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址






[日期:2015-03-09] 来源: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扒村窑址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城区北13公里的扒村。扒村窑址属民间窑址,遗址面积广达75万平方米。出土的资器瓷片品种造型繁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产品多为白底黑花,次为翠青地绘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遗址之称。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属许昌市辖区。它是夏部族活动的中心地区。大禹治水受封为“夏伯”。禹之子启,创建奴隶制王朝,大享诸侯于钧台,史称“夏邑”。春秋时为郑国别都,名“栎邑”。战国至宋名“阳翟”。金大定二十四年改名钧州,元朝因之。明万历三年,为避皇帝朱诩钧之讳改称禹州。清朝沿之。民国改为禹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禹县,设立禹州市。 

禹州市的古窑遗址多达一百四十多处,是河南省古窑址最多的县。但在《禹县志》上列出具体村名者,仅有神垕镇和扒村。《禹县志》卷十,祀典志四十一至四十二页载:“伯灵公庙有二:一在古东会立(文风里神垕镇)始建元孝,元延祐七年乡人常希重修;一在古东张镇(锡章里五申岜村镇)庙土已久,惟有一元碑残缺数字在山志。” 

 前一个窑址,就是以烧钧瓷为主,素以“钧都”之称闻名遐迩的神垕镇。古东张镇的扒村,便是以“白地黑花瓷”为主,磁州窑系中的明珠——扒村窑。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它分布于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南为最多、为最早,禹州市扒村窑规模最大,制作最精。扒村窑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代时以烧制白瓷为主,黄白釉量也很大,另外兼烧黑花、花瓷、青瓷,品类较多。宋代扒村窑仍然保持这个特点。此外,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书画、诗句作装饰,极负盛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扒村窑遗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南起花果岗坳,北到扒村村北,东西长约1500米,南北宽约800米,总面积约近百万平方米,是禹州市最大的古窑遗址。河南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即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扒村古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主,颇负盛名。1950年,陈万里先生曾来此调查,写有《禹州之行》,作了概括介绍。1964年3月,故宫博物院再派冯先铭、叶哲民等先生来做调查。叶哲民先生曾写《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发表于1964年第8期《文物》上。根据调查见到的产品造型、工艺及《禹县志》,“扒村亦曰八里村(今扒村),产陶土及煤、铁。宋、金东张镇旧瓷场也”《禹县志》元至元二十三年石刻碑文记载“扒村……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盛,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兵烬之余百不存一。”故此,窑址上限为唐后期,下限应为元代。再早或再晚的器物尚未发现。 

扒村窑烧瓷品类繁多,是为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需要的结果。从发现的碗残片上,署有“张”、“刘”、“秦”、“花”、“李”等标记看来,一个窑区可能同时有很多规模不大的制瓷作坊。他们生产同一类器物,或生产不同的品系,各个有专长。据禹州白沙宋墓壁画记载,扒村窑的大盆及碗,是作为女子洗盥用具的,既可供女子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要量自然很大。扒村窑场的规模之大,产量、品种之丰,由此可见一般。 

扒村窑产品,制作讲究,善于利用化妆土美化瓷面。产品以白地绘黑花为主,其次有翠青地绘青花,瓷釉有白釉、黑釉、宋三彩、宋加彩等。扒村窑的釉,“白如雪、黑如铁”,至于三彩制品,更有“三彩之精,加彩之美”的赞语,有“红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绿如翠”的佳话。还有的使用红、黄、绿、黑、白等釉色,其中红彩尤为鲜艳,衬以浅绿色地,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成为艺术珍品。扒村窑的构图严谨而繁密,一般装饰多用花草、莲瓣,水藻、人物、鸟兽等纹样,线条流畅、生动盎然,富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扒村寨外西南至扒村河北岸,发现有宋三彩、宋加彩、翠青地绘黑花和白地绘黑花;虎头山以东至瓦窑沟以西,扒村河以南至岗坳,以白瓷、黑瓷为主;扒村河以南,瓦窑沟以东至禹州市到苌庄乡的公路以东,花果岗坳以北至扒村的大片范围内,以白地黑瓷花为主;钧瓷在老砦的周围有些许发现。这里的瓷片、窑具在田间地头、断崖一眼可见,有的堆积高如小山。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