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内部及底部表面特征图例
2、成型工艺及胎饰技术
①元代瓷器的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模制),即先用瓷土烧制好种模,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即印坯),再将分段(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洁,内部则留有较明显的泥浆挤压的粘结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叫“护接头泥”。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痕迹;而在高足杯的底部,由于湿胎相接,留有泥团。
玉壶春瓶成型模拟图(采自黄云鹏、黄滨《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工艺》)
底足的处理上,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一般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留下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常在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圈足多不甚整,底部多有旋痕,并在中心往往呈有乳钉状突起。
②胎饰技艺主要有刻、划、印、贴、堆、镂、绘等多种方法(详见青花和釉里红瓷部分),并善于综合运用这些装饰技法。
3、装烧工艺及窑炉烧成技术
①根据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得知,景德镇元代瓷窑遗址主要有珠山、湖田、市区落马桥、戴家弄、观音阁、中渡口、曾家弄、塘下、银坑坞、瑶里、丽阳、厉尧等处。从这些窑址遗存来看,景德镇元代瓷器烧造的窑炉形制主要有马蹄窑、龙窑和葫芦窑。其中龙窑的使用较为普遍,为该时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期开始使用的“分室龙窑”(即葫芦窑)也是在其基础上演进的(参见《湖田窑》篇)。龙窑在热利用方面比北方的馒头窑技高一筹,它有效的利用了烟气热量和产品带走的热量,使废气热损降到极小,并将烧成温度提高到1300度左右;具有升温快,降温也快,可速烧,还可维持还原气氛等优点;又由于以松柴为燃料(故当地俗称柴窑),火焰长而灰分少,且不含硫黄或者含量极少,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传统瓷的釉面呈色效果良好,适合多品种生产的条件。代表了中国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的最高水平。瓷器是土与火的艺术,清代督陶官唐英也说:“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由此可见,元代景德镇的窑炉技术是决定元瓷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景德镇窑遗址分布示意图
1.黄泥头2.白虎湾3.塘下4.湘湖5.盈田6.灵安7.凤凰嘴8.灵珠9.柳家湾10.寿安11.南市街12.朱溪13.丰旺14.宁村15.大屋下16.西溪17.凉伞树下18.月山下19.富坑20.外小里21.银坑坞22.杨梅亭23.湖田24.中华南路25.珠山26.董家坞27.南泊28.瑶南29.瑶里30.内瑶31.长明 A.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心区域B.元代的中心区域C.明、清时期的中心区域(引自权奎山《试论南方古代名窑中心区域移动》,《考古学集刊》第11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龙窑遗址及龙窑构造示意图(采自《昆明都市时报》)
②元代采用用匣钵装烧瓷器,遗址中发现有两种匣钵:一是漏斗式匣,底不甚平,都必须在匣底铺一层垫渣。此垫渣是用早稻谷壳灰拌深酱色(含铁、锰较高)的匣土渣或高岭土渣,用瓷质圆形“拍子”拍打平整后装坯的。有的直接置于垫渣之上,“底空处以沙实之”,如大盘底内用此垫渣填满,顶住底板,使在烧成时底不下沉。所以,器足端和底部多有粘渣痕。还有的“一泥饼托一器,底空处以沙实之”,即用匣泥饼垫烧,遗址中的垫饼较宋代的大且薄,匣装的是碗、盘、碟等,多为圆器,均一匣装一器;另一是直桶形平底匣,底较平,匣装的是瓶、罐、觚、壶等,多为琢器,有的一匣装一器,有的一匣装一大件,下部插装小件,有的一匣内满装相同或相似的多器,以提高装烧密度和节省烧窑成本为目的。不同规格的产品选择大小适合的匣钵装烧。
根据制品不同等级选用不同方法: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等高级品种都是采用一匣装一器仰烧法,青白瓷圆器采用支圈覆烧法,民用粗瓷侧用涩圈叠烧法; 此装烧法会给器底带来以下特征,器底足均有粘渣或渣痕,又因胎体在装匣之前,必须将足端上的釉用刀(竹、铁质刀均可)刮去,景德镇俗称“取釉”,使圈足留下了工人操作时迅速、干脆利索的刀痕。
左上图为瓷质圆形拍子 中上图为直桶形平底匣
下图及右图为装烧法示意图
三、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主要品类
1、传统单色釉瓷器
①元青白瓷:详见本刊《浮梁倩影—宋元湖田窑概述》一文
②元卵白釉瓷:目前考古发现元代景德镇的烧造卵白釉瓷的地点大致有两处,湖田窑窑址和市区中华南路窑址。部分高质量的卵白釉瓷属枢密院定烧瓷器,故又称“枢府窑器”或“枢府瓷“,史料记载,元代枢密院对其定烧的专供瓷把关严、档次要求较高。但它又有别于景德镇的明清官窑,明清官窑所烧产品专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枢密院定烧产品属部门需求行为,其余大量瓷器可对民间销售。从已发现的卵白釉瓷器得知,卵白釉瓷在十四世纪初已经烧造,元代盛烧不衰,一直延烧到明代早朝,并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 卵白釉螭耳衔环瓶 安徽桐城元代窖藏出土
元卵白釉三供器 广东藏家收藏
卵白釉瓷为石灰碱釉,胎质灰白细润,釉层厚润,乳浊失透,无开片。釉色均匀,色似鹅卵。早期釉色接近青白瓷白中闪青灰,中后期釉色乳白失透(优质卵白釉瓷莹润如羊脂美玉,在湖蓝朦胧中,闪玉石般淡雅乳光),无影青釉的玻璃光,胎质敦厚。造型规整,以小件器居多,碗、盘和高足杯多见,其中以折腰碗最具特色,也有大罐、炉、壶、碟、瓶等,大都为小圈足,足壁厚,削足规整。底足均为露胎。纹饰以印花为主,也见贴花和堆塑装饰,少有宋代的阴刻细划装饰(因釉失透难显),印花常见有龙纹、荔枝纹、芦雁纹、菊纹等。字款除了有“枢府”字样,亦有印有“太禧”或“福禄“、“真福”等。
左图 元卵白釉贴花串珠纹玉壶春瓶 首都博物馆藏
右图元卵白釉贴花月下影梅纹罐 天津市艺木博物馆藏
左图 元卵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高安市博物馆藏
右图 元卵白釉印花云龙纹撇口高足杯 上海博物馆藏
卵白釉印花纹枢府款折腰碗 歙县博物馆藏
卵白釉印花纹枢府款盘 歙县博物馆藏
秋水堂旧藏元卵白枢府釉刻穿花凤海水龙纹罐
秋水堂藏元卵白枢府釉印纹分格花风卷荷叶型盘
③高温颜色釉瓷:高温钴蓝釉和铜红釉瓷器是元代景德镇的又一新创品种,它们是明代霁蓝釉霁红釉的前身。元代蓝釉器色泽浓艳明丽,给人以静穆幽谧的美感。器型主要有梅瓶、匜、盘、高足杯、爵、折腰碗、壶等。
左上图元蓝釉描金爵1987年杭州市朝晖路元代窖藏出土 杭州市历史博物馆藏
中上图 台北故宫藏元蓝釉白龙菱口大盘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右上图 元蓝釉把杯 台北故宫藏
左下图 元蓝釉白龙纹盘 故宫藏
右下图 元麒麟飞凤蓝釉白花菱口大盘 托普卡帕皇宫藏
元代蓝釉器的装饰方法有三种:一是蓝地白花,是在坯体上先堆塑或刻划好纹样,然后在纹样上罩一层透明釉,其余的地方施蓝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蓝白对比鲜明,有相互衬托,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二是蓝釉描金,先烧成高温蓝釉后再在其上描金彩纹饰,再经低温二次烘烤而成,由于蓝釉上金彩附着力低,出土器物容易出现脱落现象,因此传世蓝釉金彩器显得十分珍贵;三是蓝釉釉下印花装饰,为宋元时期景德镇瓷器使用最多的装饰方法之一。纹饰常见有云龙纹、飞凤纹、海马纹、麒麟、鸿雁、折枝梅、菊纹和缠枝莲纹等。
元蓝釉金彩月影梅杯 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
左图 元蓝釉堆塑螭龙胆瓶 1998年安徽繁昌县新港街道元代窖藏出土
右图 元蓝釉白龙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高温铜红釉瓷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和邛窑,学界有一说认为宋元的红釉瓷是承长沙窑而来的。又一说认为元代景德镇铜红釉是在南北瓷业大融合的背景下再次被创烧出来的。元代高温红釉器是初创阶段的产品,大都发色不够鲜艳,或深黯或灰红色,装饰常见釉下暗刻划花和模印花纹。因其烧制难度较蓝釉大,传世和出土的红釉器亦较蓝釉器少。元代高温红釉器的诞生在颜色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元末明初还开始出现了内外施不同色釉高低温二次烧成的工艺,这种“二色釉”装饰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也标志着景德镇对呈色剂的应用技术趋于成熟。
左上图长沙窑铜红釉执壶 长沙市考古研究所藏
左下图 长沙窑铜红釉执壶 《长沙窑》图录
右图 元红釉梨形壶 故宫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