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景德镇窑业遗存的考察与研究〈二〉
第三章 小南河流域古瓷窑址
小南河(又称柳家湾水),属南河支流,源出景德镇市东南20公里寿安乡鸿兴的塘江,长19公里,流经丰旺、朱溪至柳家湾向北去,过月山下、半路港、铁锁桥,于黄泥头入南河,又经湖田入昌江。该河流水面不宽,宽约10-30米,蜿蜒曲折长年不断,流域内的柳家湾、宁村瓷石矿资源非常丰富,南市街一带至今还保留有瓷石加工水碓作坊,宋代这里出产的瓷石经加工后可直接提供给周边窑场制瓷,小南河一带多为丘陵地带,植被较为茂盛,这为小南河流域窑业兴盛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节 丰旺窑址
丰旺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丰旺村附近,村东北距宁村约2.5公里,西南临小南河,周围是丘陵山峦,植被茂盛。窑业遗存均分布在山坡下,共有11处,其中3处分布在村内,其余8处分布在与该村仅一河之隔的寺前村附近。
丰旺村内的3处分别在村东北侧凤凰山,村北侧的屋背山,村西侧的洋村坞,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3处遗存的遗物大体一致,烧造于同一时期。产品均为影青瓷,器物有碗、盘二类。碗的造型有圈足鼓腹唇口碗、平实足弧壁撇口碗、环足弧壁撇口碗、高足碗等。盘为圈足浅腹折沿或圈足宽边撇沿盘。瓷胎为白色或灰白色,胎质厚实粗劣;釉色淡青,但多数偏灰或泛黄。皆素面无纹,少量有篦纹装饰。器底足内皆无釉。该窑址是生产日用粗瓷的窑场。寺前村附近的8处遗存分别在村北侧凤凰山,村东北侧小沈家坞、灰窑坞、大坞口、火龙岗、大湾田窳、大湾沈家坞、背后坞、灰窑坞口等处,堆积面积达2.5万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是影青瓷残器,从残器标本来看,器物以碗居多,其次是盘。器物造型与平旺村遗存中的基本一致,但有一种影青斗笠碗却是大湾田窳遗存中所独有,其胎骨洁白细薄,釉面光洁透明,呈淡青、淡绿色,器型规整,内壁有刻花牡丹纹饰,线条流丽生动,是该窑址中发现的质地最佳的产品,从遗存的迭压关系观察,由于堆积在地层的表面,应属于该窑址的晚期产品。
该窑址未经清理和发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器物与景德镇宋代早中期的影青瓷产品相似,且瓷器的装烧形式亦为宋代早中期普遍采用的仰烧法,故该窑址烧造时期在宋早、中期,是当时生产日用瓷规模较大的窑场。
第二节 宁村窑址
宁村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宁村,东北与柳家湾相距约4公里,西南与寺前相距约2公里,西北邻近山田坞水库,水库渠道穿村北而过,南临小南河,隔河与平旺村相望。遗存分布在宁村和平旺村附近,共有6处,即宁家坞、窑坞、宁村后背山、上汤坞西山、上汤坞东山、牛栏坞等处。
宁家坞在宁村西约100米处,遗存邻近公路,大部分被筑路夷平,现有遗物堆积面积约600平方米,遗物倚山坡堆积,通高数十米;窑坞在宁村东北约400米处,东南距小南河约22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3300平方米;宁村后背山在村北,遗物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上汤坞西山在平旺村西北约500处,南临公路,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00平方米;上汤坞东山在平旺村西北,西距上汤坞西山约10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1800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发掘,故地下遗物不明,从暴露在遗存表层的遗物观察,均为影青瓷,主要是碗类。胎质釉色和器物造型与丰旺村遗存中相同。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据此推断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下限在北宋时期,是一个烧造日用粗瓷的窑场。
第三节 朱溪窑址
朱溪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23公里寿安乡朱溪村,东北侧距南市街约1.3公里。该窑址的遗存分布在朱溪和牛棚两个相邻的自然村附近,共有4处:(1)在朱溪村北约400米处狮子墩,南距朱溪至柳家湾公路400米,南面邻小溪,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2)在朱溪村西北约250米处凤凰山口,东南距公路250米,南距小溪240米,遗物堆积面积约16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3)在牛棚村西侧三丘窳,遗物堆积面积约2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4)在牛棚村西侧板粟山,遗物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
以上4处遗存中采集的瓷片,为一色为影青瓷,器物为碗、盘二类。以碗为大宗,盘较稀少;碗的造型多样,盘类单一。碗的造型有:圈足瓜棱碗、圈足斜壁花口碗、圈足瓜棱敞口碗、圈足瓜棱折沿碗、假圈足撇口碗、高足碗、大足碗、圈足鼓腹折沿碗等。盘为假圈足唇口或花口盘等。瓷胎为白色,质地细腻,釉色白泛淡青、淡绿,亦有少量闪灰泛黄的。装饰有划花或简单的篦纹,纹饰有水波、草株、牡丹等。
从调查中采集的4处遗存的窑具来看,产品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器物和窑具特征与景德镇北宋早中期窑址中的相同,该窑址的烧造时期在宋代早中期。
第四节 南市街窑址
南市街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寿安乡南市街村,东北距柳家湾约1.5公里,遗物分布范围较大,内容丰富,较大的遗存有4处: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狮子山黄土岭北斜坡上;一处在东起水库,西至小学北邻公路边;一处在村西尽头。分布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该窑址未经清理与试掘,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烧造的是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白釉瓷,大规模烧造的是影青瓷。
青瓷为灰胎,白瓷为白胎,产品有碗、盘、壶三类。碗、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作瓜棱式。器物造型和胎釉与湖田窑五代产品相似,采用的装烧形式亦为支钉迭烧法。影青瓷胎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滋润,釉色呈淡青、水绿、粉青、浅绿,均呈色较佳。胎釉较之附近朱溪、西溪等窑址中的影青瓷为好,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片,胎骨极薄,轻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是优质影青瓷的烧造场地。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盏、盏托、粉盒等。器物造型与湖田窑宋代影青瓷产品相似,产品以瓜棱式碗和斗笠碗为多,成型规整,其中斗笠碗器壁平薄可以透光;另有芒口碗,器物较粗劣,装饰技法主要是划花,亦有少量的印花,纹饰有牡丹、菊花、莲瓣及各种卷草团花,印纹多为双鱼,图案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分布在内壁,布局规则,形象生动,早期产品多为素面,釉面多为开片,纹理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产品的装烧形式早期的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后期采用垫匣覆烧和支圈覆烧法。白釉瓷,产品多为折腰碗、盘,其瓷胎与影青瓷相同,釉层较乳浊而泛黄。产品均采用沙渣的垫饼仰烧法烧成,所以器物圈足外沿的釉层都粘有微小的砂粒。
从初步调查的资料分析,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其烧造的影青瓷,产品较精,居于景德镇宋代诸窑之上,是宋代景德镇制瓷水平最高的窑场之一。
第五节 西溪窑址
西溪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寿安乡西溪村,东侧与柳家湾相望,相距约2公里,西临小南河。遗存分布在屋后山、窑间垄、背后坞三处。
屋后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窑间垄在村西100米处,东南侧临近小南河,遗物堆积面积4000平方米,大部分被开垦成菜地。背后坞口在村东南侧,遗物堆积在小山坡上,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存表层被辟为菜地。该窑址未经发掘,从遗存中采集的瓷片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瓷,产品为民间日用大、小碗类。器物造型有:高实足浅腹碗、圈足莲瓣花口撇口碗、环足瓜棱折沿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折腹敞口小碗、大足瓜棱碗、小足敞口碗、圈足花口碗,装饰以篦纹为主,亦有少量的刻花牡丹,碗的大小各异,一般为口径18-12厘米,足径3-5.5厘米,高6-12厘米。瓷胎为白色,亦有呈灰白色的,胎质略粗。釉显淡绿或泛黄色。釉面多见细裂纹,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窑具有漏斗式匣钵,为矮壁、平底;垫饼,为圆饼状。
从调查资料分析,该窑址烧造瓷器采用的是一器一匣仰烧形式,产品具有宋早中期的特征,烧造时期当在宋代早中期。
第六节 柳家湾窑址
柳家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20公里寿安乡柳家湾村,村西北有一条小溪入小南河,四周山麓植物茂盛,其窑业遗存大小计10处,面积近10万平方米。简介如下:
1、在村中水泥厂院内,遗物分布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厚度1.5-2.5米。产品有影青高足碗、矮实足撇口碗、大小圈足弧壁刻花碗等。瓷胎洁白细腻,釉面滋润,釉色为白泛淡青色,有透明感。因基建遗存破坏严重。
2、在村南侧免儿望月山,东北距水泥厂约200米,堆积面积达1万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鼓腹撇口碗、圈足鼓腹撇口碗、圈足瓜棱碗、圈足撇口盘等。均为影青瓷,胎骨洁白,釉色白泛湖绿色,有刻花装饰。
3、在村北侧匣钵墩,东距小铁路约50米,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产品与水泥厂遗存一致
4、在村北约500米处油麦坞,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万平方米,部分被扰乱。产品有高足葵口碗、圈足葵口碗、斗笠碗等,胎质细腻,影青釉色纯正。
5、在村北侧供销社院内,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大部分已被破坏,产品有高足碗、实足撇口碗、小圈足弧壁敞口碗、高足杯等。其高足杯为深腹、直口、喇叭状高足,均为影青釉,釉层有透明感,多为白泛淡青,也有泛浅绿、湖绿色,胎质洁白细腻。
6、在村东北约200米处雷打坞,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保存较好,产品有高足碗,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均为影青瓷。
7、在村西北侧炮台山,东距小铁路约200米,堆积面积约6000平方米,遗存破坏严重,产品有高足碗、平足唇口小盏等,均为影青瓷,胎釉质地较佳。
8、在村西约350米处金家坞,附近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呈西北向一字排列分布。北面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0平方米,产品有杯、注碗、注壶等;西南的一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000平方米,产品有影青圈足鼓腹撇口大、小碗等,胎质细腻,釉面滋润光洁,呈淡青色;中间的一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产品有支钉迭烧白瓷碗和影青高足碗,圈足敞口盘等。白瓷量少,胎质一般较粗,釉色亦偏灰,碗心有9-16个支烧痕迹。影青瓷胎釉较佳。
从调查的资料来看,该窑址除在金家坞一处发现支钉迭烧法外,余皆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仰烧瓷的器底垫泥饼,与匣钵相隔,泥饼直径均小于器物圈足内径,所以器物圈足底光洁。该窑址的烧造年代,上限应在五代时期,大规模的烧造则是在北宋晚期。其影青瓷装饰技法主要是刻花,纹饰有牡丹、莲瓣、百合及各种团花。纹饰集中在器心或内壁,布局规则,线条流畅自如。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烧制影青瓷质量优异,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1985年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柳家湾匣钵墩北侧筑铁路路基时暴露的一处窑业堆积进行了清理,发表《江西景德镇柳家湾古瓷窑址调查》,2据介绍,采集的主要标本均为影青瓷,品种有:(1)碟,分五式。Ⅰ式:敞口,弧壁,矮圈足,腹外壁有六道凹棱。高3.8、口径9.2、底径4厘米。Ⅱ式:葵口,斜弧壁,高圈足,内壁有五道凸棱。高3.2、口径10、足径3.6厘米。Ⅲ式:口沿平折,直壁,平底,高圈足,釉开片。高3.5、口径9.4、足径3.6厘米。Ⅳ式:葵口,斜弧壁,平底,内壁有十二道凸棱。釉色光洁。高2、口径10.5、足径3.6厘米.Ⅴ式:十二瓣葵口,斜壁,平底微内凹,内壁有六道凸棱。高2.5、口径11、足径3.7厘米.(2)杯,分三式。Ⅰ式:直口,深弧壁,圈足略外撇。高5.8、口径7.6、足径4厘米。Ⅱ式:直口,圆弧壁,高足呈喇叭。高6.3、口径7.2、足径3.6厘米。Ⅲ式:口残,内底平坦,高足略呈喇叭状。足高2.8、足径3.2厘米。(3)盏,分八式.Ⅰ式:弧口,弧腹,圈足微内敛,器腹呈六棱或八棱状。高6.3、口径11.5、足径4厘米。Ⅱ式:侈口,圆弧腹,高圈足,高6.2、口径11.6、足径4.4厘米。Ⅲ式:侈口,浅弧壁,或作葵口瓜棱腹,圈足。高4—4.8、口径13.1—14、足径3.7厘米。Ⅳ式:侈口,腹壁曲弧,内底平坦,小圈足。盏心印有菊瓣。高4、口径11、足径3.4厘米.Ⅴ式:敞口,小圆唇,斜壁,圈足,内底略凸起,釉开片。高4.8、口径11、足径3.3厘米.Ⅵ式:葵口,斜弧壁,小圈足,内底略凸起,内壁有等距离分布的三朵刻花,釉开片。高4.6、口径12、足径3.2厘米。Ⅶ式:敞口,斜弧壁,小圈足,内壁有等距离分布的三、四朵刻花,有的内底略凸起,外壁刻菊瓣状条纹。高6.5、口径12.2、足径3.4厘米。Ⅷ式:六瓣葵口,斜壁,圈足,内壁有三朵等距离分布的刻花,外壁有三道细弦纹。高5.6、口径16.6、足径4.5厘米。(4) 盏托:已残,高圈足略外撇,托座与托盘为分制后合烧而成,器壁平匀。托径约12、残高5.5厘米。(5) 盅:分二式。Ⅰ式:五瓣葵口,斜弧壁,平底,高圈足,内壁正对葵口处有凸棱。高6.1、口径9.6、足径3.6厘米。Ⅱ式:葵口,腹壁斜直,圈足较高,釉面开片。高8.5、口径13.4、足径5.4厘米。(6) 碗:分七式。Ⅰ式:敞口,浅弧腹,矮圈足,外壁有五条瓜棱,内底有七个小支钉。高4.2、口径14、足径5.4厘米。Ⅱ式:敞口,斜弧壁,外壁有菊瓣状斜条,矮圈足。高4.2、口径12.4、足径5厘米。Ⅲ式:敞口,小圆唇,浅弧腹,矮圈足。高4.1、口径15.4、口径5.2厘米。Ⅴ式:敞口,斜弧腹,矮圈足,外壁有六条反棱。高4.4、口径11.4、足径4.6厘米。Ⅳ式:敞口微外撇,腹壁斜弧,矮圈足,内壁刻弧状篦纹,釉开片。高6、口径17.2、足径5.5厘米。Ⅵ式:敞口,唇微外侈,余弧壁,假圈足,足底略内凹。高6.3、口径17.6、足径5.8厘米。Ⅶ式:侈口,唇外缘凸起,斜弧腹,实圈足,釉面有褐色班点。高6、口径16.4、足径5厘米。(7) 盘:分二式。Ⅰ式:六瓣葵口,斜壁,折腹,矮圈足。内底刻各种团花,纹饰多牡丹、芙蓉等。高4口径14.6足径4.2厘米。Ⅱ式:口残,斜壁,平底微内凹。器胎厚度达1.3厘米,足径6.5厘米。(8) 注壶:侈口,束颈,圆弧腹,短直流,带状系,矮圈足。口径6、腹径10-11、底径7.5厘米。(9)注碗:分二式。Ⅰ式:十瓣葵口,深弧腹,高圈足。高8.5、口径15、足径7.6厘米。Ⅱ式:敞口,小圆唇,深弧腹,圈足内斜。高8口径14、足径7.4厘米。(10)制瓷工具。荡箍:制坯工具,圆环状,内壁有釉,有的可见旋磨痕。箍外径7.5—10.6、高1.5—2.5厘米。(11)匣钵:装烧工具。缸胎,多呈漏斗状,高8—15、口径10—27厘米。大小多种,深浅不一。有的刻有数码或姓氏,如“七”、“九”、“张”等。垫柱:匣钵的基础工具,用以提高匣钵的窑位。粗炻质,圆柱状,不甚规则。高8—16,柱径7—12厘米。垫饼:系瓷器与匣钵的隔离器,均装在器底,出窑即废,堆积极多。圆饼状,褐色炻质。饼径2.5—4,厚0.9—2厘米。以上器物为宋代产品,它们的相对年代可以从江西地区历年来的一些纪年墓葬出土的瓷器得以佐证。与窑址出土相类似的菊瓣斜条碗(Ⅱ式)在德安县宋景祐四年墓中有出土;3高足杯(Ⅱ式)、盏托与注壶、注碗同南城县宋嘉祐二年墓出土的相仿似;4注壶、注碗与浅碟(Ⅳ式)在铅山县宋元祐元年墓中有出土5;同类斗笠盏(Ⅶ式)与划花折腰盘(Ⅰ式)在婺源县宋靖康二年墓中有出土。6其中Ⅵ式碗与余干县梅港元至元二十一年墓出土的瓷碗相类同7,它们应为元代产品。由此可见,柳家湾窑的制瓷时代,早起五代,全盛于北宋,衰落于南宋早中期,元代有部分窑口烧造过粗瓷。从匣钵墩堆积切削断面观察,底层多高足盏、葵口盏,中层多斗笠盏、菊瓣斜条碗,上层多划花折腰盘、弧腹碗(Ⅴ式),该堆积的时代应为北宋中、晚期。
柳家湾五代产品光素淡雅,形制浅坦,器多矮圈足,腹部多有瓜棱,采用支钉叠烧法。至北宋时,影青瓷不仅有“假玉”之称,而且形制多仿金银器,葵瓣、葵口、瓜棱盛行。器内划、印花纹,线条流利自如,纹饰多牡丹、芙蓉、菊瓣、云气、水波等,器多高足,斜弧。瓷釉光润细腻,色泽纯正。许多作素面,器呈开片,纹理均匀。元代仅见日用粗器,胎土粗松,釉呈青色而多褐色班点,器多素面。入宋以来采用单件仰烧之法,一钵一器,重叠装烧,最上面的匣钵加一凹面盖子,这样器物不受污染,受热均匀,形制质量得到保证。器底垫以泥饼与匣钵相隔,饼径小于器物足径,器物圈足外釉完整。由于泥饼含铁量较高,所以器底多留紫褐色斑痕。
第七节 灵安窑址
灵安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湘湖乡灵安村(又称查村)附近,村前有条小溪流入南河,周围山林茂密。该窑址在占家坞、塘坞、余家坞、吴冲坞四处遗存,总面积达8000平方米。
占家坞在灵安村临近的大港埠村西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扰乱;塘坞在大港埠村西北约250米处,遗物由西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较好;余家坞在灵安村老屋下西南约350米处,东南临近公路,遗物堆积面积约17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吴冲坞在大港埠村东南约40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200平方米,保存较好。
该窑址距南河较远,规模较小,一直鲜为人知。从初步调查所得资料来看,该窑址烧造影青瓷,产品单一。主要以碗类为主,其次为盘类。产品造型与湖田窑北宋早期同类产品相似,但胎质较粗疏,釉色闪灰,釉面晶莹透明者少。器物罕见有纹饰装饰,少量的仅在器物内壁饰有简单的篦纹。产品的装烧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根据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判断,该窑址烧造时间在北宋早中期。
第八节 灵珠窑址
灵珠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9公里寿安乡灵珠村(又称乌龟山)附近,村西与月山下窑址相距约2公里,东南侧的白菜园水库有一条水溪经村南流入南河。该窑址的遗存主要分布在邻近的4个自然小村庄,即义民、乌龟山、娘娘坞、凤凰咀,基本呈东西方向间隔分布。
义民村在灵珠西北约500米处,周围有4处遗存:(1)在村西北侧屋背山,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达600平方米,大部分被毁坏;(2)在村西北约400米处胶人坞,遗物由南向西傍山坡堆积,面积约25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3)在村东北约600米处井坞,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部分被破坏;(4)在村北约250米直坞花行山,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100平方米。这4处遗存瓷片皆为影青瓷碗残片,产品器型有高圈足瓜棱碗、高足大、小碗、圈足弧壁唇口碗、圈足敞口大、小碗、假圈足敛口小碗、圈足芒口碗等。瓷胎白色细腻,釉色多白泛淡青,除井坞一处发现多级垫钵复烧窑具外,皆为一器一匣仰烧窑具。
乌龟山即灵珠村,附近有3处遗存:(1)在村东北120米处鸡鸣山,临近公路,堆积面积800平方米,保存较好;(2)在村东北约300米处雷打山,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保存较好;(3)在村东约300米处老鼠咀,西临公路,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这3处遗存中的产品,除未发现影青芒口瓷外,其它遗物与义民遗存的相似,装烧形式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
娘娘坞村在灵珠东北约700米处,附近遗存有2处:(1)在村北约120米处打铁坞口,东临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500平方米;(2)在村北约350米老虎皮,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二处遗存中的瓷片均为影青瓷,产品有碗、盘二类,器型为高足碗、实足大碗、圈足折沿花口碗、环足敞口盘、环足花口盘等。装饰有刻花牡丹、水波纹等,瓷胎洁白细腻,有刻花纹的瓷片釉色甚佳,釉面有一种晶莹透明的翠绿色调。
凤凰咀在灵珠东北约1.2公里处,附近有3处遗存:(1)在村西南400米处鸭舌坞,东临小水库,遗物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完好;(2)在村南约450米处下牛尿岭,遗物堆积面积约1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筑路破坏;(3)在村北侧水井窳,东侧为公路,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00平方米,保存完好。这3处遗存,除在水井窳遗存中采集到青瓷和白瓷片外,均为影青瓷,青瓷和白瓷产品为支钉迭烧的碗、盘类,属五代产品,且迭压在影青瓷之下。影青瓷产品为碗盘类,器物特征和娘娘坞村遗存中的相似,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
综上所述,可知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烧造地点有水井窳一处),大规模的烧造在宋代早中期,宋代后期只有义民村的井坞还在烧造。
第九节 大屋下窑址
大屋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18公里寿安乡大屋下村附近。村东一条小溪通小南河,东南侧距朱溪窑址约3公里。该窑址遗存分别在东塘坞、新村窑坞、大屋下屋背山、新村屋背山、内小里李家坞、宁家山、黄土岭、虎山等八处。
东塘坞在村北,窑业遗存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高足碗、小圈足敞口大碗、假圈足碗等残片。瓷胎一般都坚硬厚实,釉色多泛黄,有篦纹装饰、产品制作较粗;新村窑坞在村东北约2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碗、壶残片。壶为瓜棱式,胎、釉质地与东塘坞遗存中的相似。大屋下屋背山在村北侧,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200平方米,大部分被破坏,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粗制厚胎;新村屋背山在村内,遗物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大部份被破坏,散见于地表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盘、杯等残片;内小里李家坞在村西北约400米处,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6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圈足大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碗、高足杯、高足鼓腹折沿小碗等残片。瓷胎洁白细腻,釉层均匀透明,产品较为精细;宁家山在村东北约400米处,东南与虎山相连,与黄土岭相望,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达6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大足内壁篦纹(外壁下层有印棱)、环足敞口小碗、高足碗、小平足弧壁折沿碗等残片;黄土岭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95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有影青瓷碗、盘残片,胎骨浑厚,质地略粗,釉色青白泛黄;虎山在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堆积在山脚,面积约800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的瓷片为影青釉碗类残片,胎质较黄土岭的略佳,釉色多白泛青色或淡绿色,器型较规整。
经初步调查得知,该窑址产品较单一,几乎都是碗类,质量有粗精之分,装烧均采用一器一匣仰烧法。其烧造年代在北宋时期,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以主要烧制影青碗类瓷器的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
第十节 凉伞树下窑址
凉伞树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18公里寿安乡凉伞树下村,西临小南河,东傍山丘,南接月山下,北接柳家湾,分别相距约2.5公里,遗存在村北侧水库坝处,堆积面积约400平方米,厚度0.6-1.2米之间,因修建水库,有一部分遗存被毁坏。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一暴露的遗存断面考察得知,遗物堆积可分:底层为支钉迭烧青瓷和白瓷;上层为一器一匣仰烧影青瓷。青瓷,胎为灰色,质地粗疏,釉色偏灰;白瓷,胎为白色,胎质较纯白,釉色闪灰或闪黄;影青瓷,胎质洁白细腻,釉面透明光亮,釉色多泛白,根据采集的瓷片辨别,产品有:青釉大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圈足唇口或撇口碗,白釉大足折腰盘,影青釉圈足鼓腹撇口或唇口碗,影青釉高足碗,影青釉折腰撇口盘等,影青瓷碗外壁有刻花纹饰,纹样有简笔牡丹或卷草等。
根据上述考察资料推定,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该窑址遗物迭压关系清楚,是研究五代──北宋瓷器演变的重要遗存。
十一节 富坑窑址
富坑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东南16公里寿安镇富坑村。东侧隔小南河与月山下窑址相望,相距约1.5公里,西侧距三宝蓬古瓷矿区约2.5公里。窑业遗存有村北谢家蓬、村南的何家蓬2处。
1、谢家蓬遗存,东侧靠近景德镇至涌山煤矿小铁路,正东面有一条小溪流入小南河。遗存上长满茂盛的杂草灌木,保存较好。遗物由南向西倚山坡堆积,面积约120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均为影青瓷,器物为足底无釉的大小碗类,装烧形式为一器一匣仰烧。
2、何家蓬遗存,遗物堆积在一个小山坡上,东西约140米,南北约63米,通高近10米。采集的瓷片器物为高圈足小碗、假圈足撇口碗、假圈足大碗等,均为影青瓷。胎质洁白细腻,釉面晶莹透明,纹饰以简单的蓖纹为多,亦见少量刻花,纹样为草株类。瓷器的装烧形式与谢家蓬遗存相同。
从器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废止停烧。
第十二节 月山下窑址
月山下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6公里寿安镇月山下村附近。村东南与柳家湾窑址相距约3公里,西面有小南河连通南河。
窑业遗存在村东南350米的小学校南侧,遗物由西向东依山坡堆积,宽约15米,长约45米。堆积物由坡脚到坡顶逐步减少,从堆积物的分布状态可看出,当时窑炉较长,从下而上恰好形成一平缓的坡度,窑头低,窑尾高,应属龙窑。遗存小部分被辟为菜地,从暴露出的断层中采集到大量影青瓷片,经辨别均为圈足撇口碗残器。残器瓷胎为白色,胎骨坚致细密,釉面滋润,釉层有透明感,白泛浅绿色或米黄色,均清亮光洁幽倩淡雅。瓷片多为素面,未有纹饰,但釉有开片,纹理均匀细密,有一种特殊的装饰效果。
该窑址产品单一,主要是碗类,瓷器装烧采用一器一匣仰烧形式。从器物特征和装烧形式判断,该窑址烧造于北宋时期,目前窑址保存较好。
第十三节 小 结
小南河流域大大小小分布70处窑业遗存,大都座落在靠近小南河水边,是景德镇宋代窑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区域之一。这里的窑址大部分烧造于宋代,主要生产影青瓷,产品品种丰富,风格基本相似。丰旺窑烧造于宋早、中期,主要生产日用瓷。宁村窑烧造于北宋时期,规模不大,主要生产日用粗瓷。朱溪窑烧造于宋代早中期,产品主要以影青碗盘为主。南市街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元代,宋代生产的影青瓷质地较精,是宋代景德镇地区生产影青瓷最好的窑场之一。西溪窑烧造于宋代早中期,产品以日用影青碗盘为主。柳家湾窑是小南河流域最大的窑场之一,烧造上限在五代时期,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晚期,其时烧制的影青瓷质量最优。灵安窑有十多处窑业堆积,主要是宋早中期堆积,五代和南宋时期堆积个有一处。大屋下窑烧造年代在北宋时期,它是景德镇北宋时期以专门烧制影青碗类的规模较大的窑场之一。凉伞树下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宋代中后期,由于该窑址遗物迭压关系清楚,是研究五代──北宋瓷器演变的重要遗存。富坑窑该窑址烧造年代在北宋早、中期,以后废止停烧,产品较为单一。月山下窑烧造于北宋时期,其烧制的产品单一,主要是碗类。总之,小南河流域窑场以南市街窑产品最精;柳家湾窑烧造规模最大;朱溪、西溪、灵安、灵珠窑址均座落于小溪边,窑场分布密集,烧造规模不大,多数窑场烧造于宋代早中期,极个别的宋晚期仍在烧造,但入元之后均停烧了。小南河流域窑场是宋代早期规模较大,产品较佳的窑场之一。宋后期由于瓷土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繁荣发达等原因,这些分布在乡村的窑场逐渐向西北方向转移,集中到景德镇湖田窑、镇窑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