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磁州彭城古镇古瓷窑大渣堆分布






[日期:2016-02-04] 来源:微观峰峰  作者:佚名 [字体: ]

 

    彭城是一座建立在瓷瓦堆上的古镇。所谓“镇内本无山,有山是渣堆”。磁州窑千年的窑火,产生了大量的残瓷碎片和炉渣废弃物,日积月累,堆积成山。先是在镇外,镇子扩大了,又把渣堆裹在镇里,反反复复,渣堆山就散落在古镇的里里外外,成了彭城的一景。它是组成“古窑、渣堆、龙盔墙”古镇风貌的重要部分,被考古界尊称为文化遗迹。

    老彭城人的记忆

    彭城人一生下来就在和陶瓷接触。这里是陶瓷生产区,从小在老渣堆就能看到很多残片,甚至手里玩的玩具都是清末、民国时的那种陶瓷小玩意。开玩笑说,在渣堆上拿脚随便一踢,就是一个元代、宋代的文物,当时的渣堆就是那样的一种状态。

    当时没有博物馆,小伙伴互相玩耍的时候,就跑到渣堆上,捡一些小瓷片,看上面画的东西,还可以找碗底,敲碎了,然后画一个圈,扔碗底,看谁扔的准,渣堆有太多这样的玩意可以玩。渣堆给彭城老一代人留下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当时的大渣堆就是一座露天的民间博物馆。

    渣堆上保存有明代以后的废渣较多,除了高出地面的渣堆外,地面以下的元代乃至金代、宋代的或是时间更为久远的渣堆还有很多很多。可以说,在这些庞大的文化堆积中,埋藏着历代精美瓷器和瓷片标本。我们之所以重视彭城渣堆的保护与研究,是因为其中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原汁原味的磁州窑陶瓷的历史信息,可以从中获得历代磁州窑制作工艺与生产方面的文化与艺术的知识,这是最难得的,也是独一无二的。

    渣堆实际上是一座很丰富的文化宝库,因为研究磁州窑不仅仅限于研究其产品、装饰技法,也应该对其窑场建筑、具备的功能乃至对其他窑系的相互影响、嬗变等方面的问题作出历史的解释。无论是产品研究还是产业研究都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厚的资料来,尤其是对于一个有着千年文化艺术史的中国北方最大的窑场来说,重视先辈们为后人留下的十分丰厚的遗产,并加以准确的解读是我们不可逃避的责任。

楼角子渣堆(河泉村)

    呈东西走向,现存于住户家中,高约十米,面积约400平方米,位于河泉村窑西胡同南侧。


黄家窑渣堆(富田村)

    呈东西走向,现存于住户家中,高约八米,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左右,位于黄家窑南侧。


西大地(十九中)渣堆(富田村)



    呈东西走向,高约十米,现面积约为1300平方米左右,位于十九中学东侧。也称“十九中渣堆”,占地面积曾多达两千多平方米,高约四十多米。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因其渣堆高,日军在上面修盖炮楼,现其渣堆大部尚存。

    整个十九中学基本上是在渣堆上建立起来的。富田村有20多户村民平整渣堆建起了房子,每户还带一小院。即使这样,渣堆还没有占完,至今还高高地耸立在那里。

区陶瓷渣堆(河泉村)

    呈东西走向,现存高约十三米,面积约为2000多平方米,被围墙围挡。

    天子眼渣堆(土地庙往东至彭城完小)

    现在渣堆顶上为彭城完小操场,高约二十多米,保存较为完整,现已封存。

十二零渣堆(富田村)

    呈圆锥形,现存与住户家中,高约十四米,面积约为300平方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