以“光莹如玉”,并非在其釉料中添加了白色着色剂,而是选择了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并对其釉料作了更精细的除铁处理。经科学测试,多量的微细的残留石英颗粒和一定量的云母残骸是永乐甜白釉的质感所形成的主要原因。

元代孔雀绿盖盒

明代永乐甜白釉僧帽壶

      七、明永宣祭红

      祭红,又称“霁红”、“醉红”、“鲜红”,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生坯挂釉,在还原焰中一次烧成的高温色釉品种。其釉不流淌,不开片,呈色深沉,如红宝石一样鲜艳。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霁红釉,用红铜条、紫石英合成,兼配碎器不(音dǔn)、宝石、玛瑙”。它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因当时常作祭祀郊坛之用,故名。

明永乐祭红高足杯

      第三节 釉下彩装饰

      釉下彩是指在生坯上彩绘,然后罩以透明釉,再入窑高温烧成、花纹沉于釉下的陶瓷彩绘工艺。宋代的褐彩是景德镇釉下彩的初级形式。至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工艺极其成熟,至精至美,开创了世界彩瓷时代的新纪元。

      一、褐彩

      褐彩,是宋代景德镇最常见的陶瓷装饰技艺之一。它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进行施彩,然后上釉烧制而成。其目的是增强瓷器色彩的明快感,并通过对器物的重要部位点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装饰技法——褐彩(宋)

      二、青花

      青花,属一种采用钴料在坯胎上绘画而一次性烧成的釉下彩绘工艺。成熟的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景德镇。其青花发色艳丽而沉稳,图案华丽而繁褥,被世人誉为“千金一器”。而景德镇明代民窑青花瓷呈色淡雅,构图简洁,常见纹饰有花草、人物、鱼虫等 并书有草体“福”、“寿”等青花铭款。其纹饰与铭款虽然由民间工匠随笔而画,极其简单,却是一气呵成,尽显最粗犷,最自然的民窑青花艺术风格。

元青花花卉纹高足盘(修复)

      三、釉里红

      釉里红与青花一样,同属于釉下彩。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坯胎上绘画,施以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画面呈红色。釉里红对窑窑中气氛要求极为严格,铜必须在还原焰中才呈现红色,故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制品极少,成为了陶瓷史上风毛麟角般珍贵的瓷器制品。湖田窑、落马桥、珠山北麓风景路等地发现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标本发色红艳,证明了景德镇釉里红烧造技术在元代就已经相当成熟。

元代釉里红高足转心杯(修复)

      四、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元代出现,是青花和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工艺相互结合的装饰形式。青花呈色剂是氧化钴,釉里红呈色剂是氧化铜,二者对烧成温度与窑内气氛的要求各不相同,烧造难度极大,成功者极少。因此,可见河北保定发现的景德镇烧制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花盖罐就显得尤其珍贵。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纹盖罐

      第四节 釉上彩装饰

      釉上彩是指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经780—850℃低温二次烧成的陶瓷彩绘工艺形式。其彩绘的花纹在釉上,故称釉上彩。景德镇釉上彩装饰始烧于元代,如红绿彩、立粉堆花及金彩等。至明、清时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如五彩、粉彩、古彩及素三彩等等。民国时期,还创烧了浅绛彩、新彩等新品种。

      一、元代红绿彩

      景德镇红绿彩最早出现于元代。它是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先以红彩(矾红)描线,再用胶水调颜料,以淡雅的绿、黄二色填彩。然后经800℃左右低温烧烤而成。近年来,景德镇湖田、落马桥、曾家弄等地均出土了一些元代红绿彩瓷片。

元代红绿彩狮戏球纹玉壶春瓶

      二、元代立粉堆花

      立粉堆花,即彩画中的立粉技术,最早见于元代山西陶器珐华彩。景德镇元代工匠后引进并运用到了瓷器装饰上。其装饰方法是:在瓷胎上用特制的带管泥浆带挤出泥条,并用泥条勾勒成凸起的纹饰轮廓,然后在纹饰轮廓内分别以黄、绿、紫等彩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后上釉焙烧。

      三、金彩

      元代,景德镇多在蓝釉、孔雀绿釉及卵白釉上进行戗金,即用漆粘贴金箔于瓷器釉面上。明代,瓷器贴金更为盛行,而清代则改用金粉代替金箔,即用笔把金粉描绘在瓷釉上,再在700—850℃温度下烘烤,金就烧牢在釉面上,然后用玛瑙棒或稻谷来摩擦,使之发亮。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液态金从国外传入,景德镇开始用金水描绘瓷器。金水绘瓷具有使用方便、耗金量低和外观富丽堂皇等优点。

      四、五彩

      五彩始于明代初期,以明嘉靖、万历以及清康熙制品最著名。它是先以高温烧成白瓷,再彩绘,然后在红炉中低温烧成。五彩表示多彩,不专指五种彩色。包括有红、黄、绿、紫、黑、金等种,用它可以配出各种不同浓淡和不同色调的彩色,满足彩绘各种人物、花卉、鸟兽和自然风景的需要。

清乾隆蓝釉描金双耳六方瓶

明五彩瑞兽纹罐

      五、粉彩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了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烧的一种釉上彩品种。其彩绘工艺:先在白瓷上勾出图案的轮廊,再在其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彩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上,再用干净笔轻轻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从而有浓淡明暗之感。粉彩的颜色由于掺入粉质,有柔和之感,烧成温度比五彩低,在感觉上比五彩要柔软,故有“软彩”之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湖田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