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江建新:景德镇窑业遗存的考察与研究






[日期:2018-01-10] 来源:新浪微博  作者:江建新 [字体: ]

    江建新:景德镇窑业遗存的考察与研究〈一〉

      第一章 南河流域古瓷窑址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与安徽祁门接壤,东接婺源,南邻万年,西连波阳。处于中低山区丘陵地带,东北稍高,西南较低,东北西部多山,群峰林立;东南部丘陵、平原连绵起伏。境内山脉属黄山余脉,高峰多集中在东部山区和北部、西部地段。而到西南则向下倾斜,高度为海拔10米左右,境内山林茂密,植物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1.5%,气侯温和湿润,年降雨量1600-1800mm。昌江为境内主要河流,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市,市境流长115公里。北河为昌江上游大支流,主流自东北向西南曲折回旋至五一桥,汇陈田诸水而南下倒湖入市境,自此始名昌江。昌江流经船芳里,迂回至杨村,于右岸接纳小北港水,而后过峙滩至明溪,于右岸纳建溪港水,又下行至旧城,汇东河水。祁门至旧城间河宽一般至150米以内,流经古老变质岩区,水浅多滩。旧城以下观音阁至景德镇市区西瓜洲,河床均被瓷器碎片与窑具复盖,举世罕见。在三闾庙南侧,西河汇入昌江,经市区南约4千余米,在韭菜园于东岸纳南河水,继而河道折向南流,至凰岗后入鄱阳湖,通长江。昌江上游地区群山高耸,森林茂密,中游地带多小平原,进入波阳县境后,北西开阔,为滨湖水网区。景德镇座落于昌江中段东岸,处于东河、南河、西河的交汇之间,其主要支流东河上游的高岭和东埠村是高岭土的产区和水运码头,元明时期高岭土源源不断地通过这条河运往景德镇,而该河源头绕河一带出产的釉果,也是通过这条河流运往景德镇的。其另一支流南河(小南河)一带森林植被茂密,上游一带亦出产瓷土,宋代这里出产的瓷土和三宝蓬出产的瓷土都是通过该河运往景德镇。昌江上游祁门,下游的星子县也出产瓷土,明后期和清代景德镇制瓷的瓷土都是通过昌江运往景德镇,而景德镇烧造的瓷器则又是通过昌江入鄱阳湖,进长江运往国内外的,昌江河是景德镇窑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之一。

      南河位于景德镇市南部,昌江东岸,又称历降水,全长76公里,流域面积566平方公里。源出婺源县西北五谷尖之南麓,婺源境内河道弯曲,坡陡水急,流经湘湖街,于界首樟树亭入景德镇境内,会历水为南河。南河曲折流向西南,经塘下至黄泥头纳柳家湾水。南河又下行21公里经湖田村至景德镇南郊小港嘴东岸入昌江。以下介绍的窑址,均分布于南河附近,多依山傍水。

      第一节 湘湖窑址

    湘湖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5公里湘湖乡湘湖街村,南侧临南河,北接景婺公路,四周环山,为一山间小平原。历史上这里经济文化发达,风景优美,为《浮梁县志》载“湘湖八景”之地。在村周围数公里散见有大量窑具、瓷片,可见历史上这里窑业兴旺。经初步调查,该窑址的遗存集中分布在5处,即内傍坞、窑前山、桥头、栏窑山、牛栏头。

      内傍坞在村北300米处,遗存有三处。其中一处遗存物由东向西倚山坡堆积,遗物有:五代灰胎青釉瓷,白胎白釉瓷碗、盘残器;另外二处遗存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遗物为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碗、盘残器。三处遗存的堆积面约2500平方米。窑前山在村北约450米处,遗物由东向西依山坡堆积,东西长50米,南北长35米,山坡下古瓷片甚多,瓷片主要是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釉瓷残器。桥头在村东南侧,遗存东西长约50米,南北长约45米,堆积厚度约0.5-0.7米,瓷片为五代灰胎青釉和白胎白釉瓷残器。栏窑山在村南折西,遗存面积约400平方米,其出土瓷片有的釉色均匀洁净,胎骨细腻洁白,称为“粉定”器。其它以灰白色、水绿色厚胎瓷片为多,亦有少量划莲荷,牡丹辨纹影青瓷片,均为宋代遗物。牛栏头在村东侧,遗存南距南河100米,面积达1300平方米,瓷片有灰胎青釉,白胎白釉瓷和影青瓷残片。

      该窑址出土的器物主要有:(1)五代灰胎青釉大圈足碗,白胎白釉大圈足碗,二种碗的型制相同,为撇口、鼓腹、大圈足、器型规整,碗底心均有支烧痕迹,青瓷胎质细腻,釉色光泽明亮,白瓷胎骨洁白纯细,釉白纯正。(2)北宋影青高圈足碗,口撇、弧壁、足高而直,胎骨细密坚致,釉色白中泛青,润泽透明,纹饰为划花牡丹。(3)北宋影青花口折腰盘,无纹饰。(4)北宋影青双系直口罐,无纹饰,涩底无釉,底有支钉烧痕。

      目前内傍坞遗存部分被扰乱,窑前山、桥头、牛栏头、栏窑山遗存亦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目前尚未发现窑炉遗存。从出土窑具和器物分析,其装烧形式:五代为支钉迭烧,宋代为一器一匣仰烧和支圈复烧。宋代遗存基本倚山坡堆积,从堆积状况来看,当时可能采用龙窑烧制瓷器。

      该窑址集中反映了景德镇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制瓷技术与烧造过程,是一个较有影响的窑场。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载:“镇东南二十里外有湘湖市,宋时亦陶土埏埴,其体亦薄,有米色粉青二色。蒋记云,器雅而泽,在当时不足珍,然唐公陶成纪事侧曰:厂仿米色、粉青宋釉二种得于湘湖,故窑款色盖其地。村市尚寥落有存,窑址自明已圮”,该窑址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清·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谓:“仿米色宋釉,系从景德镇东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碟,因仿其色泽款式,粉青色宋釉其款式色泽同米色宋釉一处觅得”。③说明它对景德镇明、清时期制瓷技术产生过一定影响。1953年陈万里曾来这里调查,他认为这里烧制的瓷器与白虎湾窑的瓷器相近,其制瓷的瓷土可能出自附近。

      第二节 盈田窑址

      盈田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4公里湘湖乡盈田村附近,这里背山近水,北临南河,东西与湘湖和塘下窑址毗邻,周围有14处窑业遗存,分布在盈田及附近的山坡下和花儿滩三个自然村。

      盈田村有二处窑业遗存:一在村南约750米大山坞口;另一在村东南350米蛇家坞口。大山坞口堆积在山坡下,东西长约125米,南北长约25米。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影青瓷,产品主要是碗类,器型特征为圈足或假圈足,撇口或唇口,弧壁,有的内壁有简单的篦纹。蛇家坞口遗存北临南河,堆积面积104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采集的瓷片标本均为影青瓷,产品为大、小碗,器型与大山坞口的相似,两处遗存中出土的瓷片,胎质均细腻洁白,釉层薄而透明,多闪黄或泛白。

      山脚下村在盈田村南约1公里,附近窑业遗存有6处,即村内2处,口坑坞1处,凤凰山3处,村内的2处分别在村西侧,相距约150米,堆积面积分别为2000平方米和700平方米,采集的瓷片标本为影青瓷,产品为碗、壶二类。器型特征:碗为假圈足撇口弧壁;壶为双系或瓜棱式。口坑坞在村南侧,西北距南河约650米,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7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高圈足大碗、瓜棱式壶、双系壶等残器,其中壶类为多,均为影青瓷。凤凰山在村西南,西北距南河350米,相距几十米有3处遗存,堆积面积分别为800平方米,3700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均保存较为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来看,均为影青瓷,产品主要为大、小碗和壶类,器物特征与山脚下村内遗存中的遗物相似,其瓷片胎釉和盈田村遗存中的相似。2006年6-8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浮梁县博物馆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对凤凰山西北一处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658平方米,揭示龙窑遗迹一处和手工作坊遗迹一间,出土了一批青釉、酱釉瓷,青白釉瓷器和窑具标本,其中青白釉占出土物的绝大部分.龙窑遗迹,整体呈长方形,窑尾在山腰,窑头山脚,有窑前工作室、火门、火膛、窑床、窑尾出烟室、窑尾挡土墙等几部分组成。窑墙采用砖坯和圆筒状匣钵混砌而成。窑整体水平长21、宽0.4-5、残高0-1.35米。窑前工作室在窑的前方,大致呈方形。火门在火膛与窑前工作室之间,呈外“八”字形,门宽0.5-0.7、高0.8米。火膛在窑床的前部,呈半圆形,最长0.9、最宽2.4、最深1.5米。窑床呈长条形,斜长15.75、水平长14.6、宽2.25-2.5、残高0.15-0.7米。窑床底的坡度不一样,前段长约3.25米部分较平,坡度仅为2度; 中段長約3米,坡度略陡,坡度为16度;后段陡,长约9.5米,坡度为23度。窑后壁采用砖坯和圆筒形匣钵砌筑,窑后壁不见排烟孔,在窑尾近后壁中部有一半圆形坑下凹,可能是排烟室底部。作坊遗迹呈不规则的长方形,由两条匣钵墙组成。出土的酱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均为执壶,青白釉瓷器有执壶、花浇、钵、碗、碟等,窑具有筒形、漏斗形匣钵和窑撑等。其中以青白釉执壶器型最为丰富,有瓜棱腹执壶、长颈喇叭执壶、短颈盘口执壶多型,有一种壶流下部塑贴蝴蝶结的执壶,与景德镇陶瓷馆藏治平二年(1065年)舒氏墓和江西瑞昌景祐二年(1035年)墓6出土执壶相同,湖田窑也有此类执壶出土发掘者论为,该处窑址是一座北宋中晚期以烧造青白釉执壶为主的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窑场,为研究景德镇宋代陶瓷工艺以及宋代手工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资料。

      花儿滩在盈田村西南约500米,附近窑业遗存有8处,分别在倒须坞,狮子山、凤凰山和村内,总面积达6000平方米,村内南侧的一处遗存较大,堆积的瓷片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其它遗存中均是清一色的影青瓷。从采集的器物残片来看,青瓷和白瓷的器物为碗、盘,两种瓷的器物造形一致,器底心均有支烧痕迹,属同时期的产品。青瓷胎体较厚,胎为灰色,质地粗糙,有气孔,釉色呈灰青。白瓷胎体略薄,胎质纯白细腻,釉面光洁纯白。影青瓷的产品为碗、盘、壶等,其中以壶较精细,尤以瓜棱式壶最佳,胎质细腻,釉色青白透明,器身较之其它窑址中的壶类更为细巧,造形秀丽。

      综上所述,盈田古瓷窑遗址除花儿滩村南侧遗存中有青瓷和白瓷外,其它均为影青瓷。影青瓷的胎釉质地基本相似,器物造型除大小各异外,亦无多大差异,可以确认为同一时期的产品。该窑址最早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五代时期烧造规模较小,大规模的烧造在北宋时期,该窑址的影青瓷较湖田窑的逊色,未发现优质的影青瓷,北宋后期该窑场逐渐衰落。

      第三节 塘下窑址

      塘下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3公里湘湖乡塘下村附近。北侧毗邻景婺公路,东侧和南侧邻近南河,原有窑业堆积数十个,现保存较好的有5处,分别有坳上、塘下、王同岭、吴家坞、谢家坞等地,分布面积达65000平方米。

      坳上遗存在塘下村北侧约250米,遗物堆积在坳上西侧,东西长约10米,南北长约10米,厚度约0.3米。该处的堆积极为稀薄,范围狭小,其遗物堆积只有一层,产品为碗、盘二种,皆为灰胎青釉瓷,产品的圈足和碗心有支烧痕,装烧形式采用的是支钉选烧法,属五代遗存。

      塘下村内遗存,东西长约90米,南北长约650米,遗物堆积较丰富,堆积有二层,上层为覆烧青瓷碗,下层为影青瓷。影青瓷产品有圈足唇口大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碗,平足大碗,大圈足敛口盘,双系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淡青或青绿。青釉瓷仅发现碗类,皆芒口,平足或实足,有的内壁刻有花卉,外壁有剔地凸起的竹叶状纹或菊瓣纹,碗口沿呈火石红,从上述影青瓷和青瓷装烧形式和器物特征来看,影青瓷为宋早中期的产品,青釉瓷为宋后期至元初的产品。

      王同岭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00米处,南临公路,东西约33米,南北约30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高圈足唇口大碗,大足折腰花口盘,均为影青釉,白胎,釉面有细冰裂纹,无装饰纹样,装烧形式为单件仰烧,应属北宋遗存。

      吴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150米处,北距水库约450米,遗存南北约50米,东西约30米,通高14米,采集的瓷片为影青瓷,产品为碗类,从残瓷来看,有圈足大、小碗、大足唇口碗等,窑具有匣体、环形或饼状垫饼,当为北宋遗存。

      谢家坞遗存,在塘下村北约200米,南距公路18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堆积,大部分堆积浸入水塘,东西约60米,南北约55米,通高达4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支钉烧青瓷与白瓷圈足唇口大碗,影青釉圈足瓜棱花口大碗,从其遗物装烧形式和特征来看,为五代至北宋遗存。

      从该窑址拣选的影青瓷碗类标本来看,碗有多式,Ⅰ式:坦口外撇卷唇、浅腹弧壁,平足,釉面有细冰裂纹,无纹饰,口径13-14厘米,足径4.5-5厘米,高8-9厘米;Ⅱ式:敞口卷唇,鼓腹深弧壁,高圈足,口径14厘米,足径6厘米,高12厘米;Ⅲ式:撇口,斜弧壁,矮平圈足,口径14-15厘米,足径6 厘米,高9厘米,平足底无釉,器内壁刻有简笔卷草纹,外壁刻有不规则莲纹。

      根据以上窑址调查情况看,坳上窑址五代开始兴烧,是该处烧造最早的窑址。塘下村内窑址兴烧于北宋,烧造至南宋或元初结束,是该处烧造时间最长的窑址。综上所述,该窑址兴烧于五代,大规模烧造于北宋中后期,终烧于宋未元初。调查中,在窑址附近还拣拾到少量青花瓷片,为明代遗物,可能在明代以后这里亦有小规模的烧造,但未找到遗物堆积处,故难于定论。


      第四节 白虎湾窑址

      白虎湾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12公里白虎湾村(又称石虎湾)附近,它有渡槽、小麦坞、老虎床、白虎湾、南门坞、羊里坞口、匣钵墩等13处窑业遗存,面积达3万平方米。这里南距南河约50米,东南侧和西南侧距湘湖与塘下窑址仅数公里,相传古时有三十二窑,说明当年该地区烧造瓷器曾盛极一时。

      渡槽遗存,在白虎湾村东北约400米处,渡槽由东北向西南穿过堆积层,东南为稻田,遗物倚山坡堆积,东西约30米,南北50米,通高8米,遗存可分为三层:上层为影青瓷;中层除白瓷外,尚有青瓷,两类器物(如碗、盘)型制相同;底层皆为青瓷,器型有盘、碗、洗等,因修建渡槽,部分遗存已被破坏。

      小麦坞老虎床遗存在白虎湾村北约500米,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00平方米,遗物堆积稀薄,采集器物标本仅为灰胎青釉碗、盘残瓷片。

      白虎湾遗存在村东南侧约400米一带,南临南河约250米,彼此相邻的堆积层有6处,分布面积达1.7万平方米,遗物全部为影青瓷与匣钵,垫饼等窑具。从采集的大量瓷片观察,产品以碗类为主,仅有少量的盘或高足靶杯,部分遗存被辟为菜地。

      白虎岭遗存在村西侧,相距百米有两个较大的堆积层,面积分别为1600平方米和7500平方米,厚度一般为0.3-1米,均为影青瓷盘、碗、壶残器片。

      南门坞、羊里坞遗存在村东北约350米处,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约23米,南北约23米,遗存被长满的灌木和杂草遮盖,保存完好,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主要烧造影青碗盘产品。

      匣钵墩遗存在村西侧,北与小麦坞口相望,堆积面积约1300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影青瓷碗,壶等残片。

      该窑址未经发掘,从一九八六年对该窑址进行调查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瓷比白瓷丰富,而影青瓷比青瓷丰富,青瓷胎骨一般较厚,盘类一般稍薄,均呈灰色,釉层极薄,微带黄,釉面有极细的纹片。产品有碗、盘、洗等。其形制:碗、盘类与湖田窑五代青瓷碗盘相似,但盘类稍有不同,盘底宽边,宽边上有支烧痕迹,盘心里亦有敲去支烧的遗留部分,底心有釉。洗为敛口、腹鼓、圈足。白瓷,由于白瓷片和青瓷片是夹杂迭压在一起,可知它同青瓷是同时烧造,产品有碗、盘,器物形制与青瓷类相似,白瓷胎土纯白,釉色洁白度好。影青瓷,碗为大宗产品,次有盘、壶、高足靶杯等。其形制特征:碗有多式,有圈足唇口碗、圈足撇口小碗、高足敞口式唇口大碗,假圈足敛口碗等。装饰中极少见刻,印花纹,仅见内壁有简单的篦纹。盘为圈足,撇口,唇口或花口;壶的型制和湖田窑宋代影青瓜棱壶造型相似。也见有的壶在流与把中间的肩部对称安有双系。影青瓷皆为白胎,胎质纯细,釉层一般较薄,釉色多泛白或闪黄,呈纯正青白色的不多,有的釉有细冰裂纹。从出土的窑具分析,青瓷和白瓷是采用垫柱支钉迭烧,影青瓷是采用匣钵与垫饼仰烧,根据装烧特点:该窑址烧造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时期。

      1952年陈万里先生曾来该地考察窑址,他在调查报告中谓:青釉带黄,像一般人所谓的蟹壳青,但是青的程度,已接近越窑的艾色,就是所谓橄榄色。施釉极薄,有极细的纹片。还有青釉的洗,平底不挂釉,浅碗外面有凹纹,一切制作,显然是唐代的风格。石虎湾唐代碎片的发现,我个人认为这是景德镇唐代作品的一个重要的实证,尤其是于岳州窑相近的一点,更可证明早期的景德镇,也是属于唐代青瓷的系统。20世纪末,该地由于修筑景婺公路,白虎湾村南已被拓宽的公路覆盖,这一窑业遗存大部分已基本消失。

      第五节 黄泥头窑址

      黄泥头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约10公里竞成乡黄泥头村黄泥头小学北侧山丘上,东侧是景婺(景德镇——婺源)公路,再往东约 50米是南河。窑业遗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遗物呈山丘状堆积,高数十米,有东西两个较大堆积层:西堆主要是青瓷和白瓷;东堆以影青瓷为主,亦见有少量青釉瓷片。黄泥头小学建校舍时,曾夷平了窑址南侧的部分堆积层,从暴露的遗存断面观察,堆积层厚约3-5米。

      窑址未经发掘,从采集的遗物标本观察,青瓷与白瓷均采用支钉迭烧法,影青瓷采用匣钵与垫饼单件仰烧法,其烧造工艺与湖田五代与北宋的装烧形式相似,由此推断,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

    从采集的瓷片标本来看,青釉瓷胎为灰色,胎骨较厚,胎质细腻,釉色青亮,极似越窑“蟹壳青”。产品有碗、盘、壶等,碗盘类器型特征为大足唇口,壶为瓜棱式,形制特征与同时期的湖田窑相似。白瓷为白胎,瓷质纯白,胎体较薄,器型特征与青瓷相似,但碗类多为唇口。影青瓷胎质洁白细腻,釉色微青泛白,亦有闪黄者,品种有碗、盘、壶等,产品特征与湖田窑北宋影青瓷基本相同。从该窑址的整个产品看,制作规整,质地较佳,是景德镇五代至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窑场。







      第六节 湖田窑址

      湖田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竞成乡湖田村。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窑址分布于南山与南河之间的一个台地上约2公里。南山植被茂密,南河通昌江,村内天门沟水溪宛延曲折注入南河,三宝蓬古瓷矿在村东南数公里,村西的马鞍山出产“老土”[做窑具(匣钵)的原料],地理环境极适制瓷。

      窑址遗存分布:天门沟以南的豪猪岭、刘家坞、望石坞、龙头山和南河北岸的印刷械械厂院内多为五代至元代时期的遗物堆积;天门沟以北的窑岭上、乌泥岭、琵琶山、木鱼岭、何家墩等地多为元至明代时期的遗物堆积。遗物呈山丘状堆积的有:乌泥岭、琵琶山、龙头山、刘家坞、望石坞、豪猪岭等处。在此周围,瓷片、窑具俯拾皆是。其遗址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在我国陶瓷生产史上是罕见的,是景德镇众多窑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窑址之一。

      从调查与抢救性发掘掌握的资料来看,该窑址兴烧于五代,历宋、元至明代隆庆、万历之际结束,延续烧造达六百余年。各时期烧造的主要产品有:(一)五代:有灰胎青瓷和白胎白瓷两类。品种为碗、盘、壶等,均无纹饰,碗盘心及足底有支烧痕迹。其型制特征:碗分二式。Ⅰ式,撇口、孤壁、圈足。Ⅱ式。敝口、厚唇、口沿外翻卷,壁略呈斜直,大足。盘为大足,唇口或花口。壶作长颈喇叭口,壶身较高,腹鼓作瓜棱状。青瓷与唐五代越窑器胎釉相似,白瓷胎质细腻,釉色纯白,透光度极好。为我国同期瓷器中质地较优的产品。(二)北宋:主要为白胎影青瓷。其品种前期仅见简单的生活日用品,即碗、盘之属;后期品种则空前增多,有注壶、注碗、碗、盘、壶、瓶、炉、盏托、粉盒、瓷枕、瓷塑、瓷象棋、围棋等。主要产品特征:碗类,前期的与五代大致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器底有一个黑褐色的圆圈;后期的多斜壁式,倒置似“斗笠”状,圈足比前期的有所降低,足径缩小,器壁甚薄,还有一种覆烧芒口碗,早期的器底略厚,后期的器底较薄。注碗类,口壁呈莲瓣状。盘、盏类多为浅腹,敞口或唇口,口径都较小。壶类,早期的与五代近似,多瓜棱式。后期壶类有两式。Ⅰ式流长,腹部高瘦;Ⅱ式流短,身矮,分两节模印粘合而成,肩部有印花装饰。罐类:有双系或四系直口,溜肩、腹鼓,有大小几种。瓶为长颈,喇叭口,腹鼓,肩部有一道凸起弦纹。装饰丰富者为碗类:早期碗多数无纹饰,少数的碗心有一个下凹的印记,印圈有草率的花纹,中心有印“茶”、“酒”等字;后期的,如所谓“斗笠碗”等装饰丰富,手法多样,有刻花、印花,纹饰有牡丹、莲荷、飞凤、水波、飞禽、鱼纹等。(三)南宋:主要是影青瓷,品种以碗盘为大宗。除此之外,前期尚有各式水注、香炉、瓶、罐之类,制作精细,还有少量黑釉(天目釉)盏。整个南宋时期碗盘多为芒口,前期多为“斗笠碗”,弧壁浅碗和平底盘。后期多撇口弧壁碗和平底盘,碟。其胎釉,前期的与北宋后期相似,釉色有白、青两种,但光泽度都稍弱,透明度有所降低。黑釉器多为茶盏,大小各异,口内敛、弧壁、平底、釉面布满褐黄、天蓝及微青细条纹,即所谓“免毫”。影青瓷产品在装饰上,基本承袭北宋风格,但纹饰较之丰富,早期刻、划花多见减笔牡丹、莲荷、婴戏纹、莲荷双鱼等;晚期印花纹饰极丰富,出现层次较多的人物故事题材。(四)元代:有白胎白釉瓷、青釉瓷、卵白釉瓷、青花瓷和黑釉瓷。品种有碗、盘、杯、盏、罐、瓶等。其形制较特殊的有饼足碗、折腰碗、折腰盘、菱口大盘、高足杯、小酒杯、缀珠青花小罐等。装饰上仍用刻花、划花与印花手法。就印花纹饰看,有莲荷、牡丹、菊花、梅花、狮子滚绣球等。刻、划花较宋代简洁,但刻痕较深,远不及宋时的精致。青花纹饰常见的有蕃莲、牡丹、茶花、菊花、栀子花、瓜果、缠技花卉、三爪龙纹、鸳鸯莲池纹等。元代时期产品,可分前、后两期。前期产品和南宋后期的大体相近,但粗瓷产量激增,粗瓷为涩圈迭烧黑釉碗盏和粗青釉器。细瓷多为影青芒口折腰碗和白瓷器皿,白釉瓷釉层较乳浊,只有个别的影青瓷还保留宋时的“光致茂美”的特点。后期产品以卵白釉瓷产量最大,亦有少量青花瓷。(五)明代:有纯白釉瓷和青花瓷。品种有碗、盘、杯三类。尤以碗为大宗。其型制有墩式撇口碗、弧壁青花碗、坦口折腰小足盘和高足杯。明代这一时期高足杯杯柄的内底都有一个带釉的乳突物,当为用釉粘接所致。产品的装饰风格比较单纯草率、流畅奔放。纹饰材题有松竹梅、兰竹、荷花、水草、蕉叶、湖石、云气、楼阁等。

      整个湖田窑的产品,以宋代的影青瓷、元代的卵白釉和青花瓷成就最高。影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代表宋代六大瓷窑体系之一,这时烧制的影青瓷有明显的特征:釉汁在焙烧时因粘度小而易流淌,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带水绿色,釉中气泡大而疏,釉面光泽度强,透明度高;北宋早期的釉色多带微黄,呈纯正青色的不多;晚期和南宋早期的则很少白里泛黄,绝大多数都具有晶莹碧透,色质如玉的外观效果。这时期所独创的一边深一边浅的所谓“半刀泥”刻花法,逐渐成为以后景德镇独特装饰手法之一,由于刻花线条深处积釉厚呈青绿色,浅处为白与青绿之间的中间色,故纹饰因积釉而显得更加清晰,釉色也因浅、深不同的线条而富于变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元代卵白釉瓷,胎质坚硬致密,胎骨洁白,一般器壁较薄,据测试分析,采用了“二元配方法”,其釉色一般色白微青,釉层失透,似“鹅卵”之色,故称卵白釉。因有的器物内壁花卉或五瓜龙纹间印有“枢府”字样,故又称“枢府器”,文献上所谓“枢府窑”指的就是这类产品,习惯上被认为是元代官窑制品,而实际上是元代的官府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近年来,在菲律宾古遗址和南朝鲜海底沉船中,都有“枢府器”出土。元代青花瓷,胎质比较坚硬,胎体厚重,釉色白中微带青色,青花色料多数为“苏麻离青”型,色调凝重,颜色深蓝,色料面多见有“铁钴锈”斑,这是该类产品一个显著特征之一。产品以大盘为主,纹饰繁缛华丽,亦有蓝(青花)地白花,较晚以高足杯、折腰碗、小酒杯为多。从湖田窑址考古调查来看,青花瓷烧造于元代后期。

      湖田窑址出土的遗迹有窑炉、作坊。五代马蹄窑形窑,位于湖田狮子山北坡,由窑门,火膛和窑室组成,全长5.0、宽2.6、残高1.2米,窑壁及顶均由黄土筑成。火膛呈梯形,宽1.26~2.29米,低于窑床0.19米。窑床底较平,窑室后壁有烟道3条,宽0.16~0.35、高0.75~1.28米,烟道底部用青灰砖砌建。根据考古资料推断为五代时期窑炉。10龙窑迹址,位于湖田窑乌鱼岭山坡,窑随山坡而筑,坡度为14.5度,全长13米,宽约2.9米,窑壁残高0.6~0.8米,窑尾在坡上,尾部有一烟道,宽0.4米,残高0.3米,残长0.4米,坡高25度,根据考古资料推断,该窑为宋末或元初窑炉。11明代马蹄窑遗址,位于湖田乌鱼岭顶。窑长2.95米,宽2.7~2.5米,坡度12.5度,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后烟室1个。12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馒头窑相似,其窑炉结构可印证明万历王宗沐《江西大志·陶书》关于“青窑”记载吻合,13根据考古资料推断,该窑烧造年代在明早期。元代葫芦窑遗址,位于湖田南河北岸的印刷机械厂内,平面呈葫芦形,全长21.1米,分前后两室,前室长4.1、宽4.5、后室长17、最宽3.75米,窑壁残高0.61-1.2米,窑床坡度12度。从窑内废弃堆积物中出土的器物分析,该窑炉废弃时代当在元代后期。14明代葫芦窑遗址,位于湖田村路北平地,与乌鱼岭遗存相距约60米,其窑长8.4米,火膛保存较好,窑中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室宽3.7米,后室宽1.8米,前室比后室短,坡度4-10度,与元后期窑炉相似。根据考古资料推断为明景泰、天顺之际的窑炉。15湖田窑址经多年来的考古发掘清理,发现其遗迹非常丰富,除窑包外,低洼及平地上几乎均埋藏着作坊,且作坊间的相互叠压、打破关系明显,还有晚期作坊借用早期遗迹的现象。目前尚未发现五代时期作坊,仅发现一些宋代作坊残迹,有匣钵墙、练泥池、釉缸等,匣钵墙用桶形匣钵砸碎后砌成,练泥池用小砖砌成,釉缸为陶质,直接埋入地下,在口部围数层小砖。元代作坊遗迹发现较多,作坊成片分布,材料使用规范,工艺流程清晰,使用相同规格的小砖砌建。明代作坊所用材料比较杂乱,普遍使用青砖、破匣、石块、卵石等砌建,遗迹残破严重。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1988年至1999年,为配合602所的基本建设,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十次共计十三各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总计6000多平方米,出土了数十万件的陶瓷标本。基本摸清了湖田窑各时代窑业堆积的分布区域,初步建立了湖田窑窑业堆积的时代分期序列,揭露了大批制瓷作坊和窑炉等遗迹,出土了数量不少的制瓷工具,为研究湖田窑的制瓷工艺史提供了实物资料。根据出土资料分析,对湖田窑宋代官窑瓷器的生产和元代“枢府”卵白釉瓷有了一些新认识,对湖田窑生产黑釉瓷的历史有较明确的了解。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根据历年考古发掘资料编撰出版《景德镇湖田窑址——1998-1999年发掘报告》。

      湖田窑最早见于南宋·蒋祈《陶记》记载。南宋·洪迈《夷坚志》有最为明确的记载。清·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较详细。1937年,英国学者普兰柯斯东首次到湖田窑进行考察,作了详细的考察记录。1953年陈万里曾实地考察过湖田窑址,作了简要介绍。上世纪70年代刘新园、白焜对该窑址进行过长时间实地考察与试掘,掌握大量资料,撰写《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景德镇湖田窑考察纪要》、《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景德镇湖田窑各期典型碗类造型特征》、《景德镇宋元芒口瓷器与覆烧工艺初步研究》。有的学者根据湖田窑出土资料作出专题研究,撰有《景德镇湖田窑的黑釉瓷》,《湖田窑出土黑釉瓷的产地研究》,《湖田古瓷窑匣钵的研究》,《瓷石和高岭一元后期的湖田窑的发展》。

      第七节 杨梅亭窑址

      杨梅亭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7公里竞成乡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西北距湖田村约2公里。四周环南山,村东一小溪连通南河。

      经初步调查,其遗物堆积层在村西一农舍后面山坡下,东西长约20米,南北长约25米,瓷片、窑具散见于全村每个角落,由村东过小溪300余米(画眉楼一带)亦见有大量碎瓷片,整个遗址遗物分布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出土的瓷片观察,该窑址主要生产青釉瓷和白瓷,其次为影青瓷,产品有碗、盘、壶之类。青釉瓷为灰胎,胎釉与唐五代越窑器相似。白瓷为白胎,胎质细腻致密,胎骨坚硬,据分析,胎白度达70%,孔隙为0.81%、烧成温度在1150-1200度之间,所用原料仅为瓷石一种,釉色洁白纯正。影青瓷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薄而泛黄,纯正青白色的不多,产品的形制特征;青釉瓷碗,敞口微侈、弧壁、大足、足底无釉;白瓷碗,唇口、弧壁、大足、足底无釉;盘类为大足、唇口或花口,碗、盘类器心或器底均有9-16个支钉烧痕。壶为长颈,喇叭口,腹鼓作瓜棱状,流长、扁形曲把。影青瓷碗类基本和青釉瓷的近似,但器底有所增厚、圈足亦渐变高(即所谓“高足碗”),圈足内底多留有一个黑褐色的圆圈,这是采用小于圈足的环形或圆形垫饼装烧留下的痕迹。影青壶类亦和青瓷、白瓷类壶近似,只是腹部瓜棱状更为明显,流更为细长并微曲。该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与湖田窑同时期的产品基本一致。

      窑具有:垫柱,以夹沙的粘土作成;漏斗式匣钵,圈状或饼状“垫饼”,以粘土加粗和料制成。从窑具分析,该窑址装烧形式为支钉迭烧和仰烧两种形式。从窑址的产品形制特征,质地和装烧形式分析,该窑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杨梅亭窑盛产白瓷,产品精良,它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生产白瓷的窑场之一,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大影响。

      1954年陈万里到该窑址考察,他在一家农民房屋后面见到一处堆积青瓷片的断面,根据遗物的特点推断为和湖田、湘湖一带烧造的青釉瓷相同,属唐代窑址。

      第八节 外小里窑址

      外小里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10公里竟成镇外小里村附近。村西有一条小溪流经杨梅亭注入南河,村南与三宝蓬古瓷矿区相距约1公里。它是以其原料就近为之优势而兴起的窑场,村周围的窑业遗存有5处。

      1、村东南侧的水沟畔,遗物堆积面积12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碗。

      2、村东北侧油麦坞,住南50米处有一条小沟,遗物堆积面积达48000平方米,分布范围较大,遗物堆积稀薄,烧造的产品有影青瓷碗、盘二类。

      3、村北侧井坞,遗物顺山坡堆积,面积约800平方米,器物与油麦坞出土的一致。

      4、村西约600米处土山坞,遗物堆积面积约15000平方米,烧造的产品为影青瓷碗、盘等。

      5、村西北450米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内,遗存上建有几栋木平房。遗物分布面积约26000平方米,部分遗存被破坏。烧造的产品有青瓷、白瓷和影青瓷碗、盘二类。

      该窑址除在一处采集到支钉迭烧法装烧的青瓷与白瓷外,其它4处皆为一器一匣仰烧法装烧的影青瓷。影青瓷偶尔见有简单的笔纹,尚未发现其它纹饰装饰,制品都较为粗劣。该窑址的产品造型与就近的杨梅亭的产品一致。可见该窑址兴烧于五代,终烧于北宋,且北宋的烧造规模较大。


      第九节 三宝古瓷窑址

      三宝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8公里竟成镇三宝村。北距杨梅亭古瓷窑址约1公里,这里四周环山,森林植被茂盛。村北有一条小溪终年不断,溪边有数座水碓,宋元时期这里盛产瓷石,水碓声终年不绝,为邻近的杨梅亭、湖田、银坑坞等窑场提供瓷土,古代这里自然环境极适合制瓷。现今这里还有数座水碓仍在粉碎瓷石。

      经初步调查,该窑址分布在村东,临近三宝村,近年因有村民在遗址上建房,窑址现在已破坏殆尽,仅尚存十几平方米的浅薄堆积。根据采集的标本来看,均为影青瓷,器型有碗、盘、注壶、注碗、粉盒等,造型精美,有简单的刻花装饰。堆积的遗物有漏斗式匣钵与桶式匣钵,圆形垫饼、圈形垫饼,根据这些遗物判断,该处是北宋烧制影青瓷质量较好的窑场之一。

      第十节 银坑坞窑址

      银坑坞古瓷窑址位于景德镇市南约2公里竟成乡银坑坞村。这里北临南河、东北与著名湖田窑相距约3公里,东南就近三宝蓬瓷矿,有较为优越的制瓷地理条件。

      经初步调查,该窑址由小坞里、兰家井、郑家坞、草坦上、八角湾、白庙下、红庙下、右边坞、碓家坞、叶家坞等9个自然村的17处窑业遗物堆积层组成,总面积达37000平方米。

      其堆积层的大致情况:(1)小坞里,在银坑坞南河北岸的南山林场北侧,遗物堆积有三处。一处在茶园北侧,东南距银坑坞约300米,遗物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65米,南北长约100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敛口小碗,圈足敞口小碗,还有种外壁起棱底心凸起的圈足小碗和圈足折腰折沿杯托等残器残片,均为影青瓷。堆积层保存基本完好。另二处在距银坑坞东150米处,二处堆积层相距约80米,堆积面积分别是2100平方米和2800平方米。采集的瓷器标本有:圈足大、小碗、足敛口小碗、爪棱式花口小碗、高圈足折腰碗、高圈足爪棱鼓腹折沿花口小碗、刻花斗笠碗等残器瓷片。瓷胎为白色,胎质细腻,釉为影青,釉面光洁,色泽如玉。纹饰有刻花牡丹、萱草、菊花、篦纹等。(2)兰家井,在银坑坞东约250米。遗物主要分布在兰家井村北,面积1000平方米,从采集的瓷片标本观察,品种仅为影青釉内壁刻花圈足小碗一种。(3)郑家坞,在银坑坞东南约400米。遗物分布在水库东侧,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25米,南北长约25米,厚度约0.4—0.6米,堆积层部分被破坏。采集的标本有:盏托、圈足花口小碗,圈足撇口碗等残器瓷片,其中盏托堆积丰富。全属影青瓷,胎白纯细。 (4)在郑家坞水库西侧,遗物堆积面积约2800平方米,遗存上灌木杂草从生,保存完好。从该处采集的标本观察,与水库东侧遗存中的器物相似。(5)在郑家坞村南约130米处,遗物堆积面积约225平方米,厚度为0.3—1米。采集的标本有圈足唇口小碗,圈足撇口小碗,罐辣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6)在郑家坞村东南侧。相距数十米有两处堆积层,皆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和3900平方米。从拣选的部份标本来看,器物为碗、盆,尤以碗最多。其型制特征,碗、盘为圈足,唇口或撇口,足底有一黄褐色垫烧痕迹,均为影青瓷,胎质洁白纯细。(7)在郑家坞村东100米处,遗物堆积面积达3500平方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影青瓷圈足大、小碗,环足盘等瓷片。(8)在郑家坞村东北约150米处。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面积达2250平方米,采集的器物标本:斗笠碗、圈足撇口碗,均为白胎、影青釉,其中斗笠碗内壁饰有篦纹。(9)在银坑坞草坦上自然村西侧约35米处,堆积层靠近小水塘,由南向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550平方米,遗存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圈足碗,假圈足内壁篦纹盘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影青瓷。(10)在银坑坞白庙下自然村南侧,遗物由西向东倚山坡堆积,东西长约7米,南北长约30米,厚度约0.3—1米。因遗存上建有房屋,故堆积层大部分被破坏,采集的器物标本有:圈足敛口碗,圈足唇口小碗,环足爪棱式大碗,圈足爪棱式碗等残器瓷片。均为白胎,胎质细腻,釉色多闪微黄,呈青绿色者少见。(11)在白庙下村东约300米处碓家坞,遗物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约380平方米,保存较完好,采集到的器物标本仅为白胎影青圈足唇口大碗一种。(12)在银坑坞红届下村西北侧塘坞口。相距数十米有两处堆积层,皆由北向南倚山坡堆积,面积分别为700平方米和4300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一处大部分被破坏,从拣选的器物标本看,有圈足撇口小碗、圈足折腹爪棱式撇口小碗,圈足葵口碗,圈足唇口小碗,环足折腰爪棱式小碗,圈足小碟等。均为白胎影青瓷,其中碗类,少数饰有简单的篦纹。(13)在银坑坞村叶家坞西侧铜锣山,遗存倚山坡堆积,面积约2000平方米,从采集的标本看,有影青瓷和少量的青釉瓷、黑釉瓷,影青瓷的器形有瓶、碗、盘、花浇、钵、碟、水盂、盏托、杯等,青釉瓷和黑釉瓷器形只见壶、盏之类。2006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景德镇民窑博物馆联合考古队为配合景德镇市环城高速公里基本建设,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459平方米,揭露作坊遗迹一处,练泥池一个,出土了大量影青釉、青釉、黑釉瓷器和窑具。发掘的作坊遗迹F1,可看出有4开间,墙基中有用麻石、青砖或匣钵砌成的柱础,F1内的堆积呈黄褐色,土质较紧密,含有匣钵、影青瓷片和釉缸残片等。从结构布局和出土器物分析,应为手工作坊的简易工棚建筑,具有练泥、施釉等功能。出土的器物有影青瓷瓶、碗、盘、花浇、钵、碟、水盂、盏托、杯等,其中碗、盘、碟常见,可分3形。高足碗最流行。青釉瓷和黑釉瓷器形有壶、盏之类。根据考古资料推断,铜锣山窑址是一处北宋中期以烧造影青瓷日常生活用瓷为主,兼烧少量青釉、黑釉瓷器的民窑址,其上限或可早到五代晚期,下限当在北宋晚期,不晚于南宋。

      综上所述,银坑坞古瓷窑址产品主要为影青瓷碗、盘类、盏托、壶、粉盒,少量瓶、杯、盖罐之类,其中尤以碗类为大宗。从郑家坞窑址堆积的大量盏托来看,可能属一个专门烧制盏托的专业性窑场,说明这一时期窑场已开始出现专业分工。除主要烧造影青瓷外,也偶尔见有青釉瓷和黑釉瓷。在各堆积层中所发现的窑具仅有匣钵和垫烧器物的环形或圆形垫饼,匣钵形制为:外壁上半部为厚直沿,下半部聚折而成小平底,大小因装烧的器物而异,从窑具观察,该窑址采用“仰烧”形式,与湖田窑宋代早期相似。从器物特征和窑具分析推断,该窑址烧兴于五代,终烧于南宋以前。

      该窑址是景德镇南河流域众多窑址中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比较单一,影青瓷质较好的窑场之一,它为考察研究景德镇宋代瓷业情况和影青瓷烧制技术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遗存内涵有待进一步揭示。

      第十一节 小结

      以上分布于南河流域的窑址,是以自然村命名来介绍的,围绕着该自然村通常都有窑业遗存分布,少则几处,多则几十处。这些窑业遗存多数邻近南河,有些是在邻近连通南河的小溪边,可见当时的窑业对水源的依赖。

      南河流域是景德镇古代窑址分布主要区域,这里的湘湖、盈田、塘下、黄泥头、白虎湾、湖田、杨梅亭、外小里等窑,五代时开始烧造青瓷和白瓷。北宋时这些窑场开始烧造影青瓷,且规模不断扩大,除以上窑场外,银坑坞、三宝也开始烧造影青瓷,其时南河流域窑场林立,窑火兴盛,直到南宋时这里的窑火仍能不断,元以后这里的窑场逐渐停烧。根据考古调查发现,目前保存宋代窑业遗存有60余处,可以想见当年南河流域这一带村与村之间窑火相连,蔚为壮观。这里的湘湖窑历史悠久,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个时期的烧制过程,文献对该窑的记载也较多。盈田窑五代时烧造规模较小,大规模的烧造是在北宋时期,而北宋后期该窑场逐渐衰落,在盈田村西南的凤凰山窑址堆积中主要是影青壶类产品,可见这时期的窑场已出现专业分工。塘下窑五代、宋、元都有烧造,是南河流域烧造时间较长的窑场。白虎湾窑主要烧造于五代、北宋时期,这一时期窑火最盛。黄泥头窑是景德镇五代、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窑场,该窑场烧造的白瓷质地较佳,但因烧造时间不长,其堆积规模不大,近年因农民建房和修公路,大部分存遗已破坏殆尽。湖田窑是南河流域最有代表性的窑场,烧造时间最长。该窑临南河南岸,窑业遗存分布面积较大,产品丰富。产品与同时代的窑址相比,最为精良,元、明时期代烧造的青花瓷是景德镇地区最有影响的产品。杨梅亭窑盛产白瓷,其白瓷生产技术对影青瓷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三宝村窑的烧造规模较小,可能与该处出产瓷土有关。银坑坞窑是景德镇南河流域众多窑址中生产规模较大,产品比较单一,影青瓷质较好的窑场之一,该窑址烧兴于五代,终烧于南宋以前,北宋时期这里的窑火极为兴盛。

      南河流域的窑业是景德镇地区陶瓷历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探索景德镇宋代陶瓷史的重要窑场。宋代时期这里窑场分布密集,是景德镇地区乃至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产瓷区,这里生产的无数瓷器流布到全国和世界许多地方。过去,人们对南河流域的窑址了解得不多,仅局限在对湖田、白虎湾、杨梅亭等几个窑址的一般性了解,很长一段时间,古陶瓷学界往往把影青瓷通通归之为湖田窑的产品,其实在南河流域的众多窑场中均烧制和湖田窑相同的产品。南河流域的窑场在宋代所烧制的产品是很优秀的,尤其北宋中后期产品最佳。南宋以后这些窑场逐渐衰落,元以后除湖田窑之外都基本停烧了。其中停烧的原因不得而知,也许是入元以后,这些乡村分散的窑场无力和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的景德镇城区内的窑场竞争;也需是这些窑场周边地区制瓷原料(如瓷土、柴薪)的枯竭;也许是元代以后陶瓷产品的装饰工艺(如青花瓷彩绘等)日益繁复,不适应在这些相对分散而简陋窑场进行制作。总之,其中原因还有待探索。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