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博山区山头镇山头路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博山陶瓷厂现如今已经变成了一片楼房。这里曾是最令淄博人自豪的瓷都,当时密布的古窑就是见证。但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些古窑的生产现状举步维艰。 鲁中网拍客“qiguofengyu”通过鲁中网论坛,发表了《博山南神头村唯一的老窑遭到破坏》一贴,帖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极盛一时的古窑,现在已经被拆得七零八落。近日,根据拍客的爆料,记者踏上了探访古窑之路,深入到中国四大瓷都之一的博山区山头镇,揭开古窑的前世今生。
古窑变瓦砾 生存堪忧
在博山区山头镇山头路上,一片商品房即将建成,楼房所在的地方,正是原博山陶瓷厂,一个曾经有过无数荣誉的名字。在山头镇,贩卖陶瓷的商店随处可见,而曾经以烧制陶瓷使这座城市闻名的古窑却已鲜见。“盖这片房子前,这里是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窑头,都是老窑,有上百年的岁数了。”居住在原博山陶瓷厂附近王大爷说,20多年前,这里的古窑有的还在烧制陶瓷,随着城市建设脚步加快,这片古窑渐渐荒废,近几年因为房地产开发,老窑都被砸毁,夷为平地。
随后记者来到一处在建楼盘,提起这里之前的场景,几名建筑工人的表述让人倍感惋惜:“原来这一片都是老窑,因为建楼都拆了,一个都没剩下,据说还有清朝年间的窑头。”顺着他的指引,记者看到一大片尚未使用的土地,地面上还碎落着一些砖头,据说这就是曾经分布古窑的地方。这名工人说,山头路四周曾经遍布古窑,但现如今已经都被拆除,重新建设了新的楼房,“老窑都没用了,拆了以后都当垃圾卖了。”
然而遭到破坏的古窑在山头镇并非仅此一处,记者一路打探之下,不少眼前的楼房曾经都是大大小小烧制陶瓷的窑头,但如今已被城市建设的脚步碾碎,而硕果仅存的几座古窑生存状况也令人堪忧。
“没有古窑,没有陶瓷的博山就不叫博山了!”在山头镇生活了50年的贾先生,祖上两代曾是窑主,用他的话说,如果没有博山窑,就不会有人知道博山镇。“当时博山窑全国出名,烧出的陶瓷也是畅销全国。”始于汉朝的“博山窑”亦称为“山头窑”,已经历经千年。山头镇的“馒头窑”和附近神头镇的“方窑”是北方陶瓷和琉璃的重要产地。
在贾先生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博山陶瓷厂附近一座充满古朴气息的村落里。走在这个村子的街道,不时就可以看到古窑在这里曾经留下的痕迹。这座小村内,用烧制陶瓷使用的匣钵垒砌成的院墙是这里的特色,“这个匣钵就是用来装着准备烧制的陶瓷,放在瓷窑里烧的。”一排排嵌入墙内的竖立的圆柱体匣钵都让这里充满陶瓷的特色,告诉着每个路过的人们这里的历史和过往。也将几百年沉寂的陶瓷文化底蕴深深的嵌入到这片村落。
“这个窑不能拆,这是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窑了,是市重点保护文物。”在村内,一座结构完整的古窑坐落在一个庭院里面,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后,青色的窑砖依旧保留着当初的颜色,窑体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顶部圆心处留一圆孔,称“天子眼”。窑前设一窑门,其形状酷似馒头,窑后设两条烟囱。窑内前为火膛,后为窑台,火膛下部为“底哨”。据庭院里的一名居民说,前来这里参观古窑的人已经成了一景,“前几年央视的正大综艺栏目还在这里拍摄过,别看老窑不能用了,一样很出名。”
曾是聚宝盆 价值连城
虽然如今的古窑已经失去了其使用价值,但在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前,一座窑头就意味着一个聚宝盆。“我爷爷当时用家积攒了一辈子的钱买了两座窑,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个矿主了。”贾先生不无自豪的说,当时承办下一座瓷窑,就等于拦在怀里一个聚宝盆,“一个矿能养活好几口子人,家里有几座老窑是很让人羡慕的。”
“小时候每天晚上都能看到瓷窑上的两个大烟囱里冒出四米多高的火光,像是两个大犄角。”回忆起40年前的场景,贾先生还记忆犹新,“当时我还进过窑,里面的高温让人受不了。”在20多年前,部分古窑还在发挥着作用,依然在烧制瓷器,“一个大点的窑烧制一次成品需要一个礼拜左右时间,大约能做六七十件陶瓷器,这就是一大笔钱。”
“现在的瓷窑都是流水工作了,当时的老窑全靠人工。”据说,当时烧制陶瓷的工人被称为大师傅,是很受人尊重的职业,“因为好的陶瓷需要工人对烧制的火候、时间、包括摆放匣钵的造型都精通才行,而且必须要有好的身体,所以不是一般人能干的。” 山头镇黄崖根最大的七行十四柱的馒头窑,每窑可以装5碗12万个。烧制过程全凭经验操作,烧成时间因窑内容量和煤质而定。烧成时窑温可达1300度左右。
古窑渐远去 亟待保护
动辄数百年的古窑正在一座座的渐渐倒下,硕果仅存的几座古窑虽然已经被确立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缺乏相应的保护措施也让人担忧。
淄博市文物局文物科一位姓于的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山头镇作为文物群密集所在地,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在履行规划审批手续的同时,还必须经文物主管部门组织勘探,在地上地下勘探结果出来之后,才能进一步决定建设活动能否进行。
然而针对拆除大量古窑建设陶琉大观园一事,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并未见到该建设项目的相关勘探申请,目前博山区的文物工作人员已经前往调查。博山古窑作为博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无论是否入选重点保护单位,都应该得到妥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